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通感到共情:视觉主导范式下的“触感阅读”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荆芳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由一种内部感觉的相通向共情转化,共情反过来又为艺术中的隐喻式联觉提供新的理论可能。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感知融合起来的方式正是目前广受关注的“触感美学”,这种美学思维在文学阅读中建构起触感阅读的方式,或许可以启发一种新的文学与艺术观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共情“镜像-触觉”联觉 触感美学 触感阅读
原文传递
哲学与科学携手“读心”——评《读心:从扶手椅到实验室的循环》
2
作者 刘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第11期701-704,共4页
读心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吸引了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读心的跨学科研究仍处于繁杂、零散且充满纷争的起步阶段,既缺乏来自“扶手椅”的哲学论证的系统梳理,也缺... 读心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吸引了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读心的跨学科研究仍处于繁杂、零散且充满纷争的起步阶段,既缺乏来自“扶手椅”的哲学论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来自“实验室”的实证证据的有效分析。陈巍教授最新出版的专著《读心:从扶手椅到实验室的循环》围绕读心问题系统阐述并论证了读心的双重机制的合理性。这项工作对于进一步促进神经科学、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以探索读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心 他心问题 镜像神经元 具身-生成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