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失衡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绍西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2-35,共4页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社会转型相伴的是资源配置不公平、市场经济自身的矛盾、道德失范、文化迷茫等问题,这些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失衡之根源。其中,体制不健全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公平是政治根源,也是最主要的根源。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公正失衡
下载PDF
论贫富分化与公正失衡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项淳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当前,我国社会屡屡出现贫富问题的争论,贫富差距、社会公正问题作为2006年两会的聚集点而备受关注。探究贫富分化与公正失衡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贫富分化与公正失衡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同时又会对社会... 当前,我国社会屡屡出现贫富问题的争论,贫富差距、社会公正问题作为2006年两会的聚集点而备受关注。探究贫富分化与公正失衡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贫富分化与公正失衡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同时又会对社会冲突产生不同影响,其中贫富悬殊是前提,公正失衡是关键。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双管齐下,协调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贫富分化 公正失衡 社会冲突 相关性
下载PDF
减少社会排斥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出路 被引量:1
3
作者 蒲新微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12,共4页
社会公正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社会排斥的现象又比比皆是,二者关系复杂。一方面,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的因素导致社会排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政治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的权利剥夺、制度限制;文化... 社会公正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社会排斥的现象又比比皆是,二者关系复杂。一方面,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的因素导致社会排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政治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的权利剥夺、制度限制;文化方面的主流文化和次要文化地位偏颇等等。另一方面,缓解社会排斥又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创造享有平等权利的氛围和权益意识、建立合理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缓解社会排斥的手段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正 公正失衡 社会排斥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基层政治信任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4
作者 朱志玲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2期45-48,I0001,共5页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公正失衡 回应滞后 腐败 行政行为
下载PDF
土地流转中农民“怨恨”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苏北X村土地流转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茆农非 武蕊芯 成萍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82-84,96,共4页
基于怨恨理论的视角,本文以苏北X村为调查案例,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怨恨"情绪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和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动员策略不当,构成了对农户的现实伤害;土地资源及利益的分配由"平均主义"... 基于怨恨理论的视角,本文以苏北X村为调查案例,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怨恨"情绪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和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动员策略不当,构成了对农户的现实伤害;土地资源及利益的分配由"平均主义"转向"精英垄断"形成的比较,成为农民怨恨的起点,由此而导致的公正失衡成为怨恨的最初形态。同时在农村社会中,各类资源的稀缺、利益诉求无望,在部分弱势农民心中催生出强烈的无能感,经过长期积累和乡村社会的扩散机制,最终形成一种弥漫的怨恨情绪,留下了极大的社会隐患。因而,要处理和化解土地流转中怨恨情绪,需要从生成机制的各个环节寻找"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怨恨 伤害与比较 公正失衡 无能感 扩散机制
下载PDF
从“不公”到“怨恨”:社会怨恨情绪的形成逻辑 被引量:45
6
作者 朱志玲 朱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77,共6页
怨恨,作为在社会转型期能够明确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情绪,在社会快速变迁、利益分配失衡和极化的背景下,现实伤害和生存比较是其产生的逻辑起点。由比较和伤害导致的公正失衡感(不公平感)是社会怨恨情绪的初始形态。而制度化表达渠道的缺... 怨恨,作为在社会转型期能够明确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情绪,在社会快速变迁、利益分配失衡和极化的背景下,现实伤害和生存比较是其产生的逻辑起点。由比较和伤害导致的公正失衡感(不公平感)是社会怨恨情绪的初始形态。而制度化表达渠道的缺失、可行能力的逐步缺乏在相关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中滋生出强烈的无能感,在无能感的反复发酵下,经由时间的积累形成怨恨。其后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怨恨情绪不断在网上网下传播并相互感染,最终演化为主导型社会情绪,形成群体怨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怨恨 现实伤害 生存比较 公正失衡 无能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