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对PD-1/ 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NSCLC疗效的预测效能分析
1
作者 杨荣 徐莹 +4 位作者 季留连 夏月琴 张林 焦爱民 董正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6期1974-1978,1983,共6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D-1/PD-L1抑制剂联合...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依据治疗4个周期后的效果分为缓解组(n=22)和未缓解组(n=2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治疗4个周期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CD3^(+)、CD4^(+)、CD8^(+)、PD-1)、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及NSCLC患者疗效影响因素,评价外周血各指标对治疗NSCLC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治疗4个周期后外周血CD3^(+)、CD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缓解组高于未缓解组,外周血CD8^(+)、PD-1、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缓解组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治疗4个周期后外周血CD3^(+)、CD4^(+)与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呈负相关,外周血CD8^(+)、PD-1与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呈正相关(P<0.05)。建立Logistic预测评估模型,获取联合检测预测未缓解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预测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0.91%。结论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NSCLC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可出现显著变化,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对预测疗效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婷婷 刘嘉琳 瞿洪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0-1142,1147,共4页
根据Kevin Lafferty提出的关于T细胞激活的双信号假说, T细胞的激活不仅需要MHC-肽-TCR提供的第一信号,而且需要细胞膜上的共信号分子所传递的第二信号。其中共刺激分子传递正性信号促进T细胞的活化,而共抑制分子将传递负性信号引发... 根据Kevin Lafferty提出的关于T细胞激活的双信号假说, T细胞的激活不仅需要MHC-肽-TCR提供的第一信号,而且需要细胞膜上的共信号分子所传递的第二信号。其中共刺激分子传递正性信号促进T细胞的活化,而共抑制分子将传递负性信号引发T细胞的无应答、耐受或细胞凋亡。近年研究发现,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因子( 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CD152)及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BTLA )等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抑制分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脓毒症 T细胞激活 信号分子 淋巴细胞抗原 CTLA-4 死亡因子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鲁巍 刘超华 +3 位作者 宋丽影 赵芯 尹杰超 李德山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1期218-219,共2页
共抑制分子如CTLA-4,PD-1和BTLA负向调节免疫应答。多项研究表明共抑制分子缺失和突变导致鼠和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表明来自共抑制分子的下调信号对于防治自身免疫起关键作用。一些情况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诱饵共抑制性受体(如CTLA-... 共抑制分子如CTLA-4,PD-1和BTLA负向调节免疫应答。多项研究表明共抑制分子缺失和突变导致鼠和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表明来自共抑制分子的下调信号对于防治自身免疫起关键作用。一些情况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诱饵共抑制性受体(如CTLA-4 Ig)或抗共抑制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会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功能。因此,对于一些未知的自身抗原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抑制信号调节是一个诱导产生耐受的有吸引力的途径。特别是,CTLA-4 Ig在动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中已经表现出非常明确的效果,在一些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研究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抑制分子 诱饵共抑制性受体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邹佳俊 沈梦雯 +5 位作者 朱亮 傅育情 孙旗 褚梦瑶 钱风华 钱义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5-768,共4页
近年来,对于脓毒症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脓毒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异常复杂,虽然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答。免疫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细胞活... 近年来,对于脓毒症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脓毒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异常复杂,虽然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答。免疫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等过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总结并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B7同源物3(B7-H3)等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中作用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脓毒症诊疗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功能紊乱 共抑制分子
下载PDF
肺癌患者多周期化疗中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的动态表达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红波 穆晓倩 +4 位作者 吴慧娟 陈利娟 刘杰 胡秀峰 赵艳秋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0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多周期化疗中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变化,探索多周期化疗中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4例肺癌患者均接受5个周期化疗,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化疗前及每次化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多周期化疗中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变化,探索多周期化疗中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4例肺癌患者均接受5个周期化疗,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化疗前及每次化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数量[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B细胞及CD4^+/CD8^+]、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变化;采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检测所有患者各周期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统计学分析各指标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各指标变化趋势。结果Ⅲ~Ⅳ期、低分化的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水平分别低于Ⅰ~Ⅱ期、高中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患者在5个周期化疗过程中,外周血CD4^+T细胞明显增加,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减少,PD-1水平明显提高(P﹤0.05)。各周期化疗后外周血IL-2、IL-4、IL-6、IL-10、IL-17、TNF-α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周期化疗期间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淋巴细胞亚群 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介导T细胞耗竭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清香 薛明 +1 位作者 刘松桥 杨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2-575,共4页
脓毒症引起的免疫抑制与患者不良结局相关。T细胞耗竭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表现为T细胞表面多种共抑制分子表达持续升高,T细胞增殖、活化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脓毒症早期阻断共抑制分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部分逆转T细胞耗竭,... 脓毒症引起的免疫抑制与患者不良结局相关。T细胞耗竭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表现为T细胞表面多种共抑制分子表达持续升高,T细胞增殖、活化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脓毒症早期阻断共抑制分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部分逆转T细胞耗竭,改善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本文就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T细胞耗竭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抑制 T细胞耗竭 共抑制分子
原文传递
共抑制分子TIGIT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何文涛 陈茜 余学锋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6-438,372,共4页
TIGI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它以不同的机制参与调节T细胞、NK细胞和DC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本文旨在对TIGIT的免疫调节功能作一综述。
关键词 TIGIT 共抑制分子 T细胞 NK细胞
原文传递
BTNL2,一个新的共抑制分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晓丽 王健民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300,共4页
嗜乳脂蛋白样-2(BTNL2)是新近发现的B7家族样分子,其mRNA广泛表达于淋巴组织及非淋巴组织上。BTNL2的受体可诱导性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BTNL2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已有研究发现BTNL2基因突变与... 嗜乳脂蛋白样-2(BTNL2)是新近发现的B7家族样分子,其mRNA广泛表达于淋巴组织及非淋巴组织上。BTNL2的受体可诱导性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BTNL2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已有研究发现BTNL2基因突变与结节病、包涵体皮肌炎等疾病发病相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移植排斥等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NL2 共抑制分子 嗜乳脂蛋白样-2 淋巴组织
原文传递
B/T细胞弱化分子—CD28超家族一个新的共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军发 赵坤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12-418,共7页
B/T 细胞弱化分子(BTLA)是最近发现的 CD28家族共抑制分子,主要表达于 B 细胞、T 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表面。BTLA 的配体是 TNF 超家族成员疱疹病毒进入介质(HVEM)。HVEM-BTLA 信号途径对 T、B 细胞的活化起负调节作用,在调节机体免疫应... B/T 细胞弱化分子(BTLA)是最近发现的 CD28家族共抑制分子,主要表达于 B 细胞、T 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表面。BTLA 的配体是 TNF 超家族成员疱疹病毒进入介质(HVEM)。HVEM-BTLA 信号途径对 T、B 细胞的活化起负调节作用,在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维持自身免疫稳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 BTLA 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对探寻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的新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疱疹病毒进入介质 共抑制分子 程序死亡受体-1
原文传递
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共信号分子变化研究
10
作者 黄锐 黄霞 +8 位作者 车霄 王乐霄 李佳颖 王志杰 高蓉 王福生 焦艳梅 白冰珂 徐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05-410,共6页
背景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重症感染病死率高。共信号分子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探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肺病毒载量与共信号分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可为病毒感染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探究甲型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H1N... 背景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重症感染病死率高。共信号分子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探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肺病毒载量与共信号分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可为病毒感染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探究甲型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H1N1)(PR8株)感染小鼠肺病毒载量和共信号分子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方法72只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病毒组(108 TCID50/mL,50μL/只,32只)、低剂量病毒组(104 TCID50/mL,50μL/只,32只)和对照组(PBS,50μL/只,8只),三组分别于感染后24 h、48 h、72 h和96 h每个时间点每组各处死8只、8只、2只小鼠;解剖取左肺行HE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肺病毒载量以及共信号分子CD28、CD226、ICOS、CTLA-4、TIGIT、PD-1 mRNA相对表达量。将高、低剂量病毒组所有病毒感染小鼠(n=64)肺病毒载量与共信号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感染后96 h内,高剂量病毒组相比低剂量病毒组小鼠肺损伤较重,且共刺激分子CD28、CD226、IC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P均<0.05)。高剂量病毒组小鼠感染后24 h PD-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感染后48 h CTLA-4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且病毒复制达到峰值。低剂量病毒组小鼠感染后72 h PD-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且病毒复制达到峰值,感染后96 h CTLA-4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病毒感染小鼠(n=64)肺病毒载量与PD-1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540,P<0.001),与CD226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0.340,P=0.006)。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CTLA-4、PD-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等现象的早期出现可能提示小鼠感染的重症化。肺组织中的PD-1和CD226可能是与肺病毒载量相关的共信号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性肺炎 共信号分子 共刺激分子 共抑制分子
下载PDF
CD4+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疾病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韦腾飞 张军 +3 位作者 吴豫 张丹丹 卢龙坤 沈茜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429,共6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CD3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NSCLC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NSCLC...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CD3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NSCLC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NSCLC患者53例、疾病对照17例和健康对照18例,共88个研究对象,取新鲜抗凝血,并体外分离1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TLA-4、LAG-3、PD-1和CD39共抑制分子的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CTLA-4+T细胞、CD4+LAG-3+T细胞、CD4+PD-1+T细胞和CD4+CD39+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49±2.43)%、(2.47±3.50)%、(12.94±5.96)%和(6.78±5.21)%,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CTLA-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CD4+PD-1+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Ⅲ-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PD-1+T细胞的比例为(13.21±5.96)%,明显高于Ⅰ-Ⅱ期NSCLC患者[(11.06±3.42)%,P〈0.05]。NSCLC肿瘤组织中CD4+CTLA-4+T细胞、CD4+LAG-3+T细胞和CD4+PD-1+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07±2.11)%、(7.86±3.24)%和(40.20±18.84)%,均明显高于外周血[(3.13±1.01)%、(2.65±1.48)%和(15.79±5.69)%,均P〈0.05];其中NSCLC肿瘤组织中CD4+CTLA-4+T细胞和CD4+PD-1+T细胞的比例还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均P〈0.05)。结论在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CTLA-4、LAG-3和PD-1的表达增高,这可能是参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NSCLC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CD4+T淋巴细胞 共抑制分子 免疫逃逸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共抑制分子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在慢性炎症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滢 程婷婷 +2 位作者 黎娜 张燕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6-288,I0001,共4页
背景:脓毒症是指宿主对感染的特异性反应导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在慢性感染及患有肿瘤时,随着抗原暴露时间延长,T细胞失效,其清除病原体和消除肿瘤细胞的能力也逐渐减少。因此,具有启动T细胞“耗竭”作用的共抑制分子淋巴... 背景:脓毒症是指宿主对感染的特异性反应导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在慢性感染及患有肿瘤时,随着抗原暴露时间延长,T细胞失效,其清除病原体和消除肿瘤细胞的能力也逐渐减少。因此,具有启动T细胞“耗竭”作用的共抑制分子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分子(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CD223)逐渐受到了关注。目的:分析LAG3在慢性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内容:分别分析LAG3对效应T细胞的作用、对其它免疫细胞的作用;可溶性LAG3(soluble LAG3,sLAG3)的免疫辅助作用;以及LAG3阻断的临床应用。趋向:在肿瘤内环境中,LAG3能负性调节T细胞功能,并具有其它多种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在肿瘤研究中,利用LAG3分子的免疫学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又一可能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T细胞耗竭 共抑制分子
原文传递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高经华 刘喆滢 刘志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5,共5页
脓毒症是宿主应对感染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核心是在发病初始,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随后为了平衡免疫状态,机体开始抗炎、发生免疫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 脓毒症是宿主应对感染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核心是在发病初始,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随后为了平衡免疫状态,机体开始抗炎、发生免疫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无论是在天然免疫还是在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B4(CD244)、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NKG2A(CD94),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低下致免疫抑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阻断这些共抑制分子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或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概括归纳近年来一些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热门研究,以期为脓毒症免疫功能监测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共抑制分子 免疫监测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舒尼替尼抑制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配体的表达
14
作者 丁超 麦海星 +1 位作者 陈立军 张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sunitinib)对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PD-L2、CD80、CD86、B7-H4及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sunitinib)对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PD-L2、CD80、CD86、B7-H4及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肾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随机分为sunitinib联合LPS组、LPS组及DMSO组。Sunitinib联合LPS组用200 ng/m L sunitinib预处理DC 12 h,再用1μg/m L脂多糖(LPS)刺激24 h;LPS组用1μL/m L DMSO预处理12 h,再用1μg/m L LPS刺激24 h;DMSO组用1μL/m L DMSO作用36 h。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PD-L1、PD-L2、CD80、CD86、B7-H4及HVEM表达变化。结果 Sunitinib联合LPS组和LPS组的DC均呈典型的树枝状突起,DMSO组细胞树突不明显;与LPS组相比,sunitinib联合LPS组表达的CD80、PD-L1及B7-H4显著下降;DMSO组的PD-L1、PD-L2、CD80、CD86、B7-H4及HVEM均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Sunitinib抑制LPS诱导DC表达CD80、PD-L1、B7-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树突状细胞 共抑制分子
下载PDF
MODS小鼠病程不同阶段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茜 吕艺 陆江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变化的特点,探讨脾脏DC启动免疫反应和负向免疫调节对MODS病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 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 目的:本研究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变化的特点,探讨脾脏DC启动免疫反应和负向免疫调节对MODS病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 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死亡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DC数量变化并检测脾脏DC表面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86)和共抑制分子(PD-1、PD-L1)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脾脏DC培养液中IL-10和IL-12含量变化.结果:致伤后动物死亡集中出现在伤后24 ~ 48 h和10 ~ 12 d两个阶段;脾脏DC数量在伤后6h和10~12 d呈双相增高;脾脏DC的MHC-Ⅱ和CD86表达水平在伤后6~12h升高,随后逐渐降低,12d时达低谷;PD-L1/PD-1在伤后早期表达开始增加,至伤后5d和12d达峰值;脾脏DC分泌IL-12含量在病程发展中呈降低趋势,12 d时达低谷.而DC分泌IL-10在伤后5d大幅增加,12d时达峰值.结论:酵母多糖致伤后,小鼠脾脏DC的免疫活性经历了由增强到耐受的演变过程,伤后早期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活化和晚期的免疫耐受与MODS病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脾脏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 共抑制分子 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修饰供者DC对大鼠异体胰岛移植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艮甫 黄赤兵 +5 位作者 冯嘉瑜 范明齐 王平贤 肖亚 贾维胜 方针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5期1361-1363,共3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PDL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胰岛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以BN、Lewis大鼠为胰岛移植供、受体;用PDL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骨髓源性DC使之表达PDL1;将供、受体DC...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PDL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胰岛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以BN、Lewis大鼠为胰岛移植供、受体;用PDL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骨髓源性DC使之表达PDL1;将供、受体DC于胰岛移植前24h经股静脉分别注入受体(设为组1、组2),供、受体DC混合后注入受体(组3),注射生理盐水的为空白对照组(组4);观察各组糖尿病鼠高血糖改善情况及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组1和组3血糖维持正常时间和受体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组1:(22.47±11.72)d和(41.25±12.98)d,P<0.01;组3:(37.67±14.71)d和(52.31±15.4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2移植胰岛存活时间无延长〔(3.75±1.33)d与(7.33±1.97)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0天,组1、组3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0.27±0.08和0.23±0.06与0.70±0.09,P<0.001),而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6±0.07和0.66±0.07与0.69±0.05,P>0.05)。结论PDL1基因修饰的供体DC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而受体DC则无此作用,但两种DC联合应用可以使移植胰岛获得更长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抑制分子 树突状细胞 胰岛移植 PD1一PDL1
下载PDF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凝集素9通路在脓毒血症免疫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兰 刘亚男 余追 《微循环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1-74,79,共5页
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潜在或明确的感染因素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触发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一些列炎症和免疫损伤。大量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 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潜在或明确的感染因素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触发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一些列炎症和免疫损伤。大量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抑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im-3/Galectin-9共抑制通路是重要的免疫负调控信号通路,其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的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简要阐述并总结了Tim-3/Galectin-9通路在脓毒血症所致的免疫抑制中所发挥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免疫抑制 TIM-3 GALECTIN-9 共抑制分子
下载PDF
内毒素打击后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动态研究
18
作者 樊洋 李国力 +4 位作者 郝禹 曹钰 李方园 王锃涛 曾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打击后,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的动态恢复过程。方法采用高剂量LPS(10 mg/kg)腹腔单次注射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在LPS打击后第0 d、7 d,14 d和28 d,使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脾脏CD4^(+)T和CD8^(+)T细胞中初始T...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打击后,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的动态恢复过程。方法采用高剂量LPS(10 mg/kg)腹腔单次注射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在LPS打击后第0 d、7 d,14 d和28 d,使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脾脏CD4^(+)T和CD8^(+)T细胞中初始T细胞、效应记忆T细胞和中央记忆T细胞的比例以及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38和CD69)和共抑制分子(PD-1和TIGIT)的表达水平,分泌细胞因子IL-2和IFN-γ及释放颗粒酶B的能力。正态分布数据采用one-way ANOVA检验进行方差分析,Holm-Sidak’s进行多重比较;偏态分布数据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LPS打击7 d后,与基线相比,小鼠脾脏初始CD4^(+)T和CD8^(+)T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F=52.22、P<0.0001,F=10.87、P=0.0019);效应记忆CD4^(+)T和CD8^(+)T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F=20.54、P<0.0001,F=26.03、P<0.0001);CD4^(+)CD38^(+)(F=35.40、P<0.0001)、CD4^(+)CD69^(+)(F=45.65、P<0.0001)、CD4^(+)PD-1^(+)(F=20.55、P<0.0001)、CD4^(+)TIGIT^(+)(F=19.20、P<0.0001)、CD8^(+)CD38^(+)(F=56.76、P<0.0001)、CD8^(+)CD69^(+)(F=59.47、P<0.0001)、CD8^(+)PD-1^(+)(F=11.15、P=0.0013)和CD8^(+)TIGIT^(+)(F=21.21、P<0.0001)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LPS打击14 d后细胞活化水平、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逐渐恢复,但至28 d时,初始CD4^(+)T细胞(F=52.22、P<0.0001)、效应记忆CD4^(+)T细胞(F=20.54、P=0.0093)、CD4^(+)CD69^(+)(F=45.65、P=0.0037)、CD4^(+)PD-1^(+)(F=20.55、P=0.0255)和CD4^(+)TIGIT^(+)(F=19.20、P=0.0087)未恢复至基线水平;CD8^(+)IFN-γ^(+)T细胞比例(F=14.33、P=0.0343)仍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S打击后28 d小鼠脾脏CD4^(+)T和CD8^(+)T细胞恢复过程存在差异,CD4^(+)T细胞功能总体恢复较CD8^(+)T细胞更为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脾脏 淋巴细胞 活化 共抑制分子
原文传递
人B7-H4基因转染细胞的构建及其对T细胞的共刺激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毛一香 王勤 +5 位作者 陈洁 陈永井 施勤 杨明峰 李文香 张学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9-613,共5页
目的构建含有人B7H4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B7H4基因的L929细胞并初步研究其对T细胞的共信号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含人B7H4基因的cDNA序列FLJ22418中,采用PCR扩增出B7H4全长基因,双酶切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HATerm,... 目的构建含有人B7H4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B7H4基因的L929细胞并初步研究其对T细胞的共信号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含人B7H4基因的cDNA序列FLJ22418中,采用PCR扩增出B7H4全长基因,双酶切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HATerm,与辅助病毒载体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其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经Zeocin筛选出稳定表达B7H4蛋白的L929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分子的表达、3HTdR掺入检测细胞增殖以及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构建了含人B7H4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获得含有B7H4基因的重组病毒,筛选获得能稳定高表达人B7H4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该转基因细胞对T细胞体外具有抑制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结论构建了稳定表达人B7H4蛋白的细胞株,B7H4分子在体外通过抑制T细胞分泌IL2和促进其凋亡作用可显著地下调T细胞功能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共抑制分子 逆转录病毒 稳定表达 抑制 T细胞功能 基因转染细胞 步研究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刺激效应
原文传递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在中晚期乳腺癌化疗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友龙 延靖蕾 马立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0-370,共1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表达于多种肿瘤表面的共抑制分子,通过影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参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1]。本研究通过将两者联合进行乳腺癌患者...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表达于多种肿瘤表面的共抑制分子,通过影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参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1]。本研究通过将两者联合进行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旨在为临床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新型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 DEATH 中晚期乳腺癌 免疫逃逸 患者预后判断 共抑制分子 预后评估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