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社会共有性档案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邱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42-144,共3页
社会共有性档案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历史积累的社会性信息档案,包括公共档案的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包揽一切社会共有性档案的旧格局,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单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共有... 社会共有性档案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历史积累的社会性信息档案,包括公共档案的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包揽一切社会共有性档案的旧格局,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单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共有性档案的新形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责任分担、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有性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有性档案 共享的社会 政府职能 非营利组织
下载PDF
平等的三种涵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可卿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0,共6页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平等 资源平等 能力平等 社会共有
下载PDF
自由的法: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导言·续)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纳德.德沃金 林燕平 刘丽君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6-66,共11页
关键词 美国 宪法 民主 自由 平等 共有社会 博爱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的历史思考
4
作者 苏戎安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1997年第3期40-45,共6页
财产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财产为主的财产多元混合所有关系,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现实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的历史形态特征表现为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是社会化... 财产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财产为主的财产多元混合所有关系,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现实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的历史形态特征表现为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是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在20世纪以来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财产共有制关系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关系 资本社会 社会主义财产共有
原文传递
关于共有制概念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苏戎安 《探求》 1999年第3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财产共有 占有方式 所有制形式 共同占有 股份合作制 所有制实 混合所有制 公有财产 社会 产权主体结构
原文传递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兼论“资本形态社会主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戎安 《理论前沿》 1998年第3期19-20,共2页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兼论“资本形态社会主义”苏戎安从认识论规律看,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不久,只能一般地从“初级阶段”角度谈社会主义,这是解放思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但是,在经过近20...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兼论“资本形态社会主义”苏戎安从认识论规律看,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不久,只能一般地从“初级阶段”角度谈社会主义,这是解放思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但是,在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实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形态 当今社会 形态特征 公有制实现形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财产共有
原文传递
共同内群体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静 强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共8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他们的中介因素而存在。通过培育各民族共同内群体认同,将促进成员间建立积极的群际接触、形成深层的心理融合、构筑共享的精神文化,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有社会身份 感知相似性
原文传递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A Spatial Re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被引量:4
8
作者 Zeng Weihe Gong Huay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3期173-198,共26页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in its social nature and raises the level of its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s for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on the basis of a typology that divides them into four type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individual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post-demolition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immigrant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an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collective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emerge in the course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re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t the stage of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plays its part in developing differentiated spatial governance features, while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r types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s: the loosely connected network, the multiple components network, the close interest network and the highly associated network. At the stage of space production,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is embedded in governance and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op-dow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bottom-up resident autonomy. Consequently, we see the generation of four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on that adjust the autonomy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control-superficial governance,' 'guidance-deliberative governance,' 'support-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leading-governance by the people.' In terms of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s a theoretical dialogue with the existing 'controlled autonomy' and 'autonomy with administrative elimination,'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 it ha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popular rule by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and filling the ability gap in such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reconstructio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