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享听歌:基于共享情感运动的体验模型的音乐社交化研究
1
作者 刘祖瑞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21期98-101,共4页
音乐社交化的概念不断演进,催生了共享听歌模式。人们在接收音乐信息时不仅产生单纯的听觉刺激,还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行为,甚至与一起听歌的另一人产生共情,这种在接受信息和刺激时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趋同的模式被称为共享情感运动的体... 音乐社交化的概念不断演进,催生了共享听歌模式。人们在接收音乐信息时不仅产生单纯的听觉刺激,还会产生相应的情感、行为,甚至与一起听歌的另一人产生共情,这种在接受信息和刺激时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趋同的模式被称为共享情感运动的体验模型。音乐的抽象性及意义解释过程中的“认知差”影响了参与者对音乐和行为意图的解释,共享情感运动的体验模型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调节与沟通的作用,让双方在行为和情感上产生模仿与趋同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情感运动的体验模型 音乐社交化 艺术抽象性 主体感受 情感共鸣
下载PDF
基于情感共享与价值认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登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7-79,83,共4页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高校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索,是推动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中,情绪情感...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高校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索,是推动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中,情绪情感缺席与价值认同危机成为制约“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双重互构性”的建构机理,坚持刚柔并济,学思行并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道路,构建全环境育人新格局、建立协商互助参与机制及打造三维育人空间形态,促进情感共享与价值认同之间良性耦合,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党建工作之间的互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工作 “一站式”学生社区 情感共享 价值认同
下载PDF
儿童与母亲共享积极情感与其自我控制的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6-137,共2页
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影响因素集中在儿童生理因素、儿童言语发展、父母抚养方式等三个方面。母亲与孩子共享的积极情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母子之间发展良好的积极情感,会使儿童时时处于良好情绪之中。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幼儿的积极... 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影响因素集中在儿童生理因素、儿童言语发展、父母抚养方式等三个方面。母亲与孩子共享的积极情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母子之间发展良好的积极情感,会使儿童时时处于良好情绪之中。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幼儿的积极行为。具有温暖情感的母亲,与孩子积极互动,会有效指导孩子发展自我控制;具有冷漠情感的母亲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自我控制 共享积极情感 儿童顺从行为
下载PDF
共享积极情感: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作用机制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5-61,共7页
孤独症儿童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存在较大障碍,积极情绪较少,难以与其他个体体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同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调节着个体的人际活动进程和内部动机。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 孤独症儿童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存在较大障碍,积极情绪较少,难以与其他个体体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同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调节着个体的人际活动进程和内部动机。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干预双方产生积极效应:形成生长导向的干预模式,延长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提升互动质量。在临床中,干预人员和父母可以通过提升联合注意水平、增强游戏性以及表达积极情感等策略来帮助孤独症儿童体验共享积极情感。未来孤独症儿童研究有必要将共享积极情感视为干预目标的重点,重视与共享积极情感有关的笑行为在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工作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积极情绪 共享积极情感 联合注意 内部动机
下载PDF
构建小学语文情感共享的课堂
5
作者 罗小雯 《作文成功之路》 2016年第7期79-79,共1页
语文教学讲究以情感人,构建情感共享的课堂,需做好几方面:教师富有情感,揭题设疑,激发兴趣导入。创设情境,用心灵感悟文本。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文本的内涵,让文本融入学生心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共享 揭题设疑 创设情境
下载PDF
历史街区共享社区化更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殷洁 罗滢 《中国名城》 2021年第6期46-50,共5页
历史街区更新方式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以及实例的佐证逐渐走向了注重社区属性的"活态"更新。共享社区化更新正是在"活态"的理念下通过在历史街区内保存和融入社区,以"共享"的方式完善社区,推动历史街区的... 历史街区更新方式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以及实例的佐证逐渐走向了注重社区属性的"活态"更新。共享社区化更新正是在"活态"的理念下通过在历史街区内保存和融入社区,以"共享"的方式完善社区,推动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其在现代社区环境中依然能够良好地生存并运转起来。梳理共享社区化更新的概念、必要性及价值,从社区范围划定、社区共同体重建、共享情感三个层次构建了"协同共享"理念下的历史街区共享社区化更新路径,并从生活、生产、治理的三个角度探讨了具体策略,以期丰富发展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共享社区化 协同共享 更新改造 共享情感
下载PDF
人机交互实现情感共享的哲学分析
7
作者 崔中良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情感共享”概念凸显了情感的先导性和共有性,因而成为突破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一个绝佳方案。当前的人机情感共享研究路径主要有三条:共享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共享是情感的构成与互动,以及共享是人机融合的集体拥有。然而,这三条共... “情感共享”概念凸显了情感的先导性和共有性,因而成为突破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一个绝佳方案。当前的人机情感共享研究路径主要有三条:共享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共享是情感的构成与互动,以及共享是人机融合的集体拥有。然而,这三条共享路径下的人机情感交互并没有深入共享的基础层。因此,详细分析人机情感共享的层次和情感的种类格外重要。通过分析可知,人机情感共享包含直接感知层(容易层)和间接感知层(困难层),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情绪共感,引入社会情境和社会进化以实现间接感知层向直接感知层的转化,并以此扩展人机情感共享的概念内涵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共享 概念澄清 共享进路
原文传递
数字媒体产业之“游戏化”运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炳杰 高玉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0-74,共5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媒介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自身的数字化使之无缝嵌入互联网内部,人本身成为媒介的一个节点,逆转成为媒介的延伸。以"用户"为基础的开放、多向、即时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初步确立。传统大众传播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媒介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自身的数字化使之无缝嵌入互联网内部,人本身成为媒介的一个节点,逆转成为媒介的延伸。以"用户"为基础的开放、多向、即时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初步确立。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以及传统的媒体产业营销模式受到致命的冲击和颠覆,而新型数字媒体产业的运营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文章认为提高以用户情感参与及脑力贡献为核心的用户忠诚度,是数字媒体产业运营成功的关键,"游戏化"设计对于解决数字媒体产业的用户忠诚度问题,有着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用户忠诚度 共享情感空间 游戏化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电商平台中粉丝文化的生产实践研究
9
作者 张雪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1期5-8,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电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电商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一种新型粉丝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通过口号、标语、表情包等文化产品,提高了粉丝的忠诚度,增强了粉丝的消费意愿。文章利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电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电商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一种新型粉丝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通过口号、标语、表情包等文化产品,提高了粉丝的忠诚度,增强了粉丝的消费意愿。文章利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探讨电商平台中粉丝文化的产生和实践,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共同焦点的形成、情感能量的积累以及群体身份的建构过程。从互动仪式链的角度来看,粉丝文化在共同在场、身份归属、共同聚焦点、情感共享的作用下形成。文章进一步分析直播带货的兴起、粉丝文化的形成逻辑,以及这种文化对电商平台和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电商平台粉丝文化存在的问题,如观众情绪的操纵与商品化、情绪价值泛滥、粉丝文化的“破圈”现象及其引发的非理性追寻等,这些现象可能导致舆情危机、人设崩塌风险以及过度消费等负面效应。文章深入分析电商平台上的互动仪式和粉丝文化的形成,不仅为电商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实践者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指导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粉丝文化来推动商业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粉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共享 情绪操纵 电商经济 粉丝文化 互动仪式链
下载PDF
重大题材新媒体纪录片的弹幕互动模式--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俊 何芷茵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07-108,共2页
本文依托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若干典型案例分析重大题材新媒体纪录片的弹幕互动模式及效用,并建议增强内容“网感”、注重焦点设置、改进弹幕技术,使作品更加契合年轻人喜好与网络传播生态。
关键词 新媒体纪录片 弹幕互动 虚拟共在 关注焦点 共享情感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破解 被引量:20
11
作者 田友谊 李婧玮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7-103,114,共8页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的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享情感等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校合作可以看作是微观情境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的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享情感等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校合作可以看作是微观情境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现实中一些内隐性的困境,即家校合作的主体异质导致共同关注的焦点模糊,家校互动不良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积极情感共享缺失,家校“虚拟”合作导致参与主体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合作形式化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仪式缺乏实效。基于此,通过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增进家校积极情感共享,营造家校沟通际遇,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化建设等路径,有效破解家校合作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合作 互动仪式链 育人共同体 情感共享 身体在场
下载PDF
网络广播剧的互动仪式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碧容 张飞相 《新媒体研究》 2021年第15期85-88,共4页
网络广播剧的集群传播离不开受众的群体互动。研究以广播剧《默读》为例,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通过评论数据的采集与归类编码,分析网络广播剧的群体互动。网络广播剧通过"打卡式"的虚拟在场,平台、作者和声优的三重区隔以... 网络广播剧的集群传播离不开受众的群体互动。研究以广播剧《默读》为例,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通过评论数据的采集与归类编码,分析网络广播剧的群体互动。网络广播剧通过"打卡式"的虚拟在场,平台、作者和声优的三重区隔以及关注焦点游移下的共享情感,共同构成了互动仪式链要素,并产生了个体身份认同下的群体团结,以"二次元"为主的群体符号以及特定的群体规范和道德感,促进网络广播剧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 互动仪式 群体规范 共享情感
下载PDF
西方对影响幼儿良心发展因素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丽珠 董光恒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良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在许多文化习俗中被广泛地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目标,它在个体的道德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文章综述了良心的内涵;影响幼儿良心发展的因素,... 良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在许多文化习俗中被广泛地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目标,它在个体的道德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文章综述了良心的内涵;影响幼儿良心发展的因素,诸如,父母在幼儿良心发展中的作用,气质差异和性别差异对良心发展的影响;主动顺从、自我控制、年龄等个性特质和良心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心 母幼交流 依恋安全性 共享积极情感 自我控制
下载PDF
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社会治理的互动仪式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海波 《阴山学刊》 2023年第4期66-71,共6页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要义在于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把人们的交往看成一个互动仪式链,其核心在于能量聚合、情感共享和场景仪式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智媒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已日渐成为社会治理的媒体端口,在舆论引导、凝聚共识、政务信息...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要义在于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把人们的交往看成一个互动仪式链,其核心在于能量聚合、情感共享和场景仪式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智媒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已日渐成为社会治理的媒体端口,在舆论引导、凝聚共识、政务信息公开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效能。整合式呈现议题、情感共享与多重传播、鲜明的地域传播表征建构场景仪式、多维链接与深层互嵌的媒介矩阵打造立体化传播路径,可以作为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议题讨论、政民协商互动与沟通效果优化和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互动仪式话语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县级融媒体 情感共享 场景仪式
下载PDF
Z世代的数字阅读:从个体偏好到集体共享 被引量:1
15
作者 闻媛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1,共6页
互联网提供的跨越时空的技术手段及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点,使文化权利向所有有能力参与的人开放,深刻改变了文本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Z世代年轻人习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并以“盗猎”的方式展开衍生创作... 互联网提供的跨越时空的技术手段及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点,使文化权利向所有有能力参与的人开放,深刻改变了文本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Z世代年轻人习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并以“盗猎”的方式展开衍生创作,由此团结同好,建立起虚拟社群。在对相关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性、持续性的丰富与延伸的同时,社群成员积极开展各种线上/线下集体活动,将阅读行为从建基于个体经验之上的意义重构发展成为一种共同参与的集体展演。随着兴趣与爱好的转移,人们以不同的身份穿梭于不同的社群,进而构建起广阔的文化和社会网络。阅读模式的变化形成Z世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体验,同时也成为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重构 衍生创作 情感共享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解析网络“锦鲤”现象
16
作者 何苏皖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第12期36-38,共3页
新媒体时代下的“锦鲤”祈愿,已经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200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继承了涂尔干和戈夫曼的思想,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本文着重探析社交媒体转发“锦鲤”的网络狂欢之下,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对... 新媒体时代下的“锦鲤”祈愿,已经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200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继承了涂尔干和戈夫曼的思想,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本文着重探析社交媒体转发“锦鲤”的网络狂欢之下,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锦鲤祈愿”现象中互动仪式链形成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锦鲤文化” 共享情感 网络文化
下载PDF
社交网络系统SNS对人们沟通的影响及思考
17
作者 惠巧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年第11期145-145,共1页
随着Web 2.0时代的深入,人们习惯通过网络互动和交往,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使现实与虚拟世界间界线模糊与融合,在情感共享的同时弥补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不足。其产生和发展改变着社交的形态和心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人们通过彼此分享各... 随着Web 2.0时代的深入,人们习惯通过网络互动和交往,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使现实与虚拟世界间界线模糊与融合,在情感共享的同时弥补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不足。其产生和发展改变着社交的形态和心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人们通过彼此分享各取所需,以较小的付出成本获得收益最大化,满足从虚拟世界获取自我效能感,顺应当今所崇尚的“宅”交往。网络交际低成本和较高满足感使SNS发展前途光明的同时,也潜在不少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 人际交往 情感共享 自我效能感 “宅”交往
下载PDF
医务人员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及其机制
18
作者 员秀 朱佳丽 贺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85-188,共4页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临床共情会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产生影响,文章回顾了医务人员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的研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从临床共情的产生过程...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临床共情会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产生影响,文章回顾了医务人员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的研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从临床共情的产生过程和调节过程两方面探讨了临床共情的机制,为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复杂的关系提供了解释,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共情 工作倦怠 情感共享 情绪理解 情绪调节
下载PDF
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6
19
作者 崔中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为了达到自然交互状态,情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分析情感生成的具身、认知和感知三个层级,探讨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在现象层,指出当前情感计算研究的认知预设仍然是功能层面的个体加工模式,因此无法摆脱对人类情感模... 为了达到自然交互状态,情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分析情感生成的具身、认知和感知三个层级,探讨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在现象层,指出当前情感计算研究的认知预设仍然是功能层面的个体加工模式,因此无法摆脱对人类情感模拟的方法论和情感相似性的评价标准。将人工情感进行主体间性和外部构成性视角转换,可以在逻辑层面摆脱情感模拟和因果律的制约。在内生性层面,人工情感的生成依赖于人机之间的具身交融、本体感受和共感的基础。由此,人工情感研究进入到情感交互和情感共享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人工情感 情感共享 具身情感 生成基础
原文传递
A Growth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 British New England
20
作者 WANG Wei-ho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3期166-168,共3页
Colonial New England urban economy was growing prosperity from 17th century to 18th century, all kinds of urban public space was increasing in number, the increasingly rich on the function, which became important plac... Colonial New England urban economy was growing prosperity from 17th century to 18th century, all kinds of urban public space was increasing in number, the increasingly rich on the function, which became important place for colonial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consumption. W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 come into the big and small cafes, taverns, shop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own House took sharing informatio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other matters, which reflecting the colonial town'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ngland colonies public space social progr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