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际生命共同体:协调资源、环境和粮食安全的学术思路与交叉创新 被引量:55
1
作者 申建波 白洋 +6 位作者 韦中 储成才 袁力行 张林 崔振岭 丛汶峰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5-813,共9页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提出“根际生命共同体(Rhizobiont)”学术思路,围绕“根际互作与养分高效”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构建“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系,突破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关键界面互作机制,阐明根际生命共同体结构、功能及其在养分活化、吸收与利用中的作用机制,建立共同体多界面互作增效的生物学调控新途径,开辟植物-土壤-微生物交叉创新领域,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有助于破解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多目标协同的难题,支撑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文章指出了根际生命共同体与养分高效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内容,尤其是深入揭示和调控植物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的作用正成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际生命共同 际生物互作 际过程与调控 际微生物组 养分高效 粮食安全 资源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岩 乔月彤 +5 位作者 赵强 胡延峰 朱英华 赵培国 宋立成 夏海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8,共8页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增长幅度分别在6.0%~57.5%、2.6%~52.6%和14.0%~64.2%之间,而与玉米全生育期共生间作的大豆、花生和豌豆等作物则受到抑制,蚕豆等套作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中的部分时间与玉米共生,通常与玉米错期播种/收获)则受到促进。关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种间竞争作用,由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大于豆科作物,促进玉米对氮素的优势吸收;二是作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存在,促进养分循环和作物之间的氮素转移,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可以被玉米吸收利用;三是豆科作物结瘤增加,固氮基因表达增强,提高了自身固氮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加强在田间多场景(作物品种类型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不同等)条件下的原位研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根系-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以及种间地上相互作用-地下相互作用互馈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阐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关键调控技术的研发,让传统间套作在现代农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赓续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豆科作物 间套作 氮素利用效率 际生命共同
下载PDF
实践系统论视角下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忠壹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0-25,F0002,共7页
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实践系统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搭建出中国故事的“四梁八柱”,进而阐述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系统论的视角下,从国家统一、中... 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实践系统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搭建出中国故事的“四梁八柱”,进而阐述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系统论的视角下,从国家统一、中华文化和民族振兴三个维度系统诠释海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树立中国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故事“知、讲、行”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系统论 中国故事 共同的“魂梦” 大统战工作格局
下载PDF
苗木假活假死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4,共4页
苗木假活、假死造成严重浪费。利用树木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土壤学基础知识分析苗木假活假死的本质。苗木成活是恢复重建末级根—叶片营养共同体,死亡则是由末端向基部的渐进式枯死过程。通过栈糖渠模型分析指出树木跨年度营养贮... 苗木假活、假死造成严重浪费。利用树木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土壤学基础知识分析苗木假活假死的本质。苗木成活是恢复重建末级根—叶片营养共同体,死亡则是由末端向基部的渐进式枯死过程。通过栈糖渠模型分析指出树木跨年度营养贮存是维持苗木活力的营养基础;利用形成层屏蔽假说揭示移植苗木成活的关键在于根尖分生能力的重建。进而揭示,苗木假活是残留根段吸收能力不足导致新梢枯死;假死则是断根愈伤并重建根尖分生能力的过程,宏观上表现为地上部分渐进式枯死。总之,根尖分生能力的恢复与重建是苗木假活、假死、枯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活 假死 叶片 维管 末级—叶片营养共同
下载PDF
论主体性的统一
5
作者 迪特·亨利希 刘晚莹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1期95-139,共45页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将先验想象力解释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对共同根的关注实际上在18世纪心理学关于力的多元论和一元论的持久争论中就有其渊源。康德反对力的一元论,并提出了一种可以称为'内主体目的论'的策略来协调感...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将先验想象力解释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对共同根的关注实际上在18世纪心理学关于力的多元论和一元论的持久争论中就有其渊源。康德反对力的一元论,并提出了一种可以称为'内主体目的论'的策略来协调感性与知性两种能力,以实现主体性的统一。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的根本前提和动机也正在于,从诸种知识能力的结构统一中来寻找主体的统一性。就此,他们抛弃了康德对人类知识能力所作的限制,通过绝对自我的建构而将想象力与共同根结合在一起。这可以说已经是《康德书》的先声了。而新康德主义者面对《康德书》之所以无力反驳,恰恰是因为他们对此问题史背景知之甚少。但《康德书》却自觉地走在与德国唯心论不同的道路上,它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将共同根确定为一个单一的想象力,而在于试图以诸要素的同等源初性这样一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思路来达到主体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共同根 力的一元论 内主体目的论 同等源初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