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天子出钱到不费公帑——唐宋以来广德祠山庙修建模式之演变
1
作者 皮庆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自五代至明清,广德祠山神经历了一个从张大郎到张大帝,最后又回到无朝廷正式封号的江南区域性民间祠神的过程,考察文献记载所载张王祖庙的44次修建行为,可知由于随着祠山神地位的变化,朝廷对地方祀典管理、控制方式的不同,其修庙方式也... 自五代至明清,广德祠山神经历了一个从张大郎到张大帝,最后又回到无朝廷正式封号的江南区域性民间祠神的过程,考察文献记载所载张王祖庙的44次修建行为,可知由于随着祠山神地位的变化,朝廷对地方祀典管理、控制方式的不同,其修庙方式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唐末五代的6次修庙基本上为地方民众的自发行为,仅一次官修。有宋一代,张王祖庙的修建基本上是由官方主导的,而且十分频繁,共24次,地方信众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修庙活动,有时是自己发起,或响应地方官的号召捐助钱物,更多的是平时的香火和诞会的捐献。这使得宋元时期的信众皆强调祖庙是“天子出钱”“国家气力建造”。元明清时期的广德与政治中心相隔千里,祠山神在国家祀典系统中的地位下降,文献记载的元明清张王祖庙修建活动数量大减,仅14次。这一时期的修庙行为总体趋势是官退民进,广德的地方民众,包括祖庙的日常管理者(早期以僧人为主,明代之后主要为道士)、地方士人(包括致仕返乡者)、商人、父老等,利用其在当地的社会动员力,越来越主动地参与祖庙的修建活动,而地方官虽然也会支持修庙、参与捐助,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这一修庙方式使得明清的地方官员、广德士人、民众都认为修庙应该“不费公帑”,地方士民是修庙的主力。广德民众心理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唐宋以来张王祖庙修建模式的转变——官退民进,这也是朝廷对地方祠祀的政策和地方财政制度的变化在具体的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山信仰 天子出钱 不费公帑 祠庙
下载PDF
重建儒学大门工费小引
2
《科举学论丛》 2012年第3期51-52,共2页
公事固难为。子曰:'不难,众擎则易举也'。然则易为乎?曰:'非易。'盖公事□得公帑以应之,则物力艰,而襄事者寡矣。凡事皆然,况于清署之门乎。学自康熙甲子(1684)建葺,殿庑后其有未尽缮者,悉倾圮。但成功浩大,非公不能办... 公事固难为。子曰:'不难,众擎则易举也'。然则易为乎?曰:'非易。'盖公事□得公帑以应之,则物力艰,而襄事者寡矣。凡事皆然,况于清署之门乎。学自康熙甲子(1684)建葺,殿庑后其有未尽缮者,悉倾圮。但成功浩大,非公不能办。以故屡请于上,议而辄止。非是□之坍毁,将系一学观瞻,犹人一身之有冠冕。冠冕不存,人将焉附。□其□百余金,可□平事。则有心者于此安能坐听其□待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系 平事 工费 大门 公帑 犹人 小引 冠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