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再造机理--基于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考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颜玉凡 叶南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2,共10页
“文化养老”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因丧失话语权、被污名化和边缘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迷失,他们迫切需要重新阐释和认知自我,重建生活意义。为此,老年人以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为重要载... “文化养老”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因丧失话语权、被污名化和边缘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迷失,他们迫切需要重新阐释和认知自我,重建生活意义。为此,老年人以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为重要载体,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找寻群体归属感,在自我超越中重获社会认可,并在自我肯定感的持续巩固、生活安全感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方向感的渐趋自信中稳固群体归属感,在社会责任履行与社会形象的良性互构中扩大社会认可度。这些老年人生活意义的再造逻辑与提升机制,对于我国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老年人 生活意义 公共文化生活 文化养老
下载PDF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 被引量:36
2
作者 何兰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13,共6页
从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角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陷入荒芜的境地,农村文化队伍日益散落。这些方面导致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衰落,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重构公共文... 从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角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陷入荒芜的境地,农村文化队伍日益散落。这些方面导致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衰落,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重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对于克服农村生活的离散性,加强农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农村文化 社区生活
下载PDF
地方戏剧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变革中的价值——以广西平南牛歌戏为个案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易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8-24,共7页
地方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对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意义重大。随着当下乡村文化生活因国家力量的逐渐退出由公共性、全民性、狂欢性转向私人化、小众化、日常化,以牛哥戏为代表的地方戏剧依托民间礼俗与民间力量的积极介入契... 地方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对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意义重大。随着当下乡村文化生活因国家力量的逐渐退出由公共性、全民性、狂欢性转向私人化、小众化、日常化,以牛哥戏为代表的地方戏剧依托民间礼俗与民间力量的积极介入契合了这种发展趋势,使转型时期农村萎缩的公共文化空间得以激活,并渗入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建构出新的社会功能,实现自身繁荣,成为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与合理介入,挖掘包括地方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样式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戏剧 牛哥戏 公共文化生活 私人生活 广西平南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休闲型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及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晓霞 李先明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4-87,99,共5页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的逐步"放权",人民公社时期遭到贬抑的乡村休闲型公共文化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步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技术变迁等因素则消解了原有的休闲型公共文化空间;进入新...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的逐步"放权",人民公社时期遭到贬抑的乡村休闲型公共文化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步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技术变迁等因素则消解了原有的休闲型公共文化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回归"和乡村精英的觉悟又共同催生了新的休闲型公共文化空间,给乡村社会的整合带来了曙光。乡村公共文化变迁的历史表明:只有充分发挥国家、市场与乡村精英协同联动的作用,把握好乡村公共文化开展的向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系统、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好的公共文化生活就会得以重构,村庄秩序重建和社区整合的目的就能有望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 休闲型 公共文化生活
下载PDF
现代化视野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变迁——以湖北洞村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樱娜 《价值工程》 2014年第23期290-291,共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传统仪式影响下的农耕文化——公共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族色彩;二是集体化时期国家行政控制下公共文化生活——带有鲜明的组织化、政治化色彩;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传统仪式影响下的农耕文化——公共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族色彩;二是集体化时期国家行政控制下公共文化生活——带有鲜明的组织化、政治化色彩;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衰落的村庄公共文化——宗族性公共文化生活的悄然复兴又迅速消逝、基督教信仰的一度兴起又悄然衰落。村庄公共文化生活的前景堪忧。新农村建设使村庄公共文化生活的重建有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公共文化生活 宗族文化 村民自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变迁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启云 李先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2期46-50,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而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如何再造乡村文化的公共性是乡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题。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动,是由国家力量、市场机制与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而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如何再造乡村文化的公共性是乡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题。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动,是由国家力量、市场机制与乡村精英三种力量互融的结果,它们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把握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向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系统,增强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社会源动力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构、秩序重建和社区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逻辑与启示
下载PDF
社区图书馆: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苏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年第2期62-64,共3页
社区图书馆是当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龙头,是构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生力军,对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 未成年人教育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下载PDF
从狂欢到日常:牛哥戏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变革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易萍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3,共5页
与当前普遍的乡村戏剧衰落的格式化叙述截然不同的是,牛哥戏在桂东南乡村的演出场景热闹红火。作为当地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牛哥戏一方面通过演出构建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并帮助乡村社区形成新的孝道象征符号。另一方面介入农民的私... 与当前普遍的乡村戏剧衰落的格式化叙述截然不同的是,牛哥戏在桂东南乡村的演出场景热闹红火。作为当地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牛哥戏一方面通过演出构建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并帮助乡村社区形成新的孝道象征符号。另一方面介入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看牛哥戏已经成为当地乡民喜好的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由于契合了当下乡村文化生活由公共性、狂欢性转向私人化、日常化的趋势,乡村戏剧的持续繁荣成为乡村社会中被边缘化的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戏剧 牛哥戏 公共文化生活 私性文化
下载PDF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Q市的调查分析
9
作者 张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第1期151-153,156,共4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留守妇女逐渐增多,成为新型社会群体,其文化生活现状直接影响到文化生活的基本面貌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私性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两个维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现状,并... 近年来,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留守妇女逐渐增多,成为新型社会群体,其文化生活现状直接影响到文化生活的基本面貌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私性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两个维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的现状,并探讨其困境形成的原因,最后就丰富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 文化生活 私性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
下载PDF
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供给问题——基于苏州市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静 叶继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57-59,共3页
城市文化供给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相应地也有着不同的供给机制。应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效供给机制,使农民工们和谐地融入到城市和城市文化之中。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公共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机制
下载PDF
传统文化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以白塔寺社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小朵 《人文天下》 2020年第13期66-69,共4页
传统文化空间是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地区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支柱。从现实意义来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走向在于实现文化治理功能,将传统文化空间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助于缓解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现状,并有利于将公共... 传统文化空间是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地区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支柱。从现实意义来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走向在于实现文化治理功能,将传统文化空间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助于缓解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现状,并有利于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回归到以人为本。本文以白塔寺社区的传统文化空间为例,探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在传统文化空间中进行功能创新与拓展,为社区文化治理提供基础性视角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 传统文化空间 以人为本 重要载体 公共文化生活 创新与拓展 社区文化治理
下载PDF
现代文化生活的想象与实现:由20世纪早期中国Art Deco风格政治漫像说起
12
作者 李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5期62-66,共5页
早期现代艺术运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产生出不同层面的影响。其中胡考、张光宇等人的ArtDeco风格的政治漫像就是个很好的范本。Art Deco艺术对现代生活的构想吸引了大量诸如邵洵美等启蒙知识分子加入其中,他们与艺术家们一起,形成了一... 早期现代艺术运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产生出不同层面的影响。其中胡考、张光宇等人的ArtDeco风格的政治漫像就是个很好的范本。Art Deco艺术对现代生活的构想吸引了大量诸如邵洵美等启蒙知识分子加入其中,他们与艺术家们一起,形成了一个跨专业的社交圈和价值系统,以西方舶来的ArtDeco风格最初关于现代公共生活的想象为基础,中国艺术家们借助政治漫像这一题材让这种想象成为中国本土的现实期待:表达政治态度、引导公共舆论以及塑造科技理想形成未来中国文化生活的新面貌。这样,借助于对Art Deco艺术在中国的适应性过程这一切入点,能够从一个侧面理解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中国艺术的“现代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 Deco 政治漫像 公共文化生活
下载PDF
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磊 戴烽 王学发 《兰州学刊》 2007年第7期76-78,共3页
公共精神包括个体主义精神、理性精神和整体利益精神三大要素,我国目前的公共精神建设的问题可以从文化中找答案,一是传统文化的缺陷,一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均衡。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公民社会文化,以推动公共精神的发展。
关键词 公共生活文化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下载PDF
电视下乡:农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家庭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世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06-110,共5页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电视机成为农民家庭中普通的家用电器,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下乡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机在农村普及的过程,正是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生活不断式微的过程,电视...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电视机成为农民家庭中普通的家用电器,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下乡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机在农村普及的过程,正是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生活不断式微的过程,电视下乡填补了乡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活动萎缩所留下的空白。从文化活动参与者的角度讲,看电视不是一种公共性的文化娱乐方式,当看电视成为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时,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下乡 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文化娱乐活动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5
作者 钱雅玲 杜延珍 《群文天地》 2024年第4期64-67,共4页
让老龄人群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时代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要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 让老龄人群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时代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要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养老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退休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养老事业,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其发挥余热,为社会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休干部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发展趋势 养老事业 适老化 老龄人群 养老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秦腔与西北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彩萍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7期144-147,共4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西部乡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振兴秦腔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西部乡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振兴秦腔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庙会是秦安乡村秦腔演出的重要舞台,自乐班是当地人休闲娱乐最主要的方式。秦安县秦腔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包括借助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幸福感,办好《大秦腔》栏目激发农村秦腔爱好者的荣誉感,坚定秦剧团、演出队传播秦腔文化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戏曲 秦腔 公共文化生活
下载PDF
陕西农村秦腔文化建设的调查——以陕西关中农村秦腔剧团的调查为例
17
作者 陈卓 张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近年来,秦腔的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边缘化而日渐式微。从表面上看这是秦腔传承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衰微和农村社区公共价值认同的弱化。秦腔对当代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运用国家力量,... 近年来,秦腔的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边缘化而日渐式微。从表面上看这是秦腔传承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衰微和农村社区公共价值认同的弱化。秦腔对当代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运用国家力量,以公共财政为支持引导农村秦腔文化发展,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生活 农村公共精神文化
下载PDF
病残弱势群体社会身份重构的文化路径--以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颜玉凡 叶南客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2,共7页
进入新时代,病残弱势群体亟需重构社会身份以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公共文化生活作为一种谦和而温馨的社会交往空间,既使重病患者能够通过团体生活中的互动与集体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对自我和群体的认可感,又让残疾人经由在积极的社会交往... 进入新时代,病残弱势群体亟需重构社会身份以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公共文化生活作为一种谦和而温馨的社会交往空间,既使重病患者能够通过团体生活中的互动与集体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对自我和群体的认可感,又让残疾人经由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展现自我而赢得的荣誉、声誉和社会尊重来重建自信与社会价值,进而使他们得以在社会身份的重构和提升中重新认识生命意义。而且他们还能在有价值的公共文化生活中实现社会身份提升和生命意义丰富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最终在社会融入中获得幸福感。于此之中,这种身份重构之文化路径的社会意义也突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身份 公共文化生活 文化路径
原文传递
From a Vernacular Photograph to an Icon: The Spirited Face of Gezi Park Resistance
19
作者 Pelin Aytemiz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3期134-145,共12页
During spring 2013, an important uprising had broken out and marked a historic period for political activism in Turkish memory. Focusing on the afterlives of photographic portraits produced during this “Occupy Gezi M... During spring 2013, an important uprising had broken out and marked a historic period for political activism in Turkish memory. Focusing on the afterlives of photographic portraits produced during this “Occupy Gezi Movement”, the paper considers iconized digital portraitures as a peculiar genre of vernacular photography and focuses on its visual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des as a part of the underground resisting culture in daily life. It explores different contexts in which photographic portraits have been used as a tool of protest and their various kinds of remediation from the Gezi Park Protest onwards. Private portraits as an agent of resistance have been creatively modified, recreated, rematerialized and circulated in distinct ways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test: from city walls as stencils, stickers, and graffiti (in actual public spaces) to Facebook profile walls as online digital re-mastering (virtual spheres).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aesthetics of such iconized digital photographic portraitures in contemporary Turkey. It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one of the instances that have labeled the Occupy Gezi Movement: the death of Berkin Elvan, who turned 15 while in a coma who has been struck in the head by a tear gas canister, fired by police, while on his way to buy bread. This case has been a catalyst for further demonstrations against Turkey's ruling party and turned Elvan's high-spirited face and dark eyebrows, to one of the strong symbols of the resistance. The teenage boy's injury during the protests, his birthday while he was in a coma at the hospital, his death, funeral and commemorations have been stress points in which his photographic portrait have been modified and re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occasion and circulated widely. The image of the youth symbol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al work his photograph have performed i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The digital social afterlives of Elvan's iconized imagery as illustrations and drawings; as stencils and graffiti at streets; as posters and framed photographs in political performances carried around in public spaces and commemorative acts; and as digital data circulated in social media both consisting of indexical and iconic dements regarding their photographic features.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ngle analog vernacular photograph of Elvan to various digital versions and continuous re-interpretation and re-materialization is discussed depending on the local history of the occasion and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on photographic history and theories of photographic vernacularity.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data collecting methods that net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ology us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s local vernacularity is historically produced and evolved in this particular time of Gezi Park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nacular photography Berkin Elvan Gezi Park Movement ICON Turkish history
下载PDF
论政治文化建构及其引领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亚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9-127,共9页
革命文化是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持党的革命性的重要保障。在执政条件下,社会公共精神日益成为革命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着革命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这使得我国政治文化也必须遵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般规律。在生活政治时代,党的人民性成为... 革命文化是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持党的革命性的重要保障。在执政条件下,社会公共精神日益成为革命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着革命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这使得我国政治文化也必须遵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般规律。在生活政治时代,党的人民性成为政治文化建构的重要支撑,同时人民性上升为公共精神和社会意识的过程也是政治文化建构的过程,政治文化形成需要公共生活来保障。党的革命性为公共精神培养提供方向和动力,政治家培养是关键。只有将日常生活与党的解放政治相联系,才能建构起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需要不断创新革命的内涵,探索建立将革命与生活融合的生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化 公共精神生活政治文化引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