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政治教育与公民的意义生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学坤 戴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24-28,共5页
政治是人类发现、表达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式,具有对生活的超越性。政治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给人以追求生活意义的广阔空间,担当起生活与意义的中介。政治也是人性的实现方式,政治认同是价值接受的重要方式,政治生活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对... 政治是人类发现、表达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式,具有对生活的超越性。政治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给人以追求生活意义的广阔空间,担当起生活与意义的中介。政治也是人性的实现方式,政治认同是价值接受的重要方式,政治生活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对话。人生活在政治之中,政治教育也是生活,在教化中公民被培养起追求意义倾向,政治教育成就着公民的有意义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意义 政治 公民教 人性实现 政治认同
下载PDF
宗教、信仰和公民社会 被引量:1
2
作者 戴维.赫伯特 查立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3-121,共9页
这篇关于宗教、信仰与公民社会的文章说明 ,要把宗教的社会学和政治学重新置于社会科学的主流当中 ,而不是假定它们毫不相干。
关键词 信仰 公民社会 伊斯兰 公民教 社会结构 世俗化 社会学 政治学
下载PDF
美国公民教育内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
作者 李丹宁 《才智》 2015年第11期111-112,共2页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公民教育在美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借鉴学习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公民教育在美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借鉴学习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公民教 启示
原文传递
什么是最好的学校?
4
作者 傅国涌 《中国西部》 2013年第Z1期212-217,共6页
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但我所理解的历史和别人所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很多时候"历史"是被看作是"过去的事",但在我的眼中,历史不仅关乎过去,而且关乎今天,同样关乎未来。所以,我给"历史... 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但我所理解的历史和别人所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很多时候"历史"是被看作是"过去的事",但在我的眼中,历史不仅关乎过去,而且关乎今天,同样关乎未来。所以,我给"历史"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历史就是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神秘通道。了解过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部长 北大校长 民国 中学 周厚枢 语文课本 大学附属中学 育学者 生命化 公民教
下载PDF
伊壁鸠鲁对古典希腊“灵魂教化”教育传统的重建 被引量:1
5
作者 石亚兵 周勇(指导)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2,45,共8页
"灵魂教化"教育传统影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其形成经历了"英雄教育"、"本源教育"和"公民教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战争和瘟疫等内外机制的影响,古典希腊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转向,&... "灵魂教化"教育传统影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其形成经历了"英雄教育"、"本源教育"和"公民教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战争和瘟疫等内外机制的影响,古典希腊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转向,"灵魂教化"教育传统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了危机。为了重建"灵魂教化"教育传统,伊壁鸠鲁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灵魂救治"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具有"道德教导"性、"减法"性和"个体觉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 伊壁鸠鲁 灵魂救治
原文传递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广度与深度及启示
6
作者 闫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9年第Z3期37-39,共3页
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要说存在也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原因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政治色彩 思想 道德品质 隐性 渗透 环境载体 校园文化 显性 公民教
原文传递
对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中高校德育的前瞻性思考
7
作者 元林 段海超 《北京教育(德育)》 2009年第1期17-19,共3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社会给高校德育提出了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德育功能将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社会给高校德育提出了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德育功能将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功能 公民教 前瞻性思考 政治生活 道德人格 思想政治 个体发展 思想 公民意识
原文传递
精神文明的宪法叙事:规范内涵与宪制结构 被引量:25
8
作者 秦小建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43,共21页
中国宪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单向的国家道德干预,而是在个体参与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国家与公民的价值沟通机制。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宪法主权协商结构,以执政党的道德秉性发扬、国家目标动员和群众路线方法,推进家庭、社区等伦理实体... 中国宪法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单向的国家道德干预,而是在个体参与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国家与公民的价值沟通机制。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宪法主权协商结构,以执政党的道德秉性发扬、国家目标动员和群众路线方法,推进家庭、社区等伦理实体对主权结构的濡化,将主权的正当性逻辑延伸到价值多元时代的意识同一性、精神凝聚性和文化公共性的意义构建,并凝聚为"国家—社会—个体"三元同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精神文明的实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的宪法路径是,依据由精神文明转化的宪法价值体系,及由其指引构建的规范体系,将精神文明融入到宪法与法治秩序中,为价值争议创造公共商谈空间,塑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融贯逻辑,由此达成个体自主、社会濡化、国家教化与政府价值中立的结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教 主权结构
原文传递
家庭法中的家庭角色变迁——以国家整合为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范佳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159,共14页
家庭法是中国法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有研究未能正确认识个体、家庭与国家的结构性关系,故未能就其变迁提供具有充分解释力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整合便是一以贯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试图依靠家庭法的政治化运作... 家庭法是中国法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有研究未能正确认识个体、家庭与国家的结构性关系,故未能就其变迁提供具有充分解释力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整合便是一以贯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试图依靠家庭法的政治化运作,从家庭入手改造个体,实现同质国家。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一局面,市场经济促使法律中的家庭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角色。与此同时,经济理性对家庭伦理的削弱,也暴露出现代化进程中价值共识虚无的困境。后来法治国家的建设促成了依宪整合的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宪法价值共识。在宪法精神的引领下,《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构建了作为公民美德教化者的家庭角色,多维度促进了价值凝聚力,回应了新时代国家整合的价值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法 国家整合 依宪整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