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培育亚太“共同朋友圈”: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 |
李益波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2
|
从《我们共同的朋友》看狄更斯社会小说中的侦探文学因素 |
姜睿睿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3
|
限定式意象与解放性内涵——浅析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娃娃角色 |
吴笛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4
|
身份转换中的善恶较量——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报恩”叙事 |
郭昕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5
|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中产阶级文化 |
牟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6
|
移动社交网络中可保护隐私的可信社交关系相似度检测协议 |
崔炜荣
杜承烈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7
|
“朋友”意象与共同体形塑——《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蕴涵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
8
|
浅析复杂网络中有效的免疫策略 |
胡茶升
|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
2018 |
0 |
|
9
|
剖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哈蒙的圆满结局 |
周敏
|
《芒种(下半月)》
|
2015 |
0 |
|
10
|
论狄更斯的“文学机器装配” |
蔡熙
|
《长江学术》
CSSCI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