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早期佛經音義特色考察——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釋文》爲例
1
作者 梁曉虹 《文献语言学》 2020年第2期106-118,205-206,共15页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釋文》是日本人專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撰寫的音義書。根據學界考證,此音義成於平安(794~1185)初期,屬於日僧早期所撰音義。本文將其與慧琳、希麟兩位音義大家所撰同經音義進行比較研究,以考察佛經音義在日本...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釋文》是日本人專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撰寫的音義書。根據學界考證,此音義成於平安(794~1185)初期,屬於日僧早期所撰音義。本文將其與慧琳、希麟兩位音義大家所撰同經音義進行比較研究,以考察佛經音義在日本早期發展中所呈現出的一些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理趣波羅經》 《大乘理趣波羅經釋文》 音義 慧琳音義 希麟音義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4期3-10,共8页
目次一、关于翻译及作者二大乘小乘、三、檀波罗蜜四、尸罗波罗蜜五、■提波罗蜜六、毗梨耶波罗蜜七、禅波罗蜜八、般若波罗蜜九。
关键词 六波罗蜜 大乘佛教 空宗 波罗 辟支佛 中观派 声闻乘 大智度论 摩诃衍 龙树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一)——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5期3-8,共6页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六波罗蜜 空宗 大智度论 菩萨戒本 毗奈耶 无生法忍 实相 禅定 持戒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完)——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十二、空宗与密宗的关系
4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1期15-19,共5页
12.1 农业巫术农业是妇女发明的,初期农业社会是母权制度.当时流行生殖崇拜,相信人类的生育与植物的繁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谷物播种,田间培育以至收割的过程当中,要举行各种巫术仪式,保证丰收。这些仪式一般在田地旁边由年轻妇女主持,
关键词 空宗 六波罗蜜 密宗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般若经 龙树 密教 五欲 佛教思想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四)——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5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2期7-13,共7页
9.1 总评: 在我们任何人看来,两个矛盾的命题,如S是P,和S不是P,一定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假的。决不能同时都真,或同时都假。在中观派的论证中,常看到这样的推论,既然S是P,所以S不是P。这看起来多么荒唐可笑。
关键词 六波罗蜜 空宗 大智度论 中观派 十二因缘 实相 一切法 菩萨摩诃萨 极微 原始佛教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五)——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6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3期26-31,共6页
十、大乘运动 10.1 三藏真伪: 在大乘出现之前,印度的传统佛教已经分裂成为很多部派,一般称为十八部,实际有二十多个部派。他们在教义理论或修行实践上有各种分歧,常有争论。
关键词 大乘教 六波罗蜜 空宗 大智度论 原始佛教 释迦 释迎牟尼 辟支佛 善男子 十二因缘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二)——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7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6期3-10,共8页
七、禅波罗蜜 7.1 初期佛教最重禅修: 初期佛教是专重修行实践的宗教,比较朴实,反对夸夸其谈追求那些与实践无关的玄学理论。修行的内容除了戒律是修身之外,其余都是修心。如果心不专一。
关键词 六波罗蜜 空宗 大智度论 禅定 禅修 神通 禅法 修心 天耳通 宿命通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三)——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8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1期14-21,共8页
八般若波罗蜜 8.1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集中在般若波罗蜜。般若一词,梵文本义即知识、智慧之意,但是这里所说的般若智慧并非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很神秘的宗教智慧。得到般若智慧,自然具有五神通、六神通等超越能力... 八般若波罗蜜 8.1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 大乘空宗的玄学理论集中在般若波罗蜜。般若一词,梵文本义即知识、智慧之意,但是这里所说的般若智慧并非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很神秘的宗教智慧。得到般若智慧,自然具有五神通、六神通等超越能力,前面五种波罗蜜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般若波罗蜜。单是实行布施、持戒、忍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波罗蜜 空宗 实相 十八空 神通 摩诃衍 持戒 菩萨摩诃萨 禅定 毕竟空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续六)——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9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8年第4期3-7,共5页
11.1 群众心理: 我们暂时离开主题,谈谈宗教信仰的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恐怕是社会群众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两岁的小孩看到什么可怕的动物,听到雷声,躲到母亲怀里,心里就安稳了,就觉得不怕了。大人在危难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也时常喊皇... 11.1 群众心理: 我们暂时离开主题,谈谈宗教信仰的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恐怕是社会群众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两岁的小孩看到什么可怕的动物,听到雷声,躲到母亲怀里,心里就安稳了,就觉得不怕了。大人在危难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也时常喊皇天,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母亲,恐怕这就是上帝观念的心理根源。特别是在封建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波罗蜜 空宗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五欲 菩萨摩诃萨 一切智 三千大千世界 大众部 一切种智
下载PDF
浅释六波罗蜜多
10
作者 苦心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7-9,共3页
浅释六波罗蜜名义修学佛法,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六波罗蜜多属于第三阶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门。“波罗蜜”华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异义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则已证涅槃;果达于涅槃之彼岸,则不复沉溺于生死苦海无疑。六法者:一名布... 浅释六波罗蜜名义修学佛法,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六波罗蜜多属于第三阶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门。“波罗蜜”华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异义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则已证涅槃;果达于涅槃之彼岸,则不复沉溺于生死苦海无疑。六法者:一名布施,梵语檀波罗蜜,檀是檀那之略,译为布施度;二名持戒,梵语尸波罗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波罗蜜 波罗 波罗 持戒 摄大乘论 学佛 无上菩提 净戒 自性
原文传递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讲(一)
11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3期7-14,共8页
一、《金刚经》的由来善逝逝后五六百年顷,印度佛教界出现改革的新思潮,从佛法理论到宗教实践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佛教史上称为大乘运动。
关键词 《金刚经》 佛教史 法身 空宗 大乘经 有为法 实相 一切法 六波罗蜜 一切众生
下载PDF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讲(五)
12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4期6-10,38,共6页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 (49)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是重申第13段中所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意。菩提无相,非定实法,可证而不可得,得则取相着相,即非菩提。真正的做到心无所得,亦即心无所住,那才可以直证无上菩提。 (50)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上菩提 三藐三菩提 有为法 世尊 法身 实相 禅定 六波罗蜜 无所住 善法
下载PDF
中国佛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13
作者 纪华传 《佛学研究》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破坏和能源...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破坏和能源危机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力量、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使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佛教伦理 十善业 五戒 佛教传播 菩萨行 菩萨正行 六波罗蜜 摄律仪戒 摄众生戒 慈悲精神 佛教徒 高僧 无尽藏院 构建和谐社会 探索与实践
下载PDF
居士佛教慈善的当代发展——以西安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菲霞 《新西部》 2017年第8期60-62,共3页
我国政府对于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态度是明确的。2012年,国家宗教局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肯定了宗教界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信众数量庞大,宗教慈善组织蕴含... 我国政府对于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态度是明确的。2012年,国家宗教局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肯定了宗教界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信众数量庞大,宗教慈善组织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如果能调动其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对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社会矛盾的缓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佛教信仰 国家宗教局 净土信仰 六波罗蜜 大乘佛法 放生仪轨 社会影响 杀业 佛教思想
下载PDF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注释
15
作者 王学峰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2期36-36,共1页
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 ①《赠草堂亲密上人》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 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 ①《赠草堂亲密上人》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僧部》,因不知何人所作,是书标为“前人”。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周季,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780—841),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元和二年(8O7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谒清凉国师,执弟子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草堂宗密上人 清凉国师 宗密 无为法 圭峰 十二部 西充县 道圆 六波罗蜜 兰若
下载PDF
乾隆咏五台诗注释
16
作者 婉薇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3期45-46,共2页
笑题明月池(1) 壬子季春月盘转山腰至山寺,(2)寺额明月池三字,一泓椀大隐石罅,(3)设云无乃孤名也,苍松怪石清绝伦。寻胜笑昔题非真。日间那乃瞻水轮。却是刻舟求剑人。(4) [注释] (1)笑题明月池:这首七律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笑题明月池(1) 壬子季春月盘转山腰至山寺,(2)寺额明月池三字,一泓椀大隐石罅,(3)设云无乃孤名也,苍松怪石清绝伦。寻胜笑昔题非真。日间那乃瞻水轮。却是刻舟求剑人。(4) [注释] (1)笑题明月池:这首七律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三月第六次巡游五台山时写的。这块御匾,现在保存在明月池正殿内。 (2)山寺:观海寺,即明月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池 观海寺 那乃 六波罗蜜 春月 大隐 文殊 佛舍利 第一义谛 有为法
下载PDF
论增上三学的殊胜及在修学中所发挥的功用——以《摄大乘论》为中心
17
作者 宽德 《中国佛学》 2012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增上三学为三乘行人所共同学修的解脱方法。但声闻乘与菩萨乘所修习的三学因安立意趣而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声闻乘与菩萨乘增上三学内容的说明和《摄大乘论》增上三学部分的梳理,对比说明菩萨增上三学殊胜于声闻增上三学。其殊胜的具... 增上三学为三乘行人所共同学修的解脱方法。但声闻乘与菩萨乘所修习的三学因安立意趣而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声闻乘与菩萨乘增上三学内容的说明和《摄大乘论》增上三学部分的梳理,对比说明菩萨增上三学殊胜于声闻增上三学。其殊胜的具体体现,是在菩萨所修六度与所行十地中所发挥的殊胜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上三学 殊胜 六波罗蜜 十地 功用
下载PDF
佛教思想的开展与禅的考察
18
作者 释依观(译) 《汉语佛学评论》 2021年第1期19-27,共9页
一、佛教中的禅的地位禅(dhyna)或三昧(samdhi),从佛教的德目而言,是三学之一,是八正道之一,是六波罗蜜之一,但若立于宗派立场,禅宗是诸派中的一派。故就此而言,作为佛教的修道法,禅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也只是种种的行法之一而... 一、佛教中的禅的地位禅(dhyna)或三昧(samdhi),从佛教的德目而言,是三学之一,是八正道之一,是六波罗蜜之一,但若立于宗派立场,禅宗是诸派中的一派。故就此而言,作为佛教的修道法,禅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也只是种种的行法之一而已。虽然如此,实言之,此仅为表面观察。若进而考察,禅并非诸德之一,而是佛教思想之基调。佛教的所有思想,都是禅的考察之结果,彼等系依据禅的思惟才被体验化。正如若无祈祷,则无有生机盎然的基督教;若脱离禅观,则无有生机盎然的佛教。然而当佛教思想逐渐分化后,虽内在仍有禅观,但表面上则着重于理论的教理说明,结果是,佛教堕于学解的分际而丧失其真生命。就某种意义而言,此乃是佛教遭遇的不幸命运。俱舍宗是如此,成实宗是如此,法相宗是如此,天台、华严宗也是如此。此等的背后皆有禅观存在,其教理的方针无非是用以作为禅观的准备。但当重要的禅观被视为教相的一部分,重视理论的处理甚于实践时,遂成为理论派,丧失了禅之特质的实修意义。若无四禅四无色定的修行,则无俱舍宗;若无五重唯识观的实践,则无法相宗;若无基于二谛的空观之实修,则无三论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波罗蜜 禅观 三论宗 华严宗 教理 成实宗 佛教思想 八正道
下载PDF
佛言祖语
19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1-1,共1页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部经 受持 邪见 不放逸 常乐 闻者 持戒 六波罗蜜 四摄法 调伏
原文传递
佛言祖语
20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1-1,共1页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
关键词 善男子 六波罗蜜 世尊 世法 无上菩提 三恶 福德 悲心 二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