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聚蛋白:神经突触和免疫突触中的共同分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进平 熊思东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9-521,共3页
集聚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其编码基因全长8kb左右,蛋白质分子量为200~600 kD。先后发现于电鳐、大鼠、鸡、小鼠及人等机体内,在海马、神经肌接头、雪旺氏细胞、心肌、肾脏等组织均有表达。其在神经突触中的主要作用为引起神经突触... 集聚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其编码基因全长8kb左右,蛋白质分子量为200~600 kD。先后发现于电鳐、大鼠、鸡、小鼠及人等机体内,在海马、神经肌接头、雪旺氏细胞、心肌、肾脏等组织均有表达。其在神经突触中的主要作用为引起神经突触后膜的AchR发生集聚和膜结构的稳定,促进神经突触的发育和形成。近来Rupp等人发现集聚蛋白亦在免疫系统中表达,活化T细胞产生的集聚蛋白对T细胞突触的形成、TCR、CD28、CD3等免疫分子和脂筏的集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明显降低特异性抗原的刺激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蛋白 神经突触 免疫突触 共同分子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技术及分子共同特征的HipHop算法设计抗阿尔茨海默病候选药物
2
作者 伊力亚斯·艾萨 阿米娜·苏建和 付瑾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4期53-56,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病理学特征主要与神经毒性、神经细胞氧化应激、炎症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措施,然而临床上有效使用的药物仍然不能很好满足各广大患者的需求。本...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病理学特征主要与神经毒性、神经细胞氧化应激、炎症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措施,然而临床上有效使用的药物仍然不能很好满足各广大患者的需求。本研究基于此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基于分子共同特征的HipHop算法,初步挖掘、筛选具有潜在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后续设计、开发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共同特征 HipHop算法 生物信息学 阿尔茨海默病 候选药物
下载PDF
共同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国春 兰培敏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共同刺激分子 自身免疫病 免疫反应 表达
下载PDF
知识分子引领共同理想构建的新思路
4
作者 董忠云 《科教导刊》 2012年第32期250-252,共3页
一个国家,社会,群体离不开共同理想引导。共同理想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稳定社会生活,增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时... 一个国家,社会,群体离不开共同理想引导。共同理想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稳定社会生活,增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时期,共同理想的弱化现象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知识分子如何完成历史使命,启蒙社会成员对共同理想的正确理解和认同,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知识分子应积极发挥价值范导作用,启蒙广大民众理性思考,探索引导民众认同和接受共同理想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理想知识分子理性启蒙
下载PDF
共同刺激分子B7在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致病机理(续)
5
作者 王勇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1997年第1期63-65,30,共4页
与Ⅱ型效应CD4T细胞相比,B7分子对Ⅰ型效应CD4T细胞的作用所知甚少。Ⅰ型辅助T细胞的产生由白细胞介素-12引发,后者由巨噬细胞而非T细胞分泌(图3)。再者,缺乏CD28共同刺激时,其它的共同刺激受体-配体对可替补之,以利Ⅰ型效应T细胞的产生。
关键词 共同刺激分子 白细胞介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巨噬细胞 发病机制 感染性疾病 细胞内 小鼠 抗体 辅助
下载PDF
共同刺激分子B7在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致病机理
6
作者 王勇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1996年第4期253-255,共3页
多数免疫反应有赖于T细胞活化。在功能和表型上,T细胞由不同的类群组成,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借表面标志分子得以相互区分,CD<sub>4</sub>为辅助性T细胞,CD<sub>8</sub>为细胞毒性T... 多数免疫反应有赖于T细胞活化。在功能和表型上,T细胞由不同的类群组成,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借表面标志分子得以相互区分,CD<sub>4</sub>为辅助性T细胞,CD<sub>8</sub>为细胞毒性T细胞。CD<sub>4</sub>和CD<sub>8</sub>细胞通过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抗原,该受体由α链和β链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刺激分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增殖 细胞活化 免疫反应 白细胞介素 感染性 抗原受体 细胞毒性 抗原递呈细胞
下载PDF
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阚钧 周岱翰 张恩欣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58-561,共4页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其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寿命得到延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肿瘤本身发生发展过程会累及到其他...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其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寿命得到延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肿瘤本身发生发展过程会累及到其他系统,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如化疗、放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会导致患者其他系统出现相应的病变,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再者,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患者同时罹患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本文综述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共同分子机制、临床上两者合并的治疗、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等三个方面,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血管疾病 共同分子机制 危险因素干预
下载PDF
宫颈病变中抗原呈递元件成员蛋白和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Ⅰ类分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阿仙姑·哈斯木 卿松 +2 位作者 吴小川 葛璘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03-704,共2页
抗原呈递元件(APM)成员蛋白作为一组抗原呈递相关功能蛋白,在协助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HLA)Ⅰ类分子组装、负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介导抗病毒T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其成员蛋白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负责将内源性抗原肽... 抗原呈递元件(APM)成员蛋白作为一组抗原呈递相关功能蛋白,在协助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HLA)Ⅰ类分子组装、负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介导抗病毒T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其成员蛋白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负责将内源性抗原肽向内质网腔转运.TAP相关蛋白对HLA-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的装配发挥关键作用[2].分子伴侣钙连接蛋白和钙网蛋白以及疏基二硫键氧化还原酶Erp57协助新合成的HLA-Ⅰ蛋白正确折叠和组装[3].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始动因素,也可能通过协助肿瘤细胞影响HLA-Ⅰ基因表达调控.因此,探讨HPV感染引起宿主HLA-Ⅰ类分子表达缺失与APM成员表达情况有无关联,是揭示肿瘤的分子机制、疫苗治疗、建立肿瘤生物标志谱体系的关键.我们通过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APM成员蛋白及HLA-Ⅰ类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HPV16感染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宫颈病变中HLA-Ⅰ类分子表达下调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抗原呈递元件成员蛋白 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Ⅰ类分子 内质网
原文传递
羽状突相关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9
作者 郑中 洪燕 赵晓明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81-785,共5页
随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发展,如何准确掌握胚胎移植的时间,提高胚胎种植率,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标志物之一的羽状突的形态及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对于羽状突形成... 随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发展,如何准确掌握胚胎移植的时间,提高胚胎种植率,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标志物之一的羽状突的形态及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对于羽状突形成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将就各种激素治疗方法对羽状突形成的影响、最新发现的与羽状突共同表达有关的分子及基因HOXA10对羽状突的影响等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容受性 羽状突 HOXA10 共同表达分子 激素治疗
下载PDF
角朊细胞B7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10
作者 范雪莉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7年第3期157-161,共5页
近年来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已被免疫学界普遍接受,第二信号——即共同刺激分子的存在与否决定着T细胞发生抗原特异性的增殖或耐受。B7抗原是学者们最感兴趣的共同刺激分子,在多种细胞系中表达,正常人类表皮和某些以T细胞浸润为特征的... 近年来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已被免疫学界普遍接受,第二信号——即共同刺激分子的存在与否决定着T细胞发生抗原特异性的增殖或耐受。B7抗原是学者们最感兴趣的共同刺激分子,在多种细胞系中表达,正常人类表皮和某些以T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皮损处也存在着B7分子,它与角朊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密切相关,在皮肤免疫学和某些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刺激分子 B7抗原 角朊细胞
下载PDF
Janus激酶2选择性抑制剂HipHop药效团模型与3D QSAR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妍 陈小兵 +6 位作者 黄丽芸 袁章林 董开心 刘燕华 钟山裕 李豫园 许军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454-458,共5页
目的为Janus激酶2(JAK2)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将从已报道文献中筛选出的27个JAK2选择性抑制剂小分子通过Discovery Studido 4.5软件的分子共同特征药效团(HipHop)定性算法与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别构建JAK2选择性抑制剂的... 目的为Janus激酶2(JAK2)选择性抑制剂的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将从已报道文献中筛选出的27个JAK2选择性抑制剂小分子通过Discovery Studido 4.5软件的分子共同特征药效团(HipHop)定性算法与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别构建JAK2选择性抑制剂的模型。结果HipHop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强的筛选能力,且可以预测化合物是否具有活性;3D QSAR模型不仅可以预测化合物的活性值,还对化合物的设计提供指导;二者结合应用更加有助于发现新型JAK2选择性抑制剂。结论HipHop药效团和3D QSAR模型方法可以寻找可能的抗癌药物JAK2抑制剂先导分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激酶2(JAK2)选择性抑制剂 分子共同特征药效团 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
下载PDF
Molecular cross-talk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human gastric mucosa 被引量:12
12
作者 Vittorio Ricci Marco Romano Patrice Boque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383-1399,共17页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has co-evolved with humans to be transmit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to colonize the stomach persistently.A well-choreographed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bacterial effectors and host resp...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has co-evolved with humans to be transmit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to colonize the stomach persistently.A well-choreographed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bacterial effectors and host responses permits microbial persistence and health of the host,but confers a risk for serious diseases including gastric cancer.During its long coexistence with humans,H.pylori has developed complex strategies to limit the degree and extent of gastric mucosal damage and in? ammation,as well as immune effector activity.The present editorial thus aims to introduce and comment on major advances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area of H.pylori/human gastric mucosa interaction (and its pathological sequelae),which is the result of millennia of co-evolution of,and thus of reciprocal knowledge between,the pathogen and its human h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c mucosa Pathogen/host interaction Gastric diseases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CAGA VACA
下载PDF
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阻断其对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国华 刘永锋 +4 位作者 许国岩 张金祥 杨蕾 程颖 张佳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5,共1页
移植胰岛长期存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共刺激信号在排斥反应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共同刺激分子-可诱导其刺激分子(ICOS)是否参与了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用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 移植胰岛长期存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共刺激信号在排斥反应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共同刺激分子-可诱导其刺激分子(ICOS)是否参与了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用ICOS单克隆抗体(ICOSmAb)阻断ICOS,研究其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胰岛 同种异体 小鼠 术后排斥反应 共同刺激分子 ICOS
原文传递
CD4^+CD25^+T细胞联合共刺激通路阻断剂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允军 王成友 +4 位作者 劳学军 黄志恒 夏荣 佘吉佳 高海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11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联合ICOS单抗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效果。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Treg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联合ICOS单抗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效果。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Treg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对照组;B、C组分别术前回输体外激活的Treg、术后腹腔注射抗ICOS单抗;D组联合应用Treg和抗ICOS单抗。每组大鼠12只,术后7d各组处死6只受体,检测移植肝组织中Treg的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D组受体生存期[(56.32±10.93)d]明显长于B、C组[(35.17±5.98)d、(33.04±6.39)d](均P<0.05);移植肝组织内Treg的比例[(13.26±3.57)%]也明显高于B、C组(均P<0.05);肝内IL-2水平[(7.25±2.23)ng/L]明显低于A组[(73.02±11.89)ng/L]、B组[(13.10±2.85)ng/L]和C组[(15.66±3.43)ng/L](均P<0.05);但IL-10水平[(57.11±9.27)ng/L]明显高于A组[(26.19±5.25)ng/L]、B组[(33.10±6.73)ng/L]和C组[(30.66±6.23)ng/L](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ICOS单抗能明显增强Treg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T淋巴细胞 免疫耐受 共同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Molecular strategies of plant defense and insect counter-defense 被引量:27
15
作者 KEYANZHU-SALZMAN JIAN-LONGBI TONG-XIANLIU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15,共13页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worldwide indicates there will be a nee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n food supply.This can be achieved in part by the effective man...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worldwide indicates there will be a nee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n food supply.This can be achieved in part by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Since plants have co-evolved with herbivorous insects for millions of years, they have developed an array of defense gen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a wide variety of chewing and sucking insects.Using these naturally-occurring genes via genetic engineering represent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sect pest-control measure. Insects, however, have been actively evolving adaptive mechanisms to evade natural plant defenses. Such evolved adaptability undoubtedly has helped insects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o rapidly overcome a great many humanimpose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gents, including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Thu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basis of plant defense and insect counter-defense mechanisms is imperative, not only from a basic science perspective, but also for biotechnology-based pest control practice. In this review, we emphasize the recent adv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strategies of attack-counterattack and defense-counter-defense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herbiv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plant interaction coevolution plant resistance molecular bi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