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的公共性想象和私人性想象
1
作者 荣耀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象的对立与和解,构成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一对张力。如何促进两种想象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视文化 公共想象 私人性想象
下载PDF
过渡型社区缘何难以过渡:社区公共性想象的迷失与重建——一项来自浙北梧桐社区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威威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7,共12页
横亘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过渡型社区难以过渡到社区治理的理想状态。既有实践与研究试图基于成熟社区治理框架重建社区与再造居民,却总是遭遇居民的消极抵抗,这需要深入理解居民的主体维度。过渡型社区中的居民社会想象并未局限在社区时空... 横亘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过渡型社区难以过渡到社区治理的理想状态。既有实践与研究试图基于成熟社区治理框架重建社区与再造居民,却总是遭遇居民的消极抵抗,这需要深入理解居民的主体维度。过渡型社区中的居民社会想象并未局限在社区时空,而是依据长时段、跨地域的脉络认识自身环境和生命机遇变迁,其中奉献与补偿的国家伦理想象、陌生又自由的社区生活想象、享受又疏离的社区场景想象影响了各种社区治理结构与要素的落地。过渡型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应放弃自上而下的建构主义思路,由“己”出发探索社区公共性想象,在试验主义思路下完成社区治理体系建构与居民社会想象嬗变的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想象 过渡型社区 社区治理 公共想象
下载PDF
公共性与文学经典的生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洁群 季水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尽管文学张扬个性,但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公共性。文学经典构筑并生存于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想象空间。它带来四海一家的认同感、本是同根生的血脉相连感。它是将社会共同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具体的经典文本可能会不... 尽管文学张扬个性,但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公共性。文学经典构筑并生存于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想象空间。它带来四海一家的认同感、本是同根生的血脉相连感。它是将社会共同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具体的经典文本可能会不断推陈出新,但只要这种“向心”需求不消失,文学经典就不会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公共领域 公共想象空间 公共
下载PDF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自律性虚构
4
作者 袁先来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253-260,共8页
当代美国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编纂在评价17世纪清教及其影响下的北美殖民地文学时有着明显的偏见和认知困难;在分析女诗人安妮诗歌中的冲突与调和、怨恨与热爱、对抗和屈服的复杂情感时,往往将其归结为对清规戒律的抗议或背叛。重温当时... 当代美国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编纂在评价17世纪清教及其影响下的北美殖民地文学时有着明显的偏见和认知困难;在分析女诗人安妮诗歌中的冲突与调和、怨恨与热爱、对抗和屈服的复杂情感时,往往将其归结为对清规戒律的抗议或背叛。重温当时的清教神学系统和诗歌语境,我们发现安妮并不附和殖民者宏大的"山巅之城"的叙事,也不简单延续一般宗教抒情诗的做法——以家庭、自然和圣经为沉思对象,以情感的坦诚表现对上帝的敬畏和虔信,而是将理想精神建构与琐细日常事件紧密结合,在内心世界与外在规范冲突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统一性情感的渴求,通过恰如其分的自律性虚构表现出和谐与深沉的谦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教神学 道德净化 精神自律 公共想象 罪与救赎
下载PDF
影像叙事,市民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再想象——香港都市转型下的“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永明 田恒德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7,共7页
从影像叙事、市民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再想象等视角论述了香港"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展开过程。作为香港发展缩影的山地社区,西营盘经历了卫生现代性考量下的殖民规划、战后垂直的都市景观以及市区重建与士绅化进程。在香港特... 从影像叙事、市民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再想象等视角论述了香港"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展开过程。作为香港发展缩影的山地社区,西营盘经历了卫生现代性考量下的殖民规划、战后垂直的都市景观以及市区重建与士绅化进程。在香港特定的都市社会转型的空间脉络下,本计划运用参与式影像、田野考察、在地实践、公众参与等方法,通过公共文化事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唤起多元主体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共同再想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 市民参与 社区赋权 公共空间再想象 西营盘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