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中的模块化儿童家具设计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孔茜茜 邓莉文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第7期80-81,共2页
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中的儿童家具现状为研究基础,结合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无法满足儿童对于新时期博物馆文化历史认知的需求的现状。以促进博物馆文化、历史的继承与推广为切入点,从博物馆教育空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美育... 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中的儿童家具现状为研究基础,结合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无法满足儿童对于新时期博物馆文化历史认知的需求的现状。以促进博物馆文化、历史的继承与推广为切入点,从博物馆教育空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美育、智育三个层面提出将博物馆中的文化历史与儿童形成多元化的体验互动、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多样性及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三个理念纳入设计研究,设计出在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使用的兼具趣味性、多样化、体验感的模块化儿童家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共教育空间 模块化理念 儿童家具 亲子互动 可持续性设计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基于网络空间双重属性的分析
2
作者 李丽 严从根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新型公共空间,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充分沟通的媒介,扩大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但是,网络空间也带来了公共空间新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数字鸿沟加剧、泛娱乐化倾向、沉默的螺旋循环...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新型公共空间,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充分沟通的媒介,扩大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但是,网络空间也带来了公共空间新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数字鸿沟加剧、泛娱乐化倾向、沉默的螺旋循环往复、群体极化的出现以及道德失序的隐忧等方面,影响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发挥。因此,网络空间对传统公共空间既重构又解构的双重属性,呼唤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一种积极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其内容重点包括网络权利主体意识教育、网络公共参与意识教育和网络公共理性意识教育。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网络公约建设、适当增设网络公议平台和合理引导网络公共议题等具体策略,实施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展伟 管爱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88,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开展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问题的系列讲话和实践行动,体现了其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开展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问题的系列讲话和实践行动,体现了其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要路径,包括:从教育人民的角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物质环境建设,积极促发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塑造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纽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建设 路径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展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规劝、告诫、矫正活动,具有现实的教育合理性,能够建构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实现有效的主体规训。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规劝、告诫、矫正活动,具有现实的教育合理性,能够建构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实现有效的主体规训。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实体化形式,是对民众意识和观念的"主流化"形塑、对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钳制、对民众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化",是人们朝着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目标不断靠近的精神运动过程,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同化-顺应机制、强制-服从机制、越轨-惩罚机制,实现的基本理路包括规训技术的施用、规范的期待与强化、规训资源的调配、规训与教化的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空间 主流意识形态 规训
下载PDF
浅谈增强现实对非正式教育机构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楠 吴澌灏 《城市建筑》 2019年第32期34-35,共2页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各国对于文化需求大大增加,非正式教育机构等文化设施的兴建逐渐受到重视,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我国,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城市室外公共空间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非正式...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各国对于文化需求大大增加,非正式教育机构等文化设施的兴建逐渐受到重视,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我国,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城市室外公共空间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非正式教育机构的大量建设及其封闭性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使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次数大大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增强现实的出现,非正式教育机构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成为可能。本文将寻找这种可能性,同时通过这种可能性来促进非正式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教育机构公共空间城市化 社会教育 归属感 增强现实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发展的百年历史趋向及经验启示
6
作者 樊荣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8-25,共8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与意义集合体。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考量,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经历了由初步发展走向成熟多样、有序集合、重组拓展、虚实结合、智能高效五个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与意义集合体。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考量,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经历了由初步发展走向成熟多样、有序集合、重组拓展、虚实结合、智能高效五个发展阶段。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其发展趋向,并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这对于新时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理论创新、价值认识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空间发展 基本经验
下载PDF
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范畴、结构及规范 被引量:14
7
作者 聂挺 聂劲松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2,共8页
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结构而言的,本质上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分和表征,旨在通过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而实现对教育公共事物的多元共治。由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处于... 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结构而言的,本质上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分和表征,旨在通过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而实现对教育公共事物的多元共治。由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处于教育管办评分离格局的中心位置,是连接政府依法管理和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枢纽,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出现关键是要处理好管办之间的责权边界问题。而且,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中的管办评三类主体有其必然属性,并以各自职能为中心,通过相互参与、对话、谈判、协商等集体选择行动,形成多主体、多向度的三个相互嵌合的主辅责任结构,每一主辅结构同时存在领域嵌合和主体嵌合。教育外部治理和教育内部治理中的公共治理,取决于其中是否存在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又是一种制度安排,需要加强制度支持系统和制度规范系统的设计,完善教育内外部公共治理规范的运行与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主辅嵌合结构 教育外部治理 教育内部治理 教育治理公共空间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及其本质属性 被引量:9
8
作者 展伟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64,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它既是育人场所,也是育人主体,本质属性是公共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属性,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属...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公共空间。它既是育人场所,也是育人主体,本质属性是公共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属性,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属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功能属性,三者各表其质并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公共 教育 政治性
原文传递
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被引量:21
9
作者 严从根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5,共6页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和影响的桥梁和中介,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一种公共性教...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和影响的桥梁和中介,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一种公共性教育,它所要培养的主体是关心公共福祉的公众。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公约意识都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为培育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要摒弃公私对立思维,不仅要注重公共空间(特别是公议空间)的创设和公共活动(特别是公议活动)的开展,还要确保学生私人空间不受侵犯,要重视公私互利关系的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意识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原文传递
私德外推: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错误路径——基于H市的调研 被引量:6
10
作者 严从根 《中国德育》 2017年第2期17-21,共5页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H市的调研发现,人们常用私德外推的方式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私德外推出的公德并非公德,私德外推的道德要求不仅不能有效增强人的公共空间意识,而且...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H市的调研发现,人们常用私德外推的方式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私德外推出的公德并非公德,私德外推的道德要求不仅不能有效增强人的公共空间意识,而且还会进一步使人模糊公私空间之间的界限。为正确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我们要基于公共空间、为了公共空间,通过公共空间实施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意识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私德外推
原文传递
基于感官代偿的特殊教育学校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钰曌 陈洋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56-62,共7页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与智力障碍三类,其中视障与听障属于感官障碍,智障学生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感官障碍。该文基于感官代偿理念,分析三类学生的障碍特征与感官代偿途径,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公共空间,研...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与智力障碍三类,其中视障与听障属于感官障碍,智障学生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感官障碍。该文基于感官代偿理念,分析三类学生的障碍特征与感官代偿途径,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公共空间,研究通过空间环境设计帮助特殊学生克服感官障碍的方法,提出感知无障碍和社交无障碍的设计策略,以及完善通行无障碍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代偿 障碍特征 特殊教育学校公共空间 无障碍设计
原文传递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in the Macedonian Contemporary Society
12
作者 Antoanela Petkovsk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The recent social processes that are striking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are distorting the nature of many sophisticated socio-anthropolog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artistic practices. Thus, we will try to briefly e... The recent social processes that are striking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are distorting the nature of many sophisticated socio-anthropolog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artistic practices. Thus, we will try to briefly elaborate on several tendencies about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by "screening"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he issue and by critical perception of recent practices concerning the field. Today's views on the creative practices, incorporated in "conceptual" packages that should develop a new culture of living, are manifested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just recently recognized in the Macedonian society. The "propaganda" character of the treatment of artistic practice changes only formally the media of their manifestations. The idea about the possible and necessary engaged attitude of art towards society had its place also in the modern as well in the postmodern concept of art.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this "ideological" attitude towards art regretfully has also become the main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domination, manifested mainly i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ing of public spac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art supported by the media imposes the discourses of popular art over the content of high art. It seems that art is represent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only when certain pragmatic, frequently politicised, interests need to be satis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 artistic practice propaganda art commercial art Macedonian ar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