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威尼斯步行”到“一平方英里地图”——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探讨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怀敏 《规划师》 2007年第4期21-26,共6页
从两个起于威尼斯的研究入手,通过动态视觉体验和城市形态学的研究途径,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可步行性从定性到定量进行探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有渗透性、视觉丰富性、活性界面、机动交通流量和易读性。
关键词 公共空间网络 威尼斯步行 动态体验 一平方英里地图 渗透性 可步行性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聚落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乌冬苗寨、郎德上寨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勇 蔡浩田 +2 位作者 石亚灵 张然 魏猛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刻画黔东南苗族聚落在城镇化、旅游化作用下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别以乌冬苗寨、郎德上寨为例,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为“节点”,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轨迹”为“联结”构建公共空间复杂网络模... 为刻画黔东南苗族聚落在城镇化、旅游化作用下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别以乌冬苗寨、郎德上寨为例,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空间”为“节点”,以“村民日常活动行为轨迹”为“联结”构建公共空间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比其节点聚集度、模块化分析、联系强度等指标所反映的功能、层级、关联、布局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城镇化、旅游化主导作用下,乌冬苗寨、郎德上寨节点功能呈现不同的演化途径;(2)苗族聚落公共空间网络节点具有鲜明层级特征,分别对应着小范围近邻共享空间、中等级偶然交往空间、大范围交往活动空间;(3)公共空间网络节点活力与聚落标志空间呈现显著关联;(4)乌冬苗寨网络节点布局呈现“单核内聚向心”结构特征,郎德上寨网络节点布局呈现“双核外扩协同”结构特征。在此认知基础上提出“传统保护型”“旅游开发型”两类聚落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聚落 公共空间网络结构 日常活动行为轨迹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探讨——以杭州华联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炜玮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7期108-109,共2页
分析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社区重建与整合的意义。以杭州华联村为例,从村庄整体、组团邻里、居住单元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关键词 乡村社区 公共空间网络 整合
下载PDF
小街坊住区公共空间网络拓展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惠丝思 周静敏 《住宅科技》 2016年第3期4-9,共6页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正向紧凑化转型,相较于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的大型封闭住区,高密度、小型化的小街坊住区模式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同时也从住区层面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如何从小街坊住区的公共空间配置出发,优化城市...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正向紧凑化转型,相较于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的大型封闭住区,高密度、小型化的小街坊住区模式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同时也从住区层面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如何从小街坊住区的公共空间配置出发,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紧凑城市理念下小街坊住区公共空间网络拓展策略的提出、小街坊住区周边公共空间的规模控制,以及从挖掘方式3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出探讨,以期为小街坊住区和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小街坊住区 公共空间网络 拓展策略
下载PDF
基于公共空间网络打造下的街道设计——以合肥市三孝口为例
5
作者 曹庆锋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年第8期43-45,50,M0007,共5页
基于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网络的目标,以合肥市三孝口片区为例,提出了以不同类型的街道作为纽带,打造连续公共空间网络的规划方案,最后给出了不同类型街道的具体设计方案,以期为面向公共空间网络打造目标下的街道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街道设计 公共空间网络 城市道路
下载PDF
中国新建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优化策略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金容 蔡兴杰 《城市建筑》 2017年第20期82-85,共4页
目前,在我国的新建社区规划中,公共空间网络通常被大尺度的封闭街区和道路所割裂,随之带来的是步行空间的衰败。本文通过对当代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较差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意图为当代中国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和... 目前,在我国的新建社区规划中,公共空间网络通常被大尺度的封闭街区和道路所割裂,随之带来的是步行空间的衰败。本文通过对当代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较差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意图为当代中国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改进做出一些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将优化策略应用到联洋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公共空间网络 可步行性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基于网络空间双重属性的分析
7
作者 李丽 严从根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新型公共空间,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充分沟通的媒介,扩大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但是,网络空间也带来了公共空间新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数字鸿沟加剧、泛娱乐化倾向、沉默的螺旋循环...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新型公共空间,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加充分沟通的媒介,扩大了传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但是,网络空间也带来了公共空间新的潜在危机,具体表现在数字鸿沟加剧、泛娱乐化倾向、沉默的螺旋循环往复、群体极化的出现以及道德失序的隐忧等方面,影响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发挥。因此,网络空间对传统公共空间既重构又解构的双重属性,呼唤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一种积极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其内容重点包括网络权利主体意识教育、网络公共参与意识教育和网络公共理性意识教育。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网络公约建设、适当增设网络公议平台和合理引导网络公共议题等具体策略,实施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下载PDF
基于SNA的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结构优化 被引量:33
8
作者 邹晴晴 王勇 李广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9-838,共10页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即合理"。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效率折射出社会网络的重构能力、社会资本的建构强度、社会秩序的重塑能力。新型集中社区作为近年大量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正面临社会关系重构的巨大压力。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网络...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即合理"。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效率折射出社会网络的重构能力、社会资本的建构强度、社会秩序的重塑能力。新型集中社区作为近年大量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正面临社会关系重构的巨大压力。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研究公共空间网络,并对苏州新型集中社区D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为: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度为0.216、中心势0.358、小世界值1.978,表明空间网络整体关联度不足,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商业空间整合效应的发挥受到业态配置的影响;居民社会属性对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社会网络重构为导向,从集中安置模式、公共空间网络优化2个层面,提出新型集中社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集中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空间整体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集中社区 公共空间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量化分析 苏州市
原文传递
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9
作者 许欢科 韦琳霄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公共空间的“双刃剑”属性日益明显,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公共空间的“双刃剑”属性日益明显,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公共空间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功能。研究认为,网络治理主体弱化、农村网络信息管理强度不高、个别乡村干部网络治理能力不足和农村“原子化”趋势等问题,制约了当前农村网络公共空间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因此,文章提出提升村民的治理主体力量、规范相关行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村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消除农村“原子化”等措施,为促进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网络公共空间发展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 农村网络公共空间 数字化 社会治理 现代化治理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 被引量:75
10
作者 秦前红 李少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6,共12页
网络公共空间能够形成、传递和表达公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政治过程的初步形态,反映了社会的自由化。法治应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求建立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秩序结构,同时保障民主价值和公民的自由权。它形成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国家权... 网络公共空间能够形成、传递和表达公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政治过程的初步形态,反映了社会的自由化。法治应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求建立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秩序结构,同时保障民主价值和公民的自由权。它形成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国家权力的双重治理目标,也体现了网络治理的双重结构。软法之治和硬法之治是不同的工具,它们既明确了责任主体,也充分利用了服务商和公众的参与。作为两种效力实现模式,过程控制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司法控制则是法治终端,其成效不彰影响治理效果。国家针对公民信息自由的积极义务主要是信息公开和打击谣言,针对言论自由主要承担消极义务。当以国家义务之履行检视治理行为的合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自由化 治理 法治社会 软法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再生产 被引量:19
11
作者 方晓红 牛耀红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2,共8页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公共 移动互联网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目标、主体与手段 被引量:9
12
作者 时影 罗亮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4,共7页
对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管理,学界一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之争。走出两难取舍困境的出路,取决于在多元化与有序化之间探求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平衡之道。网络公共空间的有效运转依赖于良好的网络秩序,良好秩序的确立有赖于实施一种多元治理主... 对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管理,学界一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之争。走出两难取舍困境的出路,取决于在多元化与有序化之间探求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平衡之道。网络公共空间的有效运转依赖于良好的网络秩序,良好秩序的确立有赖于实施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和多种治理手段相结合的民主治理模式。在治理结构上,传统的单一政府管制模式应转变为政府督导治理、网络运营机构协作治理和网民自主治理相结合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治理手段上,传统的以技术控制为主的单一管制手段,应转变为由立法、技术和道德三个维度的手段共同组成的综合治理体系。由此,构建一个文明、理性、宽容的网络公共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公共空间的民主潜力,最终实现网络公共空间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协同治理 民主
下载PDF
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空间群体信息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汤志伟 闫瀚楠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3,共5页
根据偏好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网络空间群体分类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空间中群体的信息选择偏好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在公共危机情境下不同的网络群体在对信息的偏好上存在差异性,... 根据偏好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网络空间群体分类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空间中群体的信息选择偏好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在公共危机情境下不同的网络群体在对信息的偏好上存在差异性,网络群体对政府信息的偏好程度和其行为的稳定程度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空间 网络群体网络舆论 信息偏好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海琳 王敬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已然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对线上缺场网络空间与线下在场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做出了较为充分地分析和考察,但对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自身的分化及其最新发展关注不足。不同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已然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对线上缺场网络空间与线下在场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做出了较为充分地分析和考察,但对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自身的分化及其最新发展关注不足。不同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及其网络符号表达方式受其空间原初定位、功能特征、用户群体等因素影响而相互区别并分化为不同类型。本文对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类型学划分,关注不同类型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特质及其符号表达特点。网络话语实践蕴含了网络社会的微观互动与话语权力,展现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发展新趋势。本研究以期拓展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及网络符号表达研究,进而推进我国现有网络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 分化 符号表达 网络话语实践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殷辂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7,共8页
网络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但网络技术造就的“公共性”却停留在工具层面,是自在的、没有实现社会自觉的公共性,尤其是其公共性的本质并没有真正展开,这会带来正反两方面影响。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治理,推进网... 网络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但网络技术造就的“公共性”却停留在工具层面,是自在的、没有实现社会自觉的公共性,尤其是其公共性的本质并没有真正展开,这会带来正反两方面影响。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治理,推进网络公共空间从“自在的公共性”走向“自为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自在的公共 自为的公共 治理路径
下载PDF
“脱域”与“重建”:乡村网络公共空间的媒介转向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一岚 刘阳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0-92,共3页
互联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广泛运用使乡村公共空间实现新转向。本文通过对河南省M村的田野调查,将乡村网络公共空间分为以微信群为代表的“共在性”网络公共空间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可见性”网络公共空间,其中交往关系、叙事空间、实... 互联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广泛运用使乡村公共空间实现新转向。本文通过对河南省M村的田野调查,将乡村网络公共空间分为以微信群为代表的“共在性”网络公共空间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可见性”网络公共空间,其中交往关系、叙事空间、实践逻辑的重建凸显了乡村网络公共空间的媒介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乡村治理 乡村“脱域” 社交媒体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双重任务及其进路选择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卧杰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21,共8页
治理网络公共空间面临保护言论自由和规制网络失范行为的双重任务。基于自由与秩序的原理和平衡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要达成治理网络公共空间的目标、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就必须突破单边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努力实现规制网络失范... 治理网络公共空间面临保护言论自由和规制网络失范行为的双重任务。基于自由与秩序的原理和平衡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要达成治理网络公共空间的目标、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就必须突破单边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努力实现规制网络失范行为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衡平,达成网络共识,是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治理目标的一种进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网络失范行为 网络治理
下载PDF
网络公共空间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俊锋 吴晓晴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1期59-61,共3页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民意、讨论和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以及监督政府的重要工具。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沟通、政治讨论、政治表达、政治支持、政治监督,从而营造了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公共空间,借助于网络扩大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民意、讨论和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以及监督政府的重要工具。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沟通、政治讨论、政治表达、政治支持、政治监督,从而营造了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公共空间,借助于网络扩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 政府行为
下载PDF
叙事转变与文化“接合”:网络公共空间互动与两岸青年文化认同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颖 许天敏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2年第4期93-106,共14页
网络公共空间打破了受制于现实时空隔阂的传统交往模式,对于重塑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使用话语分析法对bilibili平台(简称B站)上两岸相关内容的叙事方式、互动形式与文化“接合”状态等进行分析,发现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两岸... 网络公共空间打破了受制于现实时空隔阂的传统交往模式,对于重塑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使用话语分析法对bilibili平台(简称B站)上两岸相关内容的叙事方式、互动形式与文化“接合”状态等进行分析,发现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两岸青年文化认同的机制体现在:第一,网络视频的日常叙事将平时隐而不见的个体生活和微观情感具象化、影像化,引发了两岸青年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第二,视频内容与弹幕互动的复调叙事形成了两岸青年对同一问题的跨地域、跨时空讨论,有利于消弭文化差异与认知偏差;第三,主流题材视频以网络化的符号形式、表达特征形成话语“接合”,实现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的传递,有效形塑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B站 复调叙事 网络公共空间
下载PDF
从《二舅》视频及其讨论看网络空间中公共阐释的特征
20
作者 泓峻 李雪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49-57,共9页
《二舅》视频影像素材有限,主要依靠文案对主人公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其最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修辞层面的成功,此后有网民站在不同立场对主人公及视频本身进行二度阐释。作为公共阐释的一部分,与作品的立场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有其... 《二舅》视频影像素材有限,主要依靠文案对主人公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其最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修辞层面的成功,此后有网民站在不同立场对主人公及视频本身进行二度阐释。作为公共阐释的一部分,与作品的立场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有其积极意义。但当网民形成两个对立阵营,带着强烈的情绪相互攻击时,阐释的公共性便被消解了。随着记者从事实层面对视频进行深入挖掘,网民从价值观层面的对峙转向了对事实本身的关注,对话的基础重新确立。这表明事实真相相对于修辞、价值立场与情感,在网络空间的公共阐释中具有更基础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公共阐释 修辞 价值立场 情感 事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