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丁玉婷 张畅 +4 位作者 李冉冉 丁文宇 朱静 刘伟 陈宁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6-739,共14页
基于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考察积极共同经历对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积极共同经历正向影响师生关系,且不同类型经历(回忆、想象、样例)均凸显促进作用;(2)积极情感联结在积极共同经历影响师生关系中存... 基于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考察积极共同经历对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积极共同经历正向影响师生关系,且不同类型经历(回忆、想象、样例)均凸显促进作用;(2)积极情感联结在积极共同经历影响师生关系中存在稳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共同经历关系效应模型”,推进了师生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实际的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积极共同经历 经历类型 情感联结
下载PDF
共患难,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被引量:17
2
作者 苗晓燕 孙欣 +1 位作者 匡仪 汪祚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4,共14页
4项实验探讨了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是否以及如何促进了个体间的合作。实验1~3分别采用抽奖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操纵负性情绪事件,采用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测量合作行为,结果表明,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 4项实验探讨了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是否以及如何促进了个体间的合作。实验1~3分别采用抽奖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操纵负性情绪事件,采用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测量合作行为,结果表明,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促进了个体间的合作行为。实验2通过测量归属需要、社会联结和内群体认同,实验3通过操纵归属需要,来考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共同经历者之间的合作行为受归属需要的驱动,而社会联结和内群体认同不足以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实验4通过操纵个体共同经历“相同”和“不同”的负性情绪事件,进一步厘清了,促进个体间的合作是由于“共同经历相同的负性情绪事件”而非“共同经历负性情绪”造成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解释小群体的形成,对群体和社会管理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经历 负性情绪事件 合作 归属需要
下载PDF
世界著名理工院校学科建设的共同经历
3
作者 周江林 《世界教育信息》 2006年第6期23-24,32,共3页
通过研究五所有代表性的世界著名理工院校的校史及相关文献资料.追溯了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历史,总结了它们的共同经历.为我国理工院校通过学科建设来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理工院校 学科建设 共同经历
下载PDF
群体共同经历影响不公平感知 被引量:6
4
作者 吕飒飒 孙欣 +4 位作者 沈林林 武雨晴 赵纾 王霏 汪祚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73-787,共15页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而尚未有研究考察,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而尚未有研究考察,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身份 共同经历 不公平感知
下载PDF
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的不公平感知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林林 袁博 +2 位作者 魏荟荟 苗晓燕 汪祚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3-480,共8页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知。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不公平感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个体越关注共同经历者的收益,其不公平感知越低,该结果支持社会比较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经历 不公平感知 社会比较 眼动技术
下载PDF
企业财务困境与供应商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锡皓 陈奕旭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6,共14页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维护供应链稳定发展历来备受关注。以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危机来源为标准,将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分为四类,然后根据类别,选取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代表,探究企业财务困境与供应商稳定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维护供应链稳定发展历来备受关注。以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危机来源为标准,将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分为四类,然后根据类别,选取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代表,探究企业财务困境与供应商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供应商的稳定性通常会下降。当危机来源相同时,国有控股企业的供应商稳定性低于民营企业;当产权性质相同时,来源于整个行业的危机对企业供应商稳定性的影响高于来源于自身经营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困境企业有着共同投资项目、合作时间较长、存在关联关系的供应商,继续保持合作的倾向较高。在企业度过财务困境后,供应商稳定性受企业发展战略是否变动、经营区域布局是否变动、是否有共患难经历三个因素的影响较大。鉴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导致供应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谨防企业大面积陷入财务困境引发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危机过后企业经营稳定性能够强化供应链稳定性,因此危机过后不宜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区域布局进行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商稳定性 企业财务困境 供应链关系 共同经历
下载PDF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大陆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新中国史口述研究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其所面对的史实、人物和事理均处于“宜采集”和“需抢救”状态,并具有鲜明的“共同经历型”特征。其中,社会学注重探求口述与“集体记忆—社会认同”的关联,强调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并通过... 新中国史口述研究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其所面对的史实、人物和事理均处于“宜采集”和“需抢救”状态,并具有鲜明的“共同经历型”特征。其中,社会学注重探求口述与“集体记忆—社会认同”的关联,强调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并通过“社会建构”的话语分析诠释历史。这一取向不应称为“口述史”研究,而应称为“口述记忆”研究。历史学则将口述定位为“史料”,强调与以档案为主干的“合围型”史料群进行比对考订。二者在旨趣、要诀、范式、目标上是不同的,应在既双向平行又相互映照的轨道上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研究 口述记忆研究 共同经历型”口述史 新中国史 社会学 历史学
下载PDF
Three Model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被引量:3
8
作者 TIAN Qiang, LI Jie-hong QIAO Hu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9期676-683,共8页
In the present paper, a comparison is made of the three formats in the history of EECU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period (1904-1949), English education was conducted separately in g... In the present paper, a comparison is made of the three formats in the history of EECU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period (1904-1949), English education was conducted separately in government-manage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 institutions sponsored by church-related organizations; English education was well-knit with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ty education; and self-motivating learning was encouraged. In the second period (1950-1966), almost everything was tinted with a shady color of politics: A halt was addressed drastically to EEC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in 1952. In the gradual recovery that started four years later, the second format was sawed and hammered, showing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ll non-government-mamaged institutions vanished from the stage; English was taught solely as a language or a system of verbal parts, almost deprived of all cultural loading. The third period (1978 onwards) has witnessed a barrier-fre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over three decades, resulting in the unprecedented pervasion of EECU. Yet in the third tbrmat, learners' efforts have turned wholly test-oriented, degenerating into the saddening disintegrity of learning as a process into isolated charges to the target of a test at a time; the ignorant reduction of the learning methods to "Vocabulary Booklets Plus Collections of Test Papers". Such a comparison not only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EECU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but also offers some important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search of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ervasive problem of"Time-Consumingness and Low-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CU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MODEL LEARNING
下载PDF
关于口述与档案互补互证的若干问题——兼谈“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研究”的史料汇编和建设 被引量:2
9
作者 金大陆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8-215,222,共9页
尽管口述文本可独立构成,可丰富、弥补若干史实,但历史学研究的定位仍是史料,且只有进入研究项目中,通过辨识、考订、引证,方才能呈现价值,体现功能。时下社会学口述研究关注记忆的表达和情感的真实,“忠实度”不是突出的问题。此为口... 尽管口述文本可独立构成,可丰富、弥补若干史实,但历史学研究的定位仍是史料,且只有进入研究项目中,通过辨识、考订、引证,方才能呈现价值,体现功能。时下社会学口述研究关注记忆的表达和情感的真实,“忠实度”不是突出的问题。此为口述研究的新突破,却在学理上应标注为“口述记忆研究”,而不应径称“口述史研究”。“共同经历型”口述史是新的发展方向,实践和理论均需要深入探讨。作为“共同经历型”项目的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史料卷,集中于医疗和工业,多来自前线的亲历、见闻和故事,现场感强。披览与之相应的档案卷则可见电报往来、会议记录、统计数据、总结报告,更有上海后方的工业增产、商业调配、交通运输等。灾害史、救援史等关涉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课题,仅口述文本难以支撑整体研究,尚需要以档案为中心,并关注报刊和民间史料,形成“合围型”的资料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经历型”口述史研究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 口述史料与档案史料 互补互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