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辅助合成色控型CMC-Tb/Eu纳米复合物的荧光性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君 梁伟鹏 熊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117,共8页
微波辅助下通过共同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可色控的CMC-Tb/Eu复合物,并通过SEM-EDS、TEM、XPS、UV-Vis,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检测等方法考察了复合物的形貌、结构、荧光性能以及能量转移特征.结果表明:CMC-Tb/Eu复合物的表面与CMC的相比裂痕... 微波辅助下通过共同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可色控的CMC-Tb/Eu复合物,并通过SEM-EDS、TEM、XPS、UV-Vis,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检测等方法考察了复合物的形貌、结构、荧光性能以及能量转移特征.结果表明:CMC-Tb/Eu复合物的表面与CMC的相比裂痕多,有小粒子集聚于CMC表面,颗粒为实心结构,平均直径为75~98 nm;纳米复合物中金属离子都与CMC分子链上的—OH、—COO^-以及—COC—中O原子发生配位键合和离子;CMC为主要的光能量吸收体,在其与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中,传递给Tb^(3+)的效率要远大于传递给Eu^(3+);在激发光为350 nm下,CMCTb/Eu发射光谱中存在~5D_4→~7F_5(544 nm)和~5D_4→~7F_6(489 nm)Tb^(3+)跃迁峰;589 nm和616 nm附近的两个发射峰是由Tb^(3+)的~5D_4→~7F_3和~5D_4→~7F_4跃迁以及Eu^(3+)的~5D_0→~7F_1和~5D_0→~7F_2跃迁叠加所致;实现了荧光光色可控.Tb^(3+)的~5D_4→~7F_5跃迁峰强度变化以及纳米复合物的荧光寿命变化证明了纳米复合物存在Tb(Ⅲ)Eu(Ⅲ)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C-Tb/Eu纳米复合物 共同沉淀法 荧光性能 能量转移 光色可控
下载PDF
以酵母菌双杂合技术寻找志贺氏菌IpaH7.8作用蛋白质的目标蛋白
2
作者 李思硕 简俊伊 程树德 《海峡科学》 2013年第9期3-6,10,共5页
背景:志贺氏菌感染能造成人类出血性腹泻,此菌常带有一大型毒性质体,以携带第三型分泌系统及相关致病基因,并透过此系统释放作用蛋白,协助菌体侵入人类肠壁细胞,操控细胞功能,以利在细胞中存活及增殖。IpaH家族蛋白是作用蛋白中较特别... 背景:志贺氏菌感染能造成人类出血性腹泻,此菌常带有一大型毒性质体,以携带第三型分泌系统及相关致病基因,并透过此系统释放作用蛋白,协助菌体侵入人类肠壁细胞,操控细胞功能,以利在细胞中存活及增殖。IpaH家族蛋白是作用蛋白中较特别的一群,志贺氏菌常带有数个IpaH家族基因,除了在毒性质体上,经常同时存在染色体上。从蛋白质结构上来说,IpaH家族蛋白皆由两个功能性区域组成,其C端均为E3泛素连接酶,而N端在不同IpaH家族蛋白则具有不同的白氨酸重复序列,可能结合不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将其泛素化。其中IpaH4.5、IpaH7.8、IpaH9.8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释放;目前已有研究发现IpaH4.5和IpaH9.8的目标蛋白,其他IpaH蛋白的目标蛋白和功能则仍未知,因此我们希望利用酵母菌双杂合技术找出IpaH7.8的目标蛋白。方法:使用酵母菌双杂合系统筛选,接着将可能的候选蛋白,以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伪阳性的可能性、与IpaH7.8交互作用的强度等,作进一步评估,最后以共同沉淀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经酵母菌双杂合系统筛选后,我们得到6个候选蛋白,其中多数参与细胞的代谢反应。其中一候选蛋白-RAD50,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而我们直接在细胞中表现IpaH7.8 N端和绿色萤光蛋白的融合蛋白,也发现绿色萤光聚集在细胞核,因此推测RAD50为候选蛋白的可能性最高。将IpaH7.8和RAD50进行共同沉淀,显示两者在生物体外的条件下可互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双杂合技术 志贺氏菌IpaH7 8作用蛋白质 目标蛋白 共同沉淀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