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正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伟大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翠英 张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3,共5页
斯密从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对其独特的"经济模型"和"看不见的手"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指出道德标准和公正原则是其"经济模型"赖以实现的价值支撑。"公正的旁观者"是价值的最高裁判者,是... 斯密从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对其独特的"经济模型"和"看不见的手"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指出道德标准和公正原则是其"经济模型"赖以实现的价值支撑。"公正的旁观者"是价值的最高裁判者,是上帝、自然神性与人的德性的统一。"公正的旁观者"在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公正的旁观者"理论的提出为标志,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在现代性语境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公正的旁观者"是现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伟大创新,是实现现代经济社会良序运行的伦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 “经济模型” “看不见的手” 公正旁观者 经济伦理
下载PDF
探微历史纵深与“公正的旁观者”--评《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
2
作者 任红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公正的旁观者”是陆建德在《思想背后的利益》中提及的一个术语,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同的位置——至少在想象中这么做,从而能从大致相等的距离环视远处那些巨大的对象和周围小的对象,... “公正的旁观者”是陆建德在《思想背后的利益》中提及的一个术语,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同的位置——至少在想象中这么做,从而能从大致相等的距离环视远处那些巨大的对象和周围小的对象,并对他们的实际大小比例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即做一个不偏不倚的第三者——“公正的旁观者”。《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是陆建德站在“公正的旁观者”角度,通过对林纾、严复、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再解读,在历史纵深处探微,以此重新反思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乃至国民性问题。书中收录了作者从2008年到2017年秋,近十年时间陆续公开发表的5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公正旁观者 木铎 建德 不偏不倚 梁启超 第三者 海潮
下载PDF
道德判断:情感抑或理性——亚当·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理论评介 被引量:3
3
作者 孟繁英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道德判断就是要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断定的标准是什么?情感主义给出的答案是道德感;理性主义认为是理性。亚当·斯密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理论,将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公正的旁观者的建构与运作... 道德判断就是要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断定的标准是什么?情感主义给出的答案是道德感;理性主义认为是理性。亚当·斯密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理论,将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公正的旁观者的建构与运作,需要有想像力,需要情境转换,需要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还需要利用掌握的一些信息包括经验、责任、社会准则等进行理性思考,是应该还是不应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公正的旁观者
4
作者 左页 《中国报道》 2011年第3期105-105,共1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存在一个“第三者”,即所谓的“公正的旁观者”,人类行为由此而变得得体,人类的道德正义也由此变得可能。
关键词 公正旁观者 人类行为 “第三者” 道德正义
下载PDF
论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旁观者形象
5
作者 肖国栋 黄璠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6-88,共3页
岩井俊二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塑造了力所不及、挣扎、漠视罪恶等三种不同的旁观者形象,对日本教育体制管理上的缺失和等级观念的制约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对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普遍存在人... 岩井俊二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塑造了力所不及、挣扎、漠视罪恶等三种不同的旁观者形象,对日本教育体制管理上的缺失和等级观念的制约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对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普遍存在人性中的利己心态,以及面对罪恶时的观望心态进行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旁观者 旁观者效应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关于亚当·斯密“公正的旁观者”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云 《才智》 2015年第23期316-316,共1页
斯密为应对《国富论》中自有资本主义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为重设人类道德在资本主义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公正的旁观者"思想,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能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对... 斯密为应对《国富论》中自有资本主义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为重设人类道德在资本主义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公正的旁观者"思想,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能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当代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 公正旁观者 道德
原文传递
情感的道德意义与孟子“四端”说重释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广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9,共13页
要理解康德的情感思想,需对其不同语境的不同表述有整体的把握,才能体贴情感对于其道德哲学乃至整个批判哲学的深意。康德的情感思想与苏格兰启蒙中的情感思想既有很大差别又深刻相关,在其相互对观中可深入体会情感的道德意义,并藉以重... 要理解康德的情感思想,需对其不同语境的不同表述有整体的把握,才能体贴情感对于其道德哲学乃至整个批判哲学的深意。康德的情感思想与苏格兰启蒙中的情感思想既有很大差别又深刻相关,在其相互对观中可深入体会情感的道德意义,并藉以重释孟子四端(四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视角 公正旁观者 自由情感 四端
下载PDF
旁观者的同情: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想研究
8
作者 任丑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46-346,共1页
亚当·斯密基于“同情”原理来判定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或行为的合宜性,即以人类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共感能力为起点,用“公正的旁观者”克服了现实中的旁观者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所具有的偏私性,并以“公正的旁观者”的同情为依据进行道... 亚当·斯密基于“同情”原理来判定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或行为的合宜性,即以人类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共感能力为起点,用“公正的旁观者”克服了现实中的旁观者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所具有的偏私性,并以“公正的旁观者”的同情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斯密对休谟“同情”概念的扩展克服了休谟道德理论中所存在的矛盾;“公正的旁观者”的提出对正义问题的探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认识进路;不过,他用“良知”来进行道德判断,则要面对“平庸的恶”的诘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情境 公正旁观者 道德判断 人类天性 伦理学思想 合宜性 道德理论 平庸的恶
原文传递
涉“官”涉“富”案件缘何频遭热议
9
作者 韩瑞丽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1年第1期8-10,共3页
涉"官"涉"富"等敏感性案件遭到人们热议本身,既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焦虑,又隐含着司法信任危机。这种焦虑和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则会催生犯罪。一方面,应当承认"旁观者的立场&... 涉"官"涉"富"等敏感性案件遭到人们热议本身,既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焦虑,又隐含着司法信任危机。这种焦虑和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则会催生犯罪。一方面,应当承认"旁观者的立场"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均衡力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正义"的实现方式来有效缓解人们的公正焦虑和信任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生成 犯罪观念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斯密的伦理学及对经济学的贡献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玉霞 王太盈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3-10,共8页
伦理和道德是人类实际行为中最为关键的考虑因子,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指出,通过更多、更明确的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学,经济学可以变得更有解释力。斯密的《国富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斯密认为他最重要的... 伦理和道德是人类实际行为中最为关键的考虑因子,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指出,通过更多、更明确的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学,经济学可以变得更有解释力。斯密的《国富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斯密认为他最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从《道德情操论》入手,分析斯密思想中的伦理学,并阐述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心 想象力 道德判断 公正旁观者 自然秩序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思想框架及启迪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霞 王太盈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9,共7页
善和恶是人性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基于人性恶会导致利己行为,并会为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正义。基于人性善会产生利他行为,使得人与人之间友爱和睦,因此,我们崇尚人类的美德品质。本文从人性出发,完整地... 善和恶是人性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基于人性恶会导致利己行为,并会为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正义。基于人性善会产生利他行为,使得人与人之间友爱和睦,因此,我们崇尚人类的美德品质。本文从人性出发,完整地解读了斯密思想的法律观、道德观和经济观,揭示了斯密心中完美的理想社会和人类自然秩序,阐述了斯密思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启迪和意义。文章最后揭示了为保障实现理想社会的三条自然法则:正义的法律作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外在规范;公正的旁观者作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心监督;在平等和自由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心 看不见的手 公正旁观者 自然秩序
下载PDF
论社会秩序形成的情感基础——基于亚当·斯密“同情合宜性”的伦理政治思考
12
作者 陈长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同情—作为个体心灵体验的人类本能,被亚当·斯密所设想的公正旁观者推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层面,并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和谐稳定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同情"—社会秩序形成的情感基础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性论假... 同情—作为个体心灵体验的人类本能,被亚当·斯密所设想的公正旁观者推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层面,并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和谐稳定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同情"—社会秩序形成的情感基础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性论假设出发,探索通过怎样的内心机制对同情合宜性进行恰当地道德评判而引导出的社会赞同的行为,从而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同情 合宜性 公正旁观者 社会秩序
下载PDF
论斯密情感主义道德评价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13
作者 李杨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0期63-64,共2页
本文从斯密道德评价理论的情感基础出发,探讨了道德评价机制的形成和公正旁观者的核心作用以及道德评价的依据,讨论其理论得失及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同情 合宜性 公正旁观者 道德评价
下载PDF
休谟与亚当·斯密同情论之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金鸿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公正旁观者 道德评价标准 伦理学 休谟 公共利益 同情原则 道德标准 资产阶级 道德情感
下载PDF
两只“无形之手”及其效率功能
15
作者 平视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6-60,共5页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竞争和道德是人们行为调节上的两只不可或缺的“无形之手”。当前要稳妥地强化竞争的效率功能 ,就必须重建道德机制 ,并使二者互相配合。
关键词 竞争负效应 道德调节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亚当·斯密的法理学——“斯密问题”的一个解
16
作者 王孟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在"苏格兰启蒙"的思想运动中,亚当.斯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角色,他的思想或明或隐地影响着我们,虽然他更多地属于文化史上的角色,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仍让我们觉得重回斯密理论体系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斯密问题&q... 在"苏格兰启蒙"的思想运动中,亚当.斯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角色,他的思想或明或隐地影响着我们,虽然他更多地属于文化史上的角色,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仍让我们觉得重回斯密理论体系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斯密问题"虽然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末提出并用来质疑斯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背后的理论冲突,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样有益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斯密问题 同情心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17
作者 李永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6-18,40,共4页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本身不具备道德性,但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基于这种情感的行为却成了美德。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描述了个体情感社会化的可能和过程,为我们理解道德情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了重...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本身不具备道德性,但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基于这种情感的行为却成了美德。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描述了个体情感社会化的可能和过程,为我们理解道德情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合宜感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市场经济社会下经济人和伦理人如何两全——以《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为例
18
作者 许亚文 《美与时代(城市)》 2016年第5期121-122,共2页
自爱是人们的天性,而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要求人们学会使用"公正的旁观者"评判自我的行为,用道德标准和法律解决市场纷争,出于交换的天性,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分工,无意识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了利他与利己的统... 自爱是人们的天性,而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要求人们学会使用"公正的旁观者"评判自我的行为,用道德标准和法律解决市场纷争,出于交换的天性,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分工,无意识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了利他与利己的统一。即经济人和伦理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旁观者 同情 自爱 利他 分工 自由制度 看不见的手
下载PDF
同情与正义——休谟与斯密的“同情”观比较研究
19
作者 夏纪森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2期77-103,共27页
斯密伦理学受到休谟思想的巨大影响,在处理的问题和提出的理论方面,以及对前辈们的批评和继承方面,《道德情操论》和《人性论》全是相似的,而且《道德情操论》中有不少地方是对休谟不同程度的参照。不过,斯密认为休谟的道德理论是一种... 斯密伦理学受到休谟思想的巨大影响,在处理的问题和提出的理论方面,以及对前辈们的批评和继承方面,《道德情操论》和《人性论》全是相似的,而且《道德情操论》中有不少地方是对休谟不同程度的参照。不过,斯密认为休谟的道德理论是一种没有抓住人类道德本来情形的哲学家的建构,他改造了休谟的“同情”概念,针对休谟法则和休谟难题的解答进行了一种极其有益的尝试。斯密把情境引入“同情”中来,避免了休谟的“同情”概念所针对的是具体的对象而无法同情抽象的正义规则的困难,同时又避免了休谟“同胞感”脱离具体语境的困难。此外,斯密提出的“公正的旁观者”理念为当下探究全球正义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明智的旁观者 公正旁观者
下载PDF
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的同情
20
作者 李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1,180,共11页
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 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地位,而是经历了由一种特殊情感到同情共感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历程。鉴于此,将同情置于情感主义流派的整体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不仅可以辨析不同情感主义者对同情的差异化理解,还能厘清他们在同情问题上的继承、批判和发展的逻辑关联。如此,同情在整个流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清晰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道德感 道德情感 公正旁观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