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策略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巫和雄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7,35,共6页
《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延续了数十年的时间,期间翻译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翻译策略的改变。本文从译本语言对比入手,对此作了历时和共时的考察。研究发现,《毛泽东选集》英译策略呈现出由"松"到"紧"、由"意译"... 《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延续了数十年的时间,期间翻译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翻译策略的改变。本文从译本语言对比入手,对此作了历时和共时的考察。研究发现,《毛泽东选集》英译策略呈现出由"松"到"紧"、由"意译"为主到"直译"为主、由"译语"取向到"源语"取向的历时变化过程。从共时的角度看,正文和注释的翻译也存在类似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选集》 英译策略 历时变化 共时变化
下载PDF
翻译的动态性及其社会文化渊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玉良 夏晓琼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0-72,共3页
翻译不是恒一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这是因为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翻译活动本身的某些因素 ,包括翻译标准、方法 ,翻译过程等呈现出动态性。也就是说 ,以... 翻译不是恒一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这是因为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翻译活动本身的某些因素 ,包括翻译标准、方法 ,翻译过程等呈现出动态性。也就是说 ,以上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和文化因子的变换而发生变化。翻译的动态性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共时性变化和历时性变化。世界上没有从一而终的万能的翻译理论 ,所以运动的观点应是翻译研究的根本观点 ;翻译理论应该关注翻译动态性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动态性 社会文化 共时变化 历时变化
下载PDF
历史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变体现象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华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79-82,共4页
语言变体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本质上,语言变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认知等各个角度对语言变体进行研究。从历史文化学视角对语言变体现象进行分析并将语言变体现象归纳为两个... 语言变体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本质上,语言变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认知等各个角度对语言变体进行研究。从历史文化学视角对语言变体现象进行分析并将语言变体现象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言的历时变化和语言的共时变化,语言的共时变化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地域变体和社会文化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变体 历时变化 共时变化 地域变体 社会文化变体
下载PDF
词义演变的二维分析
4
作者 辛慧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20-121,共2页
词义的演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着手对词义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词义演变 历时变化 共时变化 演变因素
下载PDF
关于韩国语的“?”颚化现象再考察
5
作者 李艳丽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16年第1期41-47,共7页
腭化现象是韩国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音韵现象。关于腭化现象的论述很多,大多数学者主要依据文献资料进行历时研究,但在探究语言本身发展规律时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局限性。本文将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和方言资料,着重对腭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 腭化现象是韩国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音韵现象。关于腭化现象的论述很多,大多数学者主要依据文献资料进行历时研究,但在探究语言本身发展规律时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局限性。本文将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和方言资料,着重对腭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腭化现象进行探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考察该现象的音韵特征和产生时期。众所周知,西北方言普遍不存在腭化现象,有相关研究学者指出这是与"?"的音值有很大关系,即"?"的音值属于齿槽音。本文将依据平安道方言自然口语语料,深入细致分析,得出该腭化现象似乎正在进行中的论断。同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5世纪至20世纪的文献资料查证,推定该腭化现象的发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化现象 历时变化 共时变化 音韵特征 发生时期
下载PDF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永林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9,218,共9页
过去的30年里,语言变化问题在语法化理论框架中得到了充分研究。与此同时,语法化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来自学科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批评和挑战。在这场论争之中,甚至听到了"语法化是否存在"这样的质疑之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 过去的30年里,语言变化问题在语法化理论框架中得到了充分研究。与此同时,语法化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来自学科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批评和挑战。在这场论争之中,甚至听到了"语法化是否存在"这样的质疑之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试图通过社会、语言、说话人三者关系的重新确认,为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语言的共时变化,为正确理解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提供另一种思路。为此,我们从语法化创始人Meillet的语言哲学思想入手,基于"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的论断,注重社会文化与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变化的作用与影响。针对语法化研究缺乏句法共时分析的问题,我们从现有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抽象出共时句法变化现象("be+like"和"asfaras"),加以分析和讨论。同时,"镜像对比投射模式"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单向性假设"的理论问题。本文还采用多维的视角,讨论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研究 理论构建 共时变化 社会语言学视野 年龄 性别因素
原文传递
新兴构式“最N”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
7
作者 洪洁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7期90-93,共4页
新兴构式"最N"表达主体充分具备"最"后面的名词所应有的属性、形象或气质等。进入"最N"构式的名词以场所名词和人物名词居多,其语义特征为"除概念意义外,还需具备联想义,且该联想义是名词指示对象... 新兴构式"最N"表达主体充分具备"最"后面的名词所应有的属性、形象或气质等。进入"最N"构式的名词以场所名词和人物名词居多,其语义特征为"除概念意义外,还需具备联想义,且该联想义是名词指示对象的典型属性"。与传统用法相比,新兴构式中的"最"在句法上的搭配构词能力增强,在语义上经历了"较少抽象义→更多抽象义"的变化,在语用上经历了"客观性→较少主观性"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N” 语法化 新兴构式 共时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