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振吸收谱与驰豫谱所能提供的信息的比较
1
作者 熊小敏 张进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2期289-290,共2页
比较了共振吸收谱与弛豫谱所能提供的信息,共振吸收谱所能提供的信息主要为:共振元的能级、有效体积、有效尺寸、有效质量等.通过计算,还可得到液体微粒子间的界面能、粘滞系数以及它们随温度的变化,液体微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数据.
关键词 共振吸收谱 共振 能级 有效体积 界面能
下载PDF
MgO悬浮液的切变波共振吸收谱研究
2
作者 熊小敏 吴筱毅 张进修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407,共4页
利用切变波共振吸收谱仪研究了氧化镁悬浮液的切变波共振吸收谱,发现它对切变波的振幅有很强烈的依赖关系。根据系统共振频率的变化以及,氧化镁悬浮液的共振吸收峰,可以算出,氧化镁悬浮液表现出的熵力矩。
关键词 切变波共振吸收谱 氧化镁悬浮液
下载PDF
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共振吸收谱及其近场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亚如 王正岭 +1 位作者 胡欣智 童唯扬 《电子科技》 2017年第4期119-122,共4页
通过对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可见光波段的光谱特性及其近场强度分布进行研究,采用Comsol软件仿真了结构参数变化对光谱和强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波长金属光栅具有共振吸收谱,在吸收率峰值处,表现出亚波长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驻... 通过对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可见光波段的光谱特性及其近场强度分布进行研究,采用Comsol软件仿真了结构参数变化对光谱和强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波长金属光栅具有共振吸收谱,在吸收率峰值处,表现出亚波长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驻波模式,并在适当的参数下,得到了一种暗中空光场模式,利用该暗中空光场模式可以实现基于亚波长光栅的原子囚禁与导引。研究结果为亚波长光栅的理论研究以及亚波长光栅器件研究的实用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波长光栅 共振吸收谱 近场特性 空心光场
下载PDF
颗粒物质中熵力和组态熵的共振吸收力学谱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熊小敏 王海燕 张进修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23-1224,共2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切变波共振吸收力学谱仪测量了颗粒物质(种子、不锈钢珠)的共振吸收力学谱.结果表明,系统的共 振频率具有明显的切位移振幅效应,同时颗粒物质存在特征共振吸收峰.据此计算出颗粒物质的熵力及熵能级差.
关键词 颗粒物质 共振吸收力学 熵力
下载PDF
颗粒物质中熵力和组态熵的共振吸收力学谱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小敏 王海燕 张进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0,132,共3页
利用研制的切变波共振吸收力学谱仪测量了颗粒物质(种子、不锈钢珠)的共振吸收力学谱,发现系统的共振频率具有明显的切位移振幅效应,同时颗粒物质存在特征共振吸收峰。从这些结果,可以算出颗粒物质的熵力及熵能级差。
关键词 颗粒物质 熵力 组态熵 共振吸收力学 共振频率 切位移振幅效应 熵能级差
下载PDF
频谱分析在共振系统中的应用
6
作者 熊小敏 丁喜冬 张进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47,共3页
采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对机械系统中的振动模式进行分析,使系统中的共振模式的测定规范化、定量化.此方法应用于液体切变波共振吸收谱仪的研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共振系统 分析 共振吸收谱 振动模式 振动测定 机械系统
下载PDF
无分光器件的原子吸收测定原理
7
作者 林应荣 《现代科学仪器》 2020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不用分光器件的原子吸收测定。其方法是必须对直流供电的光源所发射的光谱线进行共振吸收调制,而光电检测器只测量被调制过的光谱信号。光强差理论分析表明,这样不但可省去分光镜,而且由于同时测定多条谱线,测定...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不用分光器件的原子吸收测定。其方法是必须对直流供电的光源所发射的光谱线进行共振吸收调制,而光电检测器只测量被调制过的光谱信号。光强差理论分析表明,这样不但可省去分光镜,而且由于同时测定多条谱线,测定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显著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 共振吸收谱线调制 无分光器件 光强差测定 灵敏度 准确度
下载PDF
用B样条函数方法研究碱金属原子里德堡态在静电场中的性质
8
作者 周效信 李小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3-256,共4页
由原子的模型势出发,利用B样条函数方法研究了钾和铯原子的里德堡态在静电场中Stark态能级反交叉位置以及微波场中钾原子的多光子共振吸收谱.研究表明我们的结果与实验和其他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
关键词 B样条函数 Stark态能级反交叉 多光子共振吸收谱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Superoxide O2^- during KNO3-NaNO2-NaNO3 Salt by Electron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Molte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nd
9
作者 刘舒婷 苏涛 +2 位作者 张鹏 费泽杰 刘洪涛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72-378,I0001,共8页
On account of excellent thermal physical properties, molten nitrates/nitrites salt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storage industry, especially in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system. The thermal sta... On account of excellent thermal physical properties, molten nitrates/nitrites salt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storage industry, especially in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system. The thermal stability study of molten nitrate/nitrite sal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is system, and the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part of it. The oxide species O2^2- and O2^- were considered as intermediates in molten KNO3-NaNO3 while hard to been detected in high temperature molten salt due to their trace concentration and low stability. In this work, the homemade in situ high temperature UV- Vis instrument and a commercial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were utilized to supply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oxide during a slow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heat transfer salt (HTS, 53 wt% KNO3/40 wt% NaNO2/7 wt% NaNO3). It is found that the superoxide is more easily generated from molten NaNO2 compared to NaNO3, and it has an absorption band at 420-440 nm in HTS which red shift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band is assigned to charge-transfer transition in NaO2 or KO2, responsible for the yellow color of the molten nitrate/nitrite salt. Furthermore, the UV absorption bands of molten NaNO2 and NANO3 are also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oxide Decomposition of heat transfer salt High temperature UV-visibl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下载PDF
不对称金纳米结构的光致热增强效应的调控研究
10
作者 潘欢 黄恺健 +1 位作者 白忠臣 秦水介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9-1024,共6页
提出了一种产生光致热增强效应的不对称的人工金纳米结构,建立了物理模型并进行了计算。采用离散偶极近似(DDA)方法计算水介质环境中该结构及其不对称性改变后对吸收光谱及近区电磁场分布的影响,进而利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数值模拟了该... 提出了一种产生光致热增强效应的不对称的人工金纳米结构,建立了物理模型并进行了计算。采用离散偶极近似(DDA)方法计算水介质环境中该结构及其不对称性改变后对吸收光谱及近区电磁场分布的影响,进而利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数值模拟了该结构产生的热增强效应。结果表明:改变纳米结构的不对称程度会明显影响结构的光谱吸收位置、线型和峰值强度;同时,通过调节纳米结构的不对称性也可以有效地将磁场能转化为热能,并在结构周围形成高度限定的局域热增强现象。本文提出的纳米结构可在较大的近红外波段范围内调控温度,可作为纳米尺度下精确控制光致热效应的温度和设计热等离子纳米器件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热增强效应 不对金称纳米结构 离散偶极近似(DDA) 共振吸收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