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政治
1
作者 赵昆生 官军 刘凤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王与马共天下"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种特别形态。蜀汉时,刘备、刘禅与诸葛亮密切合作,使得蜀汉政权顽强地生存在魏、吴两个大国之间。西晋灭亡以后,北方门阀世族与南方门阀世族联合起来,在建康建立起&... "王与马共天下"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种特别形态。蜀汉时,刘备、刘禅与诸葛亮密切合作,使得蜀汉政权顽强地生存在魏、吴两个大国之间。西晋灭亡以后,北方门阀世族与南方门阀世族联合起来,在建康建立起"共天下"的东晋王朝。"共天下"既是皇帝与权臣共处的权力分配方式,也是东晋君权的实际运行过程,其支撑着东晋政权延续了百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统治 “王与马” 共天下 权力运行
下载PDF
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破裂
2
作者 张希清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87-98,共12页
庆历新政是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可贵实践。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保守派势力强大,或由于党争,而是由于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与宋仁宗“共治天下”的破裂。具体表现在宋仁宗认为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是朋党,结党营私... 庆历新政是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可贵实践。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保守派势力强大,或由于党争,而是由于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与宋仁宗“共治天下”的破裂。具体表现在宋仁宗认为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是朋党,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认为范仲淹“密请建立皇太弟侄”,捕风捉影地怀疑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欲谋废立”,企图废黜仁宗,另立皇帝;捕风捉影地怀疑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勾结契丹和登、莱金坑无赖凶恶数万人,起兵叛乱,直接对仁宗的皇位和专制独裁统治构成极大威胁。如此,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必然破裂,宋仁宗不再支持范仲淹、富弼等士大夫实施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必然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历新政 失败 主要原因 天下 破裂
下载PDF
宋代后妃参政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被引量:2
3
作者 焕力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后妃参与政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导致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有宋一代不闻外戚把权,更未因此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相反,宋代后妃持政多有善举,政绩突出。宋代后妃参与政治基本成功,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后妃参与政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导致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有宋一代不闻外戚把权,更未因此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相反,宋代后妃持政多有善举,政绩突出。宋代后妃参与政治基本成功,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解析宋代后妃与政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基本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妃参政 根本原因 天下
下载PDF
文彦博所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并非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希清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40-45,共6页
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与文彦博、王安石等大臣进行了一场非常著名的对话。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目前,学界一般都认为文彦博所说“为与士大夫治天... 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与文彦博、王安石等大臣进行了一场非常著名的对话。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目前,学界一般都认为文彦博所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是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甚至认为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说即始于此。从文字释义和对话语境来看,文彦博的原意实际上是:天子“是替(为,wèi)士大夫治理天下,而不是替(为,wèi)百姓治理天下”。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说源于汉宣帝所说:“与我共此(按‘此’即‘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东晋孝武帝朝的冀州刺史刘波、宋真宗朝的龙图阁待制张知白、宋仁宗朝的知谏院包拯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子 士大夫 百姓 天下 天下
下载PDF
天下共治与两汉政论的直言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胜高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刘邦立汉时所宣称的"天下共治",是两汉选贤机制的重要来源。汉王室每逢灾异而选拔直言极谏,主动以朝野对话来纾缓民间积怨,以此作为调整行政措施的参考。但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直言极谏的作用却日渐弱化。两汉文人秉持共治而... 刘邦立汉时所宣称的"天下共治",是两汉选贤机制的重要来源。汉王室每逢灾异而选拔直言极谏,主动以朝野对话来纾缓民间积怨,以此作为调整行政措施的参考。但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直言极谏的作用却日渐弱化。两汉文人秉持共治而形成的直言传统并没有因此削弱,遂使得两汉政论散文以直接批评为基调。当东汉皇权与士人关系相疏离,士人遂从行政的参与者转化为政权的旁观者,潜隐著述,指陈时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直言极谏 政论文风 选贤 灾异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白虎通义》
下载PDF
论晚唐“内外大臣共治天下”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楼 《西部学刊》 2013年第9期64-67,共4页
宦官专权是安史之乱后唐代重要的政治特征,学界虽然多有讨论,但是对其在晚唐时期的时代特质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演变,晚唐时期逐步形成了内外大臣同为一体的政治格局,其特点是,宦官独掌军事,宦官、朝官分掌经济... 宦官专权是安史之乱后唐代重要的政治特征,学界虽然多有讨论,但是对其在晚唐时期的时代特质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演变,晚唐时期逐步形成了内外大臣同为一体的政治格局,其特点是,宦官独掌军事,宦官、朝官分掌经济、朝政,并形成内廷和外朝两套行政系统。外朝以宰相为首,下置三省六部诸省司;内廷以中尉、枢密使等"四贵"为首,下置二十四内诸使司。在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中,唐朝的统治得以延续了数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宦官 天下
下载PDF
略论宋代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忠礼 《杭州研究》 2010年第2期146-153,共8页
自汉高祖刘邦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其说多为汉、唐以来许多帝王所继承。他们所谓的“共治”,只是将士大夫作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到了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空前高涨,使“共治”走出了... 自汉高祖刘邦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其说多为汉、唐以来许多帝王所继承。他们所谓的“共治”,只是将士大夫作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到了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空前高涨,使“共治”走出了以往“牧民”的范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以范仲俺为首,包括姚坦、吕端、包拯、韩琦、文天祥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士大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为官清正,志向远大,自他踏上仕途的一天起,无论身处朝廷或地方,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可谓敢说敢做,奋不顾身。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言辞,就是“共治”思想的最好体现。宋代封建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做得较好,从统治者方面来说,由于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实施十分严密的统治手段,他们不仅重视士大夫的作用,而且也敢于放手让士大夫参与政治,实现“共治”。从士大夫方面来说,一是不讲门第的宋代科举制度,使大批才能卓越的贫困士人脱颖而出,极大地笼络了士心;二是宋代士人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参与“共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范仲淹 与士大夫天下 政治活动 异论相搅 重文抑武
下载PDF
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8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69-75,共7页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帝言“与我共此(治天下)者,其惟二千石乎”以来,“共治天下”说为包括宋朝的历代君臣所普遍接受,只是文彦博代之以“士大夫”而已。故文彦博所说之“治天下”及其他宋人所云之“共天下”“同治天下”,大抵皆为“共治天下”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天下
下载PDF
从“共治天下”看宋代政治运行的转变——以南宋官僚抑制宦官为视角
9
作者 何美峰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7-78,共2页
宦官作为皇权附庸的"变态群体",对历史的影响几乎乏善可陈,他们恃恩擅权,影响政府运行。然而,在专制集权进一步发展的宋代,却没有出现严重宦官乱政现象,究其原因,宋代"共治天下"的治国之策对宦官干政起到很好的抑... 宦官作为皇权附庸的"变态群体",对历史的影响几乎乏善可陈,他们恃恩擅权,影响政府运行。然而,在专制集权进一步发展的宋代,却没有出现严重宦官乱政现象,究其原因,宋代"共治天下"的治国之策对宦官干政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从"共治天下"这个角度探索南宋官僚群体对宦官干政的抑制情况,利于了解宋代"共治天下"的政治选择及官僚群体主体地位的显现,把握政治运行的转变和治理思路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宋代 官僚士大夫 宦官
下载PDF
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代背景
10
作者 张希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宋朝出现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和政治局面。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宋朝,“君权神授”观念淡薄,儒学复兴、政治文化回向“三代”,庞大的科举出身士大夫群体崛起,政治文... 宋朝出现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和政治局面。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宋朝,“君权神授”观念淡薄,儒学复兴、政治文化回向“三代”,庞大的科举出身士大夫群体崛起,政治文化政策宽松与“以天下为己任”士风盛行,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政治制度架构基本形成。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宋朝不但兴起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而且出现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士大夫 天子 天下 时代背景
原文传递
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程民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59-67,共9页
随着时代变迁,宋朝社会隐现着激进思潮,君主神圣的观念有所减弱。历史营造出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产生了与皇帝共天下的士大夫政治。广大士大夫为维护政治稳定和自身利益,比以往更多地体现出历史责任感和自尊。他们敢于激烈地... 随着时代变迁,宋朝社会隐现着激进思潮,君主神圣的观念有所减弱。历史营造出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产生了与皇帝共天下的士大夫政治。广大士大夫为维护政治稳定和自身利益,比以往更多地体现出历史责任感和自尊。他们敢于激烈地抨击皇帝,公开抵制皇帝的不当旨令,利用神权和史官之权制约皇帝,并强化对皇帝的儒家思想教育。从而限制着皇权膨胀,并在许多情况下取得成功。宋代没有出现暴君,古代文化“造极”于宋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政治 《宋史》 共天下 宋仁宗 君主专制 宋神宗 宋太祖 宋理宗 宋真宗 宋哲宗
下载PDF
上古时期有关农业活动的历史记载探微
12
作者 赖华先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63-66,共4页
夏代以前的历史中,记载农业政事及农业活动的文献,保存在《尚书》《史记》《国语》等典籍中,尤其以《史记》最为丰富。通过对上古时期农业活动的记载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考古学成果,本文对上古时期主要农作物的驯化、农时观念的获得、... 夏代以前的历史中,记载农业政事及农业活动的文献,保存在《尚书》《史记》《国语》等典籍中,尤其以《史记》最为丰富。通过对上古时期农业活动的记载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考古学成果,本文对上古时期主要农作物的驯化、农时观念的获得、层级型的统治结构、从"共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氏族 农业政事 共天下 天下
下载PDF
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希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6,共11页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中,又重申了这一宣谕。可见"不诛大臣、言官"的宋太祖誓约,应该确有其事。有宋一朝,"不诛大臣、言官"作为一条祖宗家法,已经得到宋朝君臣的公认。事实上,除特殊时期诛杀过少数几位大臣之外,基本上没有诛杀大臣、言官。宋太祖之所以订立"不诛大臣、言官"这一誓约,以及宋朝君臣谨奉之为祖宗家法,是最高统治者接受前代历史教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必然结果。宋太祖誓约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誓约 大臣 言官 天下
下载PDF
清代的吏胥和幕宾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健予 《殷都学刊》 1984年第4期14-21,共8页
在清代的各级政治机构里,普遍存在着一些吏胥和幕宾。他们的活动和作用,在官书正史和典章制度中,记述不多;而在私人撰写的杂记、日记、野史和稗史里,却屡见不鲜,有的还特别详细,保存了清代政治制度一些具体真实的珍贵资料,我们应该给予... 在清代的各级政治机构里,普遍存在着一些吏胥和幕宾。他们的活动和作用,在官书正史和典章制度中,记述不多;而在私人撰写的杂记、日记、野史和稗史里,却屡见不鲜,有的还特别详细,保存了清代政治制度一些具体真实的珍贵资料,我们应该给予重视。 他们当中不少人是有所建树的,如襄助靳辅(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治河的陈璜等,对人民就有一定贡献。但绝大多数人都是仗势欺压良善借此自肥,求得温饱富贵,成为清代政治机构中一批蛀虫。为了进一步弄清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黑暗和罪恶,对这批人应当给予应有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胥 主官 共天下 幕友 绍兴人 胥吏 文案 督抚 州县 刑名
下载PDF
宋代相权的兴盛
15
作者 焕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宋初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中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但考察宋代实际的权力运作,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 宋初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中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但考察宋代实际的权力运作,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时,相权兴盛也是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亦是当时频繁的军事活动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相权 相权兴盛 天下 士大夫集团
下载PDF
范蠡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16
作者 许祝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8-111,共4页
春秋楚国宛人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来源于老子思想,同时得到楚地经济文化“五纪必周”精神的滋润,这些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政治、经济行为,铸就了范蠡特有的经济价值观。范蠡从事经济活动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采取平粜齐物、务完物、无息... 春秋楚国宛人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来源于老子思想,同时得到楚地经济文化“五纪必周”精神的滋润,这些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政治、经济行为,铸就了范蠡特有的经济价值观。范蠡从事经济活动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采取平粜齐物、务完物、无息币的经营方法,与时逐利、善择其地,坚持以德立商、济世救民,实现了其“富天下,利天下”的宏大志愿。另外,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了其经世济民、“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伟大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蠡 经济伦理 以德立商 天下
下载PDF
试析北宋哲宗“绍述”之前的尊崇“祖宗之法”——以宋太祖“不杀士大夫”誓约为例
17
作者 刘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39-43,共5页
祖宗之法历朝历代都有,而北宋皇帝尤其尊崇祖宗之法,将祖宗之法一以贯之,成为北宋的政治特征之一。终宋一朝,士大夫地位较高,他们不再唯唯诺诺于君王,而敢于直言进谏,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 祖宗之法历朝历代都有,而北宋皇帝尤其尊崇祖宗之法,将祖宗之法一以贯之,成为北宋的政治特征之一。终宋一朝,士大夫地位较高,他们不再唯唯诺诺于君王,而敢于直言进谏,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誓约这一祖宗之法,它对于防止皇帝个人独裁,营造较为开明的政治风气,推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到了北宋哲宗"绍述"后,祖宗之法渐被奸佞之人利用,成为他们党同伐异的工具,因此走向反动。故将主要论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以及哲宗元祐年间的尊崇"祖宗之法"并以宋太祖"不杀士大夫"誓约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政治 祖宗之法 “不杀士大夫”誓约 天下
下载PDF
台谏:共治天下的平衡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研 《文史天地》 2021年第8期1-1,共1页
科举制虽兴于隋朝大业年间,但迟到北宋,当“文人治国”成为立国之根基大计之时,经过科举大量选拔而来的士大夫,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创了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新政治气象。早在科举制创建之前,以相权为核心的文官体制从秦汉开始运... 科举制虽兴于隋朝大业年间,但迟到北宋,当“文人治国”成为立国之根基大计之时,经过科举大量选拔而来的士大夫,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创了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新政治气象。早在科举制创建之前,以相权为核心的文官体制从秦汉开始运行,但缺陷有二:其一是朝廷政治与宗族亲缘关系长期纠缠不清,社会功能分化进程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平衡器 天下 相权 分化进程
原文传递
简析“北宋四子”的政治理想——以《近思录·卷八》为中心
19
作者 罗贵绒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回向三代"美好政治秩序是孔子以来的儒学士人的长久梦想,到了北宋,由于政治相对清明,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高涨,使得这一梦想在士人的心中变得更加强烈。在"北宋四子"看来,"回向三代"理想政治的根本在于君... "回向三代"美好政治秩序是孔子以来的儒学士人的长久梦想,到了北宋,由于政治相对清明,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高涨,使得这一梦想在士人的心中变得更加强烈。在"北宋四子"看来,"回向三代"理想政治的根本在于君主,但他们也承认君主并不是天生完美,而是有种种"不仁不义"的非心,于是正本清源、格君心之非势在必行,而格君心之非的人则自身须是贤人。所以理想的政治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北宋四子"所期待的"回向三代"的理想政治尚未完全成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四子 《近思录》 得君行道 正君心 天下 政治理想
下载PDF
北宋中期君臣关系初探——以“得君行道”为考查线索
20
作者 陈圣铿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69-73,79,共6页
在帝王专制时代,"得君行道"唯有在君臣思想、目标一致前提下才有望实现。北宋仁宗朝,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是第一次君臣契合,证明"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具可能性。庆历之后议论始兴,宋神宗皇帝与王安石"共定国是&... 在帝王专制时代,"得君行道"唯有在君臣思想、目标一致前提下才有望实现。北宋仁宗朝,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是第一次君臣契合,证明"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具可能性。庆历之后议论始兴,宋神宗皇帝与王安石"共定国是"、推行变法,是第二次士人得君行道之时。而司马光掀起元祐更化,因与宣仁太后思想相契,亦属得君行道性质。三者所行之道皆为君之道,看似"君臣共治天下",实为皇帝专政另一体现方式。尽管如此,"共治天下"思想出现终究是帝王政治一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君行道 天下 变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