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的建构——以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1978-1999)为对象
1
作者 冯仰操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进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较为典型,陈瘦竹、叶子铭、丁帆等三个世代学者先后相继、紧密协作,并凭借国家学术管理制度的支持,实现了共同体的凝结和壮大。在时代的学术潮流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进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较为典型,陈瘦竹、叶子铭、丁帆等三个世代学者先后相继、紧密协作,并凭借国家学术管理制度的支持,实现了共同体的凝结和壮大。在时代的学术潮流中,南京大学学术共同体建构了相对独特的学术传统,即强调学术底线的规范性、追求学术标高的独立性和保障多样化的包容性。但在世代更迭、新思潮的冲击下,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面临着传承断续的紧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学 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 学术传统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建构及其交流机制创新
2
作者 陈劲松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7期108-113,共6页
自2017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创新性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大湾区各城市坚持创新驱动、共享发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等原则,积极推动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 自2017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创新性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大湾区各城市坚持创新驱动、共享发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等原则,积极推动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在城际文学联动、文学理论与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的建构还面临着相关概念有待明晰、精神内涵有待明确、制度障碍有待突破、交流机制有待创新等现实挑战,亟须创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全方位多渠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文学共同体 交流机制 创新发展
下载PDF
蔷薇梦碎:“情感-文学”共同体的破裂——周氏兄弟失和再考察
3
作者 朱晓江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166,共14页
学术界常以“兄弟怡怡”形容失和以前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亲善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兄弟之间一度形成的“情感-文学”共同体的生活、事业样态,它以鲁迅的道路选择为方向,而以周作人的主动追随为保障。一旦这两个前提条件被打破,所谓“... 学术界常以“兄弟怡怡”形容失和以前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亲善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兄弟之间一度形成的“情感-文学”共同体的生活、事业样态,它以鲁迅的道路选择为方向,而以周作人的主动追随为保障。一旦这两个前提条件被打破,所谓“兄弟怡怡”的形态也就随之失去。考察1906-1923年间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情感-文学”共同体的形态,随着羽太信子的介入,又随着周作人自身思想的不断成熟,其实几经变化。由此,当我们重新考察失和事件,主要的并非要去探寻事实的“真相”,而是要通过相关资料的重新梳理,来还原从1901到1923年这20余年间周氏兄弟之间的生活、工作形态,呈示他们思想上的合与分。这既是周氏兄弟生平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 “情感-文学共同体
原文传递
语言的音韵艺术和文学共同体的想象:再议《新格拉布街》中的理想读者
4
作者 应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12-25,共14页
乔治·吉辛的成名作《新格拉布街》被誉为“叙述维多利亚晚期写作生涯的最杰出作品”。近年来有学者注意到小说中的两位文人热衷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艺术,因而将他们视作小说意欲塑造的理想读者。但是,理想读者的在场并非如该学者所说... 乔治·吉辛的成名作《新格拉布街》被誉为“叙述维多利亚晚期写作生涯的最杰出作品”。近年来有学者注意到小说中的两位文人热衷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艺术,因而将他们视作小说意欲塑造的理想读者。但是,理想读者的在场并非如该学者所说的那样否定了音韵艺术产生的愉悦感,而是通过彰显愉悦感来阐发对19世纪后期语言科学的质疑。他们竭力在机械的语音研究和粗俗的语言进化论中坚守文学语言的优雅品质。这份对语言艺术的坚守催生了崇尚语言艺术的文学共同体,而后者的建立也赋予语言艺术复苏的希望。这应是理想读者的存在意义,也是该小说卓尔不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格拉布街》 理想读者 语言 音韵艺术 文学共同体
下载PDF
基于文学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文学创作探析
5
作者 杨润芊 刘明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0期21-25,共5页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 文学共同体 世界文学 文学创作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德勒兹“弱势文学”思想探赜
6
作者 王琦 张仕伟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178,F0002,共11页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逃逸于传统文学之外的弱势文学改变了原有文学共同体稳定的克分子结构,生成出一种包含独一性与多样性的“文学共通体”。文学共通体蕴含着对同一、封闭、僵化的传统文学共同体解构的力量,这与弱势文学在语言、政治、价值、表述行为等方面的追求有内在的一致性,客观上又与审美共同体的不可言明性有内在相通性。以弱势文学为逻辑起点,不仅可以串联起文学共同体与审美共同体的外展关系,深刻理解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重思文学共通体中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态度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德勒兹 弱势文学 文学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及其阐释学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春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任何阐释都是公共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阐释行为必定发生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产生和演变有着漫长的历史,呈现多种不同形态。从周代至魏晋之际,先后出现了"贵族文学共同体"&qu... 任何阐释都是公共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阐释行为必定发生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产生和演变有着漫长的历史,呈现多种不同形态。从周代至魏晋之际,先后出现了"贵族文学共同体""经学文学共同体""介于自律与他律之间文学共同体"和"自律的文学共同体"等四种形态。魏晋之后,除了"贵族文学共同体"之外,其他各种文学共同体形态都并行不悖地存在并变化着,而且各自还都衍生出许多次级形态。文学共同体的产生和演变与社会政治、文化、主体身份都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视为某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文学表征。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诸如文学评价标准的形成、文学的"区隔"功能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阐释的公共性 文学阐释
下载PDF
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文学共同体书系”基于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希望借助选本的重新辨识和命名予以经典化,汇聚独特性的细语和众声,在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观视野中,呈现多样与共生的多民族文学版图的辽阔和丰饶。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跨文化漫游者
下载PDF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以近年来广东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例
9
作者 王晖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3,共7页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方写作”或曰“新南方文学”的空间范围则多有释义,不完全确定。近年的研究与批评文章所涉此类概念,基本上将“南方”框定在岭南及其以南地区,甚至成为跨国界概念,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海南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收编于此,成为“想象的文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文学 非虚构文学 东北文学 文学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 多元价值 不确定性 研究与批评
下载PDF
“大湾”有“大美”:如何建构多元融合的“文学共同体”——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地理》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房伟 《粤海风》 2021年第1期13-18,共6页
一文学地理学研究,很早便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法]丹纳的《艺术哲学》提到种族、时代和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为文学区域特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江浙、东北、西南等地区都曾形成一些有地域特征的文学流派,出现过... 一文学地理学研究,很早便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法]丹纳的《艺术哲学》提到种族、时代和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为文学区域特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江浙、东北、西南等地区都曾形成一些有地域特征的文学流派,出现过一些有地域特点的优秀作家。到了当代文学时间段,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地域性文学集团,随之被大家广泛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文学地理学 文学流派 文学共同体 当代文学 粤港澳大湾区 丹纳 多元融合
下载PDF
英国18世纪中后期的文学共同体与体裁分化
11
作者 王欣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读者群的扩大、出版的商业化以及小说的兴起,文学体裁开始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体裁分化一方面指体裁类型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多与交叠,出现了新型体裁以及多重体裁相融合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表...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读者群的扩大、出版的商业化以及小说的兴起,文学体裁开始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体裁分化一方面指体裁类型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多与交叠,出现了新型体裁以及多重体裁相融合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体裁等第传统观念的分化,体裁渐渐不再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同时,这一时期也发展衍生出形式不同的“文学共同体”,既包括当时文人社交活动的聚集地,也意指文人间的友谊及群体创作。不同类型与方式的“文学共同体”是促进文学体裁更迭变化的重要源动力,推动了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过渡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体裁 18世纪
下载PDF
论次仁罗布短篇小说的文学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洛桑更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得益于各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与情感纽带下的中国文学共同体已然形成。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格局中的基础和媒介之一,以多民族文学的开阔视野实现了民族间的对话与沟通。文... 得益于各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与情感纽带下的中国文学共同体已然形成。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格局中的基础和媒介之一,以多民族文学的开阔视野实现了民族间的对话与沟通。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主轴,从共同体意识的不同层面将次仁罗布笔下小人物命运根植于大的时代和背景中进行解构,揭开其西藏书写所蕴含的文学共同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次仁罗布 短篇小说 西藏书写
下载PDF
文学共同体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社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春娴 晋桂清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9-102,共4页
全球大变局环境下,各类共同体的出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以文学共同体为视域观照英语在线学习社区建设,... 全球大变局环境下,各类共同体的出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以文学共同体为视域观照英语在线学习社区建设,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身份困境展开探索,有助于分析学习角色、学习话语、学习协作和学习评价等共同的在线文学学习路径,以及探索文学共同体关怀形成的关键所在,并由此管窥文学共同体观照下学习社区的共同价值、诗意追求和根本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大学英语 在线学习社区
下载PDF
从“共同体的失落”到“文学的共通体”——论南希的文学共同体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南希对文学共同体的思考是从对传统共同体的解构开始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以分享、沟通、外展、绽出为特征的共同体。它承认独一性和多样性并存,摒弃了对内在性和同一性的提前预设,超越了肯定与否定、个体与集体、部分与整... 南希对文学共同体的思考是从对传统共同体的解构开始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以分享、沟通、外展、绽出为特征的共同体。它承认独一性和多样性并存,摒弃了对内在性和同一性的提前预设,超越了肯定与否定、个体与集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法,发展了共在、共通、开放等理念。南希用“神话的打断”来描述传统的文学共同体被解构之后的文学状况,重新思考了文学与神话、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重新探索了文学共同体的运作机制,把传统的文学共同体发展成了“文学的共通体”。南希的文学共同体思想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论传统中的“和而不同”“诗言志”等文论话语,重新设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关系,重新建构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神话的打断 文学的共通体 南希
下载PDF
作为文学教育共同体的创意写作及其实践品格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炜 《写作》 2020年第1期32-37,共6页
创意写作进入中国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教育的共同体,实现了共同体的自我循环生产。自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从文学系的脱离,到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到文学之都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在昭示着创意写作的实践... 创意写作进入中国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教育的共同体,实现了共同体的自我循环生产。自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从文学系的脱离,到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到文学之都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在昭示着创意写作的实践本性。创意写作将跳出单纯依靠文学系发展的窠臼,汲取艺术系的营养不断走向艺术实践,以进一步提升创意写作的实践品格和艺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文学教育共同体 实践品格 学科定位
下载PDF
报刊体“文学话”与现代文学共同体的建构
16
作者 杨瑞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13,共8页
现代中国文学报刊的诞生,通过将文学生产的基本规律与报刊自身的运行机制有机铸合为新的文学批评体式的创生提供了便捷,为现代文学共同体的建构创造了条件。就报刊体"文学话"而言,其不同于时兴的文艺理论专著崇尚逻辑推理的... 现代中国文学报刊的诞生,通过将文学生产的基本规律与报刊自身的运行机制有机铸合为新的文学批评体式的创生提供了便捷,为现代文学共同体的建构创造了条件。就报刊体"文学话"而言,其不同于时兴的文艺理论专著崇尚逻辑推理的运思特质和漫谈散议、好尚白话俗语的言说风格极易获取底层共鸣,从而扩大了现代文学共同体的边界,并在文体的意义上将现代诸学对"文学"概念的统一探讨打造为一种建构广义文学共同体的基本手段。而其"作家批评""学者批评""大众批评"批评形态及其各自特质的突显则将广义的现代文学共同体分化为诸多次级形态,为我们在共同体与个体的互动中理解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报刊 现代文学共同体 文学 批评形态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共同体理论综述
17
作者 张沈琦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0期155-159,共5页
文学共同体是米勒文论思想的重要转向和代表性主张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界对于共同体的重新思考。从米勒著作中提炼文学共同体理论,一方面是对米勒文论思想的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启发我国相关的文学研究。这一过程需要从文本细... 文学共同体是米勒文论思想的重要转向和代表性主张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界对于共同体的重新思考。从米勒著作中提炼文学共同体理论,一方面是对米勒文论思想的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启发我国相关的文学研究。这一过程需要从文本细读入手,从乡村—土著共同体、现代—非功效共同体、后现代—复数共同体三个维度对希利斯·米勒的文学共同体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理论中具有建构意义的内容加以分析,意在说明米勒在文学共同体理论上实现了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希利斯·米勒 解构批评 修辞性阅读
下载PDF
构建文学话语共同体
18
作者 何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5-68,共4页
英美文学学科的边缘化和学生对文学缺乏兴趣仍然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大阻力。英美文学课堂消除阻力的主要方式是以培养学生文学元认知能力为目的,建构文学话语共同体,使学生具备文学学习的能力,解决学生对文学的理解问题,消除其文学恐惧... 英美文学学科的边缘化和学生对文学缺乏兴趣仍然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大阻力。英美文学课堂消除阻力的主要方式是以培养学生文学元认知能力为目的,建构文学话语共同体,使学生具备文学学习的能力,解决学生对文学的理解问题,消除其文学恐惧心理,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积极思考和探索,真正成为文学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并最终成长为文学学习的爱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文学教学
下载PDF
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中对垒经验模式间的新生价值点
19
作者 蔡晓龄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22-30,共9页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56个民族共同建构的国家文学共同体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文学观念就必然发生根本性转变。文学发自人类心灵,每个民族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文化景观、不同的生存经验及表达方式、不同的美学追求与价值选择,呈现为...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56个民族共同建构的国家文学共同体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文学观念就必然发生根本性转变。文学发自人类心灵,每个民族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文化景观、不同的生存经验及表达方式、不同的美学追求与价值选择,呈现为盘根错节的对垒经验模式。当文学的多样性与反差性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强度时,这些纵横交织的对垒经验模式间的较劲会建构起一个巨大的张力场和自身的运行规则,并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新生价值点。对新生价值点的敏锐捕捉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决定着中国文学能否正确地找到突破点,真实实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大格局中的塑造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共同体 对垒经验模式 新生价值点
下载PDF
“诗骚传统”与宋金文学共同体形成机制探论
20
作者 郭艳华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共9页
文章以宋金文学交融关系为考察中心,立足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历史实际,着眼于“诗骚传统”对金代文人文化人格的塑造,以及“诗骚传统”对宋金南北地域文学的弥合两个维度,发掘共时性时空下多民族文学共生发展的机制与... 文章以宋金文学交融关系为考察中心,立足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历史实际,着眼于“诗骚传统”对金代文人文化人格的塑造,以及“诗骚传统”对宋金南北地域文学的弥合两个维度,发掘共时性时空下多民族文学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碰撞交融既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必然方式,也是促成文学史新变、更替与转型的重要动因,从而为中华文学的精神凝聚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宋金文学之间的互动交融则具有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骚传统 宋金文学 文学共同体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