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的人生态度──宋元“兰画”与“文人寄兴派”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厚炎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53-58,共6页
先以“儒道互补”,考察宋亡不仕的“文人寄兴派”“兰”画家郑思肖和赵孟坚,以为前者主要以孤傲淡泊、捐洁超逸的品性和笔独,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所赋予的刚健之美;后者主要以洒脱不羁、爽直率真的风姿与画这,显出道家法自然的韵秀... 先以“儒道互补”,考察宋亡不仕的“文人寄兴派”“兰”画家郑思肖和赵孟坚,以为前者主要以孤傲淡泊、捐洁超逸的品性和笔独,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所赋予的刚健之美;后者主要以洒脱不羁、爽直率真的风姿与画这,显出道家法自然的韵秀风致。进而从文化心理层面,论述仕元的赵孟 为行儒家“天下主义”而陷入“华夷之别”中的矛盾;其由此而来的园润谨秀风格,透露出儒家刚健的另一面──“厚德载物”。一郑二起的选择,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寄兴派 兰画 审美 儒道互补 文化冲突 绘画 画家 郑思肖 赵孟坚
下载PDF
直写心性入氤氲——读苏铜竹兰画
2
作者 张岱 《中国城市经济》 2006年第6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竹子 兰画 心性 艺术
下载PDF
狂草画兰诗意多——著名画家周光汉兰画作品解读
3
作者 周华君 《中国西部科技》 2006年第15期28-29,共2页
兰乃君子之物,自古就成为人格的对应之花和精神寄托的对象,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周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这段话有两层含意,一是论说君子的入世之道... 兰乃君子之物,自古就成为人格的对应之花和精神寄托的对象,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周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这段话有两层含意,一是论说君子的入世之道,也就是离潜出隐,走出山林干一番大事,成就一番伟业;另一层含意是说君子隐逸修身著书立说不染红尘。前三句是讲入世,后四句是讲遁世。君子若出山建功立业就必须遵守合作的原则和做人标准,二人者是指多数与团体之义,同心即一条心指团结,概括起来就是讲干大业的君子务必要团结他人合心聚众,像兰花一样质性不变心心相印,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步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家 诗意 含意 人格 历史 周光汉 兰画作品 兰花
下载PDF
昔日“君子”凭谁赏——兰蕙(兰画、兰花、兰谱)由雅入俗的文化变迁
4
作者 吴厚炎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33-40,56,共9页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江南自古即受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晋室东迁以来的三次大移民,促成了北方先进文化与南方(古楚地吴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遂奠定江南“雅文化”的根基,明清以来兰蕙画家灿若群星是其证。儒雅的文人气息(审美欣赏...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江南自古即受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晋室东迁以来的三次大移民,促成了北方先进文化与南方(古楚地吴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遂奠定江南“雅文化”的根基,明清以来兰蕙画家灿若群星是其证。儒雅的文人气息(审美欣赏)沾润濡染周边地区。此时,已有兰画、兰花作商品买卖以“求食”,并有众多兰谱面向民间,是为由雅入俗的“渐变”(雅俗共赏)而不失其雅,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后,大陆民间对兰蕙“三艺”的追求——奇瓣、复色、缟、斑、矮种等,多表现为炒作牟利而不在审美欣赏,是为由雅入俗的“突变”,其传播路线起始于日本而后辐射台湾、香港、东南亚,经沿海进入大陆。兰蕙由雅入俗的文化变迁,大抵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世相”,提高国民的审美境界,予之以高尚的情操,乃是新时期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气息 文化融合 兰画 兰花 兰谱 审美境界
下载PDF
邢少兰画兰
5
作者 江宏 《华人时刊》 1999年第24期2-2,共1页
兰花和梅、竹、菊并称四君子,它作为写意花卉中常见的题材。深受欢迎,尤其是有点文墨的人,在它飘逸、幽雅淡然的风姿面前,与其说爱,毋宁说是慕。它象征着中国文人高尚的品行。 在画家眼里,写意兰花最宜宣泄情感,这种纯以墨线兼用顿点的... 兰花和梅、竹、菊并称四君子,它作为写意花卉中常见的题材。深受欢迎,尤其是有点文墨的人,在它飘逸、幽雅淡然的风姿面前,与其说爱,毋宁说是慕。它象征着中国文人高尚的品行。 在画家眼里,写意兰花最宜宣泄情感,这种纯以墨线兼用顿点的画法,其痛快酣畅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因为写意兰花对线的要求很高,它简括、无法藏拙,它练达、笔墨动力在一览之中,它雅致,有尘念俗行者不能传其神,因此,许多画家在它面前怯步。历史上写兰的名家不多,时至今日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太仓邢少兰,擅长山水、花卉(?)花卉中又以兰花见长(?)也即如前言的凤毛麟角之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画 写意花卉 中国文人 四君子 毋宁说 象征着 受欢迎 画家 与其说 笔墨
下载PDF
白素兰画作选
6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83-283,共1页
关键词 兰画 鲁迅
原文传递
罗兰画前忆瘦鹃
7
作者 贺野 《苏州杂志》 2010年第4期79-80,共2页
妻的好友送来一束鲜花。这位女士趣味很不一般;不是送花店中那种插花式的花束;只送两种花,一是康乃馨,一是紫罗兰。仅它们两个名字,就足使我十分温馨。我画过不少花卉,可从容叫得出的也只限于梅、兰、竹、菊而已,而对有些花名却情有独钟,
关键词 紫罗兰 周瘦鹃 苏州 康乃馨 上海 兰画 鲁迅 干部 爱国 花草
原文传递
日本江户时代“兰学”的研究对“写生”概念的影响
8
作者 臧新明 《美育学刊》 2016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江户时代中期的绘画领域,保守的传统势力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并无艺术"异类"大举侵入的认识。这是由于传统派的画家们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并且拥有已经得到的绘画利益。但是,由于"兰学"的进入并得以在江户... 江户时代中期的绘画领域,保守的传统势力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并无艺术"异类"大举侵入的认识。这是由于传统派的画家们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并且拥有已经得到的绘画利益。但是,由于"兰学"的进入并得以在江户时代兴盛与发展,"兰画"这一概念也随之产生并对当时封闭的绘画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稳定的传统文化局面开始松动和变化。"写生"这一概念的传统"形式"(内因)在这个时期乘外因"兰学"之风开始发芽。其原因是开创主张"写实主义"的"兰学",或"兰学"的热心学者、画家们对传统的"粉本主义"缺陷的"痛恨",即希望用自己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自然之美通过自己之手表现出来。西洋画(兰画)对于这些人成为最合适的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兰学 兰画 写生
下载PDF
集装箱化发展的5个阶段
9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2年第1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集装箱化 O口 凸梁 排蜜 翻划 半链 兰画 石弓 冰排 积云
下载PDF
沈南苹“写实主义”画风及其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戚印平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3-45,共13页
历史常常会和我们开这样的玩笑,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一些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成了后人永志记忆的对象.例如清初民间画师沈南蘋,他在雍正九年(1731)东渡扶桑、鬻画授艺后,其勾染工整。
关键词 日本江户时代 写实主义 日本学者 西画影响 紫石 文人画家 西方绘画 作品 小野田 兰画
原文传递
不发达国家的债务
11
作者 陆熊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81年第Z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不发达国家 债务 林价 铸工 兰画
原文传递
大兴画兰
12
作者 崖虎 《人民公安》 2020年第1期56-57,共2页
看字看画其实看的都是字画之外的性情,能书法、能画兰的人也是多多得去了,柯大兴的兰画引发我的兴致,则缘其生活中的点滴修为与情趣。就画兰而言,个人的情趣是艺术逻辑的源头,出于情趣,抵于审美,达于艺术。情趣于人是全方位的,人的情趣... 看字看画其实看的都是字画之外的性情,能书法、能画兰的人也是多多得去了,柯大兴的兰画引发我的兴致,则缘其生活中的点滴修为与情趣。就画兰而言,个人的情趣是艺术逻辑的源头,出于情趣,抵于审美,达于艺术。情趣于人是全方位的,人的情趣也必是一种自然之道,是一种心力,并形成个人化的气场,从而转化成身边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之道 兰画 个人化 情趣 全方位 大兴
原文传递
我会画对称图形了
13
作者 李英 《小学生学习指导》 2021年第3期52-52,共1页
小兰拿出一张纸,对折了一下,然后用彩笔靠近折痕边轻轻画了一些线,接着用剪刀沿着画的痕迹剪开,然后展开,一颗漂亮的星星出现在眼前。"哇,太神奇了!"小红惊叹道,"你刚才明明只画了一半,怎么剪下来就是整颗星星了呢?"... 小兰拿出一张纸,对折了一下,然后用彩笔靠近折痕边轻轻画了一些线,接着用剪刀沿着画的痕迹剪开,然后展开,一颗漂亮的星星出现在眼前。"哇,太神奇了!"小红惊叹道,"你刚才明明只画了一半,怎么剪下来就是整颗星星了呢?"小兰解释说:"这种沿着中间的折痕正好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整颗星星的对称轴。"看到小红一脸吃惊的样子,小兰画出一幅图:"我给你半颗星星,不对折,你能不能也把它的另一半画出来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图形 折痕 对称轴 兰画 一张纸 对折
原文传递
中央、国家机关2002年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招考目录
14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1年第11期11-38,共28页
关键词 识毒 侧心 国家公务员 机关工作人员 瓣裂 鉴画 日月 兰画 国家机关 铸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