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中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4-69,共6页
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王中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公”、“私”及其关系的辩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此一辩论渊源流长,经久不衰,构成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中心”之一,而且因为它在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 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王中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公”、“私”及其关系的辩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此一辩论渊源流长,经久不衰,构成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中心”之一,而且因为它在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上,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公私之辨 合理化 历史经验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顾炎武 吕氏春秋 公共利益 《说文》 中国近代
下载PDF
王船山政治哲学中的“公私之辨”
2
作者 王利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4-16,共3页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论题,崇公抑私、以公灭私曾被推行为主要的执政原则,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公私之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指出公寓于私、公通过私而实现,统治者应保障民众的土地私有权,这具有鲜明的时代...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论题,崇公抑私、以公灭私曾被推行为主要的执政原则,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公私之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指出公寓于私、公通过私而实现,统治者应保障民众的土地私有权,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政治哲学 公私之辨
下载PDF
论公私之辨维度下的张居正经济改革
3
作者 王小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1-73,共3页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张居正对这一问题深入思索,并力图通过各项经济改革措施来调解君主、豪强、百姓三方的利益冲突,增加社会财富,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足民的政治理想。其经济改革思想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张居正 公私之辨 经济改革
下载PDF
公私之辨在儒学脉络里的极端发展——以《明夷待访录》为案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公私之辨古已有之,但在宋明思想里才逐渐突出,《明夷待访录》便是一个极端案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对公私之辨作了特别的运用,表达了对君主制的强烈质疑,这个质疑的要义在于揭示了君主制道德上的内在困境。黄宗羲的公私之辨与原... 公私之辨古已有之,但在宋明思想里才逐渐突出,《明夷待访录》便是一个极端案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对公私之辨作了特别的运用,表达了对君主制的强烈质疑,这个质疑的要义在于揭示了君主制道德上的内在困境。黄宗羲的公私之辨与原初儒学有重大差异,却又的确是宋明儒学曲折演变的产物,是儒学脉络内部的一个极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之辨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宋明理学
下载PDF
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大同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6期68-72,共5页
在道德生活中,当人们处理公共资源以满足个人需求时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构成了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公与私这一对道德范畴,在先秦到两汉、在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及其近现代伦理学中,其理... 在道德生活中,当人们处理公共资源以满足个人需求时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和选择构成了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公与私这一对道德范畴,在先秦到两汉、在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及其近现代伦理学中,其理论形态是不同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公私之辨对于人的道德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中的公正程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公私之辨 公共关系 公民社会
下载PDF
功利、權勢、價值與心性——韓非“公私之辨”的四重維度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源 《诸子学刊》 2021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韓非子》對“公私之辨”的討論,具有四重維度:第一,以追求國家富强爲根本目標的功利主義,其中公、私概念定義爲是否有助於增進國家富强。第二,以專制主義爲特徵的權力鬥争,其中公、私意味着君主權勢和其他政治勢力。第三,時代劇變中... 《韓非子》對“公私之辨”的討論,具有四重維度:第一,以追求國家富强爲根本目標的功利主義,其中公、私概念定義爲是否有助於增進國家富强。第二,以專制主義爲特徵的權力鬥争,其中公、私意味着君主權勢和其他政治勢力。第三,時代劇變中社會價值體系的混亂,則公私之辨實乃新舊之别。第四,基於君主個人心性而言,服從“道理”,因循自然則爲公;君主之欲望、智能等爲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之辨 韓非 “富國强兵” “勢” 價值 心性論
下载PDF
宋明道学义利理欲之辨的实质 被引量:3
7
作者 江雪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69-73,共5页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在道德意义上,义利之辨着眼于道德动机上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理欲之辨 公私之辨 道德动机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公私道德观
8
作者 郭亚静 《学理论》 2022年第9期50-53,共4页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使用“公德”与“私德”这对范畴的第一人。基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对梁启超道德观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梁启超道德观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与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使用“公德”与“私德”这对范畴的第一人。基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对梁启超道德观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梁启超道德观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与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更好地理解梁启超道德思想中的公德与私德以及二者关系。本文不同于以往对梁启超道德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对梁启超道德观中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再反思,思考从私德推广到公德这一进路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公私之辨
下载PDF
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11,共12页
古典中国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约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建构日常生活规则,进而实现等级严明、各安其分的社会政治秩序。从维护政治秩序和落实政治价值的角度看,礼、乐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政治"。人们遵从国家政权所... 古典中国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约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建构日常生活规则,进而实现等级严明、各安其分的社会政治秩序。从维护政治秩序和落实政治价值的角度看,礼、乐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政治"。人们遵从国家政权所期望的礼治和礼俗并因之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不要政治的政治"之特点。当然,这种"生活政治"也导致了日常生活中私人性与公共性混淆的问题,"公私之辨"的价值张力由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而引发。近代以来,传统礼乐典章逐渐流散,但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多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明 生活政治 公私之辨 现代转化
下载PDF
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国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1-77,共7页
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阳明以良知转换天理,这一思维向度既涉及心物、天人关系,又意味着从强调普遍规范的理念伦理转向注重自我人格的德性伦理。德性作为主体的内在品格... 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阳明以良知转换天理,这一思维向度既涉及心物、天人关系,又意味着从强调普遍规范的理念伦理转向注重自我人格的德性伦理。德性作为主体的内在品格,以自我为其本体论意义上的承担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主体间 社会责任 价值目标 成己 普遍性 公私之辨 生命存在 无我
下载PDF
朱熹义利观探微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6-18,共3页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义利观 义利之辩 理欲之辨 公私之辨
下载PDF
“颜奇龚怪”哲学之现代解读
12
作者 李欣复 祝亚峰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95-99,共5页
清初的颜元与清末的龚自珍是一前一后互相映照的两个思想怪杰。颜氏构思设计的“浑天地二气四德化生万物图” ,实际上是一幅宇宙创世模型图 ;而其“性、情、才皆善之图” ,又是一幅人性构成图 ;再加上他的人论 ,可见出其对宇宙和人类特... 清初的颜元与清末的龚自珍是一前一后互相映照的两个思想怪杰。颜氏构思设计的“浑天地二气四德化生万物图” ,实际上是一幅宇宙创世模型图 ;而其“性、情、才皆善之图” ,又是一幅人性构成图 ;再加上他的人论 ,可见出其对宇宙和人类特异的哲学思考。龚氏提出的众人造天地、人声名天而立思想以及公私多元表现人性本私观点 ,是主于“逆”哲学思维的产物 ,这正好同颜氏哲学形成映照。它们均表现出两位怪杰在哲学思维上的非常态运作特点。这对于今天哲学创新思维之发展 ,颇有启迪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奇龚怪 创世图 天地肖子与孝子 逆之大·1、 后起之性 公私之辨
下载PDF
儒家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要义
13
作者 单江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內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 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內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的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 德治 道德权利 政治权利 公私之辨
下载PDF
由孟子对尧舜形象的塑造看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14
作者 赵武 梁艳阳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2期145-150,共6页
《孟子》中的尧舜是立于人间的,其道德成就乃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是人人可学而至的。孟子主要从孝悌德行与政治功业两方面塑造尧舜的伟大崇明形象:尧舜孝悌实践的意义不取决于是否感化了亲人,孟子旨在揭示德行的内在价值,凸显道德的崇高... 《孟子》中的尧舜是立于人间的,其道德成就乃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是人人可学而至的。孟子主要从孝悌德行与政治功业两方面塑造尧舜的伟大崇明形象:尧舜孝悌实践的意义不取决于是否感化了亲人,孟子旨在揭示德行的内在价值,凸显道德的崇高性与人格的无限庄严;尧舜的政治功业表现为禅让与造福万民。孟子对尧舜形象的塑造呈现了儒家思想内部的诸多张力:既强调道德的内在价值、崇高性又对道德的社会教化功能抱有过分期待;公天下的政治理想与儒家对"亲亲"作为基本价值的强调维护以及基于血缘宗族、强劲而现实的私人情感相互冲突又彼此纠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尧舜 内在价值 公私之辨
下载PDF
公共哲学研究的现状、溯源与展望
15
作者 王俊博 曹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6年第1期30-41,共12页
公共哲学自从由李普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后,一直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但其本身的含义却仍未澄明。近些年来,日韩学界将公共哲学看作一种依旧处在生成中的动态学问,其成果始终不离如何处理"公"与"私"这一对矛盾的问题主轴。"公私... 公共哲学自从由李普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后,一直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但其本身的含义却仍未澄明。近些年来,日韩学界将公共哲学看作一种依旧处在生成中的动态学问,其成果始终不离如何处理"公"与"私"这一对矛盾的问题主轴。"公私之辨"是人类思想史的经典论题,围绕着对它的回答构成了公共哲学的最初历史。康德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基础上,首次发出了构建公共哲学的"宣言"。以此为起点,必须以"公"-"私"-"公共"的综合逻辑代替"公"-"私"二元循环逻辑,在培育公共理性的基础上实现普遍法治,并构建法治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哲学 公私之辨 公共理性 法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的两种立言观——从扬雄的“辞赋雕虫论”到章学诚的“言公论”
16
作者 宋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1-216,共6页
面对着生命短暂和世禄难永的境况,中国古代的知识人逐渐产生了通过立言活动去突破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垂名后世的理想。鉴于扬雄所处时代的早先性、其立言动机的鲜明性以及其思想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力,扬雄可以被看成是意欲借由文章去立言... 面对着生命短暂和世禄难永的境况,中国古代的知识人逐渐产生了通过立言活动去突破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垂名后世的理想。鉴于扬雄所处时代的早先性、其立言动机的鲜明性以及其思想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力,扬雄可以被看成是意欲借由文章去立言以升华立言者个体生命之价值的代表性人物。他于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这一论断,在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其晚年著名的“悔赋”行为,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中国人对待文学创作乃至于对待整个立言活动本身的态度。然而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来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它呼唤着立言者超越对自己身后荣名的关注,纯以天下为己任,以大公无私的心态为人世间发声和立言,清代章学诚的“言公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代表。中国古代存在的两种反差巨大的立言观,展现出古人在从事文章立言活动中所具有的为私与为公的两种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虫辞赋 存言为公 公私之辨 立言观 不朽
下载PDF
试论儒家传统理欲观及其当代价值
17
作者 温克勤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2-7,22,共7页
试论儒家传统理欲观及其当代价值温克勤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曾困扰过不少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12世纪初中国南宋时期的朱熹和陈亮曾进行过义利王霸之辩。朱熹提出“三代... 试论儒家传统理欲观及其当代价值温克勤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曾困扰过不少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12世纪初中国南宋时期的朱熹和陈亮曾进行过义利王霸之辩。朱熹提出“三代(按:指夏商周)专以天理行,汉唐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理欲观 儒家传统 理欲关系 先秦儒家 理欲之辨 《孟子字义疏证》 义利之辨 朱熹 公私之辨 董仲舒
下载PDF
义利之辨与儒家公共性思想的展开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承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51,共8页
从儒家思想史看,义利之辨虽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公私之辨,但是公私问题依然是其核心要义。在公共生活中,公义和私利在何种情景下、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思考,是义利之辨的实质之一。在儒家看来,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个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来落... 从儒家思想史看,义利之辨虽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公私之辨,但是公私问题依然是其核心要义。在公共生活中,公义和私利在何种情景下、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思考,是义利之辨的实质之一。在儒家看来,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个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来落实公义,并以此促成社会的和谐。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在儒家的仁爱学说、大同理想、修身工夫等思想中也有体现。就此而言,义利之辨是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公私之辨 公共性
原文传递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99,共7页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是其道德理论中最重要和具有显示度的内容。明于“公德”与“私德”的分界、重“公德”轻“私德”的倾向、从“采补”到“淬厉”的转变以及对传统的批判和回归等都体现了梁启超“公德”“私德”观的特质,也...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是其道德理论中最重要和具有显示度的内容。明于“公德”与“私德”的分界、重“公德”轻“私德”的倾向、从“采补”到“淬厉”的转变以及对传统的批判和回归等都体现了梁启超“公德”“私德”观的特质,也清晰地映衬出时代的需要和他对时代问题答案的思索,在今天仍不乏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公德 私德 公私之辨
下载PDF
简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20
作者 李锦全 严书翔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1-23,共3页
早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就有人提出,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本书的问世.现在,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它就是赵馥洁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以下简称赵著).该... 早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就有人提出,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本书的问世.现在,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它就是赵馥洁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以下简称赵著).该书的重要性在于首次以专著的形式,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问题,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赵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群己 天人和谐 德力 价值取向 公私之辨 理欲之辨 期待着 价值理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