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栗亚静 进茜宁 +2 位作者 李静 王铁固 陈士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0-63,共4页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 主基因+多基因 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石明亮 孙权星 +11 位作者 陈小晖 彭长俊 程玉静 陈国清 薛林 陆虎华 黄小兰 郝德荣 冒宇翔 胡加如 谭河林 洪德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92-1297,共6页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穗长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显示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性状的高表型个体,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世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联合分析 育种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