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可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南北朝时期,一些南朝文人模拟公文形式创作了许多俳谐文。这些俳谐文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可以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文体的发展变化、文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找到其原因。从创作目的上看,其中有的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有的纯为解颐之资... 南北朝时期,一些南朝文人模拟公文形式创作了许多俳谐文。这些俳谐文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可以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文体的发展变化、文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找到其原因。从创作目的上看,其中有的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有的纯为解颐之资,但在有意无意间也反映出现实的内容。在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上,它们独具特色,而又与当时整个文坛的风气有一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公文体 俳谐文
下载PDF
南朝公文体俳谐文的文体学意义
2
作者 陈玉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共9页
南朝公文体俳谐文通过戏拟公文,以鸡、驴、猪、蛇、鳝鱼等恶俗之物入之,打破了公文严肃庄重的文体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破体现象。南朝公文体俳谐文是解构型文章破体模式的滥觞和巅峰,后世这种文章破体模式未有出其右者。公文体俳谐文内容... 南朝公文体俳谐文通过戏拟公文,以鸡、驴、猪、蛇、鳝鱼等恶俗之物入之,打破了公文严肃庄重的文体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破体现象。南朝公文体俳谐文是解构型文章破体模式的滥觞和巅峰,后世这种文章破体模式未有出其右者。公文体俳谐文内容的谐谑与文体的雅化,两方面均臻极致,这种"沐猴而冠"的文体风格,使之兼具喜剧性和批判性。南朝公文体俳谐文融雅俗于一体,是南朝文章雅俗观念的表征;而对公文文体的破体,又是南朝文尊笔卑观念的一大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公文体 俳谐文 破体 文体学意义
下载PDF
试探公文体式写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之路(续)
3
作者 周森甲 《秘书》 2002年第7期6-9,共4页
(上接本刊2002年第6期) 三、清理公文写作实践中的非科学化因素 公文体式写作在实践中的非科学化因素,在有些方面还相当严重,但很少有人加以全面清理.
关键词 公文体 科学化 体式 “三化” 事由
下载PDF
试探公文体式写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之路
4
作者 周森甲 《秘书》 2002年第6期10-12,共3页
公文写作,说到底都得按照一个个公文体式即文种来具体进行,所以公文写作也就是公文体式写作.而公文体式写作,到如今都在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可究竟怎样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下简称"三化"),人们似乎又并不怎... 公文写作,说到底都得按照一个个公文体式即文种来具体进行,所以公文写作也就是公文体式写作.而公文体式写作,到如今都在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可究竟怎样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下简称"三化"),人们似乎又并不怎么清楚.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重申了公文处理工作必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当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感知到包括公文体式写作在内的公文处理实现"三化"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对于实现"三化"的途径却又有些模糊不清.因此对公文体式写作的"三化"就很有探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处理 “三化” 公文体 行文方向 科学化 体式
下载PDF
苏绰文体改革新说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75,共7页
苏绰文体改革的背景是大统改制。改制完成关中文化精神的整合,宪章《周官》则包含着文化认同与文化寻根。苏绰《大诰》是公文体即公翰的范本,并非一切文章或文学的模式。《大诰》、《六条诏书》及整个魏周文学虽然质朴古拙,但并非全... 苏绰文体改革的背景是大统改制。改制完成关中文化精神的整合,宪章《周官》则包含着文化认同与文化寻根。苏绰《大诰》是公文体即公翰的范本,并非一切文章或文学的模式。《大诰》、《六条诏书》及整个魏周文学虽然质朴古拙,但并非全是对《尚书》的机械模拟。苏绰倡导素朴文风,瘐信带来声律藻饰,相反相成,为唐代文学的发生立下界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绰 大统改制 文化寻根 公文体改革 大诰
下载PDF
论建国以来公文写作的现代化进程
6
作者 刘忠 《秘书》 2001年第9期41-43,共3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延续和公文体式的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吸取以往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法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延续和公文体式的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吸取以往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法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195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改变党内文书格式的通知>等七个重要文件,对全国党政系统公文的体式、文种、用途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逐渐形成了新中国较为规范的文书和文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处理暂行办法 公文体 文文种 电子文信息 进程
下载PDF
古代应用文的语体风格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效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8-20,共3页
以明确性、简洁性、规范性为特征的应用文语体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语体风格。古代应用语体可分为“专用公文语体”和“一般应用语体”.它们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语体风格 古代应用语体 专用公文体 一般应用体 基本特征 应用文
下载PDF
妙趣横生的多味食谱——论焦桐的《完全壮阳食谱》
8
作者 陈卫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3期52-56,共5页
焦桐是台湾中生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力求创新。《完全壮阳食谱》是一部以多文类杂糅方式推出的实验文本,在政治、文化、艺术和身体中穿行。他一改传统食谱的写作方式,将食材人性化、象征化、政治化、情色化,表现厨师、品尝者与食... 焦桐是台湾中生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力求创新。《完全壮阳食谱》是一部以多文类杂糅方式推出的实验文本,在政治、文化、艺术和身体中穿行。他一改传统食谱的写作方式,将食材人性化、象征化、政治化、情色化,表现厨师、品尝者与食品之间的对抗、妥协与合欢。这是身体书写的诗歌例证,也是仿公文体写作的一次成功尝试,集趣味与严肃于一体,文字妙趣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桐 中生代 完全壮阳食谱 身体书写 仿公文体
下载PDF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提升报告》
9
作者 刘倩倩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7期259-260,共2页
文章以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陈亭初的公文体获奖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文本,从宏观言语行为的角度即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层面分析该文本的语言特色即在形式和情节方面所产生的反讽效果并研究其所产生的言后取效。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言后取效 反讽 公文体 微型小说
下载PDF
“意见”写作的新探讨
10
作者 周森甲 《秘书》 2003年第7期6-9,共4页
"意见"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公文体式,虽已进入通用公文主要文种行列,但争议并没有从此结束.是故,有必要作一番较为深入的新探讨.
关键词 文处理办法 体式 文种 公文体 主送机关 上行文 下行文
下载PDF
Michel Houellebecq: The Era of Emptiness
11
作者 Ruth Ama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3期158-165,共8页
Michel Houellebecq is perhap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of all current novelists writing in French. He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shing phenomenon: His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worldwide,... Michel Houellebecq is perhap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of all current novelists writing in French. He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shing phenomenon: His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worldwide, film adaptations of his novel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 author is the subject of a million-euro publishing deals and successive media scandals in France. The novels depict surprising forms of imaginary resources, a radiating end of the world, a post-nuclea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characters. Houellebecq shocks us leaving us in a world where the feelings of love, tenderness and goodwill have disappeared. The purpose of Houellebecq's novels is to alert about the real problems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deed, in the books we can easily recogniz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fact that the individual assumes a dehuman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one has to cope with his solitude in a world of emptiness. This socio-cultural dimension is indeed the background of Houellebecq's novels, novels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s seem to be wedged in a mechanism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escape: reification and dehuma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robotization" of love on the oth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revealing the poignant characteristics of"L'Ere du vide" ("The Era of Emptiness") as described by Gilles Lipovetsky: Loneliness, the lack of love and its replacement by sexu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FICATION DEHUMANIZATION "robotization" "L'Ere du vide" LONELINESS lack of love sexual relations
下载PDF
Iconography of National Mourning in Polish Press
12
作者 Magdalena Matej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1期1063-1072,共10页
By the law, the highest-ranking state officials announce national mouming in response to death of prominent persons. The concept of mourning should be understood both as way of showing grief in public spaces and a per... By the law, the highest-ranking state officials announce national mouming in response to death of prominent persons. The concept of mourning should be understood both as way of showing grief in public spaces and a period of time. In turn, the concept of iconography means a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ons, paintings, prints, drawings relating to a person, place or topic. President of Poland, his wife and other 94 people died in the Smolensk plane crash on April 10, 2010, thus the images of plane crash and its outcome published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Polish press are the subject of the article. Research based on methods such as interpretation of composition and semiotics. I started my analysis with a few hypotheses: (1)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religious, determines the mourn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 (2) The result of certain style of visualization can be constructing of a political myth; (3) Different means can be used by mass media in adapting culture patterns process; (4) Different photographic genres 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mourning; and (5) Press segments differ in way/style of mourning visu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mourning journalistic photography photographic genres Smolensk plane crash presidentLech Kaczynski visualization magazines
下载PDF
法律碑刻研究趋势:学科交融与“法律”话语
13
作者 李雪梅 《法律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1-16,354,共17页
一范式:对主体史料的'精耕细作'中国古代法律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既有迭经记载的传世之作,也有新近面世的古刻残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与国家行政运转、社会治理、秩序构建、权益保护等紧密关联,是了解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及... 一范式:对主体史料的'精耕细作'中国古代法律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既有迭经记载的传世之作,也有新近面世的古刻残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与国家行政运转、社会治理、秩序构建、权益保护等紧密关联,是了解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及法律应用的珍贵原生史料,已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属性 公文体 学科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