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1
作者 贾丽 宋维亮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2-28,38,154,共9页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处理好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挑战、应对复杂外部干扰的挑战以及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矛盾的挑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实践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西藏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2
作者 阳宁东 鲍黎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140,共12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增强国民精神动力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本文从“家”的概念、认同基础、时代内涵和文化共同体四个方面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现实路径,包括遴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非遗旅游情境中的多重文化叙事体系,凸显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及宣传非遗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强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家园意义等,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新的动能和现实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3
作者 解乒乒 何飞虎 苑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凝聚文化思想;提升武德规范教育,践行中华美德;深化爱国尚武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4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153,154,共13页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千 民间游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艺术传承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地方性实践——基于云南红河流域的个案研究
5
作者 迟燕琼 熊妮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1-25,52,共6页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传承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凸显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以云南红河流域内多民族艺术传承为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传承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凸显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以云南红河流域内多民族艺术传承为例,探讨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地方性实践路径所表现出的突出特性:以多样共创的艺术符号塑造民族形象、以和谐共有的艺术形式凝聚民族认同、以交融共生的艺术空间筑牢地域认同、以包容共存的艺术表达连接情感纽带。通过探究艺术传承在构筑精神家园的地方性实践,旨在强调民族艺术与共有精神家园处于共生共存、互证互释的同构与互嵌关系中,艺术传承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有精神家园 红河流域 艺术传承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逻辑指向
6
作者 张文龙 何绍坤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叙事,它能唤起、激活人们关于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共同历史记忆。文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并系统追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历程,析出中华...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叙事,它能唤起、激活人们关于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共同历史记忆。文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结合“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并系统追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历程,析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出场语境。中国共产党对本质真谛的追寻阐释、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彰显弘扬、对生发起源的解码智慧,稔知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意蕴;对“大我”与“小我”、“守正”与“创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辩证关系的厘析,洞悉了其内在逻辑指向,为厘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提供实践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逻辑 价值
下载PDF
追寻与重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玉堂 李艳琼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格局进行探索和重构,体现了民族发展与时代内涵的合理接榫,对培育民族认同、延续民族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和形象,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和推行风俗与思想体系,既是模塑和调协人们的品性与行为、维系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实践,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力蓄积和有效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丹 闫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等维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实现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方向,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辅相成,共同体意识在精神家园中孕育滋养,精神家园在共同体意识指引下建设发展,聚力凝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基于竹篙火龙节的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吴佩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中得到赓续、延传和创新。竹篙火龙节以诸神共祀的信仰家园、共同创造传承的惯习、特定场域的系列仪式等生活实践熔铸成赣南客家人共享共情的集体记忆,强化跨地域民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篙火龙节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PDF
遗产景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新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桂榕 刘金泉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51-57,共7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环境、氛围和具体实践的场域,并为其提供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建构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践环节的重要问题。从世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环境、氛围和具体实践的场域,并为其提供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建构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践环节的重要问题。从世界范围的遗产实践和学术进展看,遗产景观已成为服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概念,具有针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探讨的理论适用性。从现实层面看,遗产景观实践已成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形式,能生动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文化创新交融的社会发展过程,体现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各族人民建设精神家园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具有解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合理性。从理论层面看,遗产景观视角可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景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文化认同 遗产实践
下载PDF
以“融”为导向创作民族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等为案例
12
作者 陈姗姗 祁进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导向文化的更深层次。以歌舞乐艺术作品为载体,能够展现和诠释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通过其感染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和民族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为案例,分析以“融”为导向的民族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意义,结合与创作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歌舞乐 以“融”为导向
下载PDF
“拟态家园”:数字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形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颖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3期96-106,177,共12页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中华民族”为空间界域、以“共有文化”为空间实质、以“精神家园”为空间表征,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边界赋值、内核赋义、质态赋形,日益将精神家园空间化为存在清晰界限、丰富内容、形象表征的“拟态家...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中华民族”为空间界域、以“共有文化”为空间实质、以“精神家园”为空间表征,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边界赋值、内核赋义、质态赋形,日益将精神家园空间化为存在清晰界限、丰富内容、形象表征的“拟态家园”。然而,由西方数字文化入侵导致的空间异化风险,推荐算法越轨圈群引发的空间分化风险,平台资本追流逐利造成的空间物化风险,可能给“拟态家园”带来边界侵蚀、内核区隔、质态走样等挑战与隐忧,使“拟态家园”的空间外形与精神家园的实质意义相剥离。面对数字赋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空间风险,需要对“拟态家园”进行边界重置、内核再嵌、质态复原,在防范空间渗透、跨越空间隔阂、消除空间物化中,构筑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多元一体为核心、以精神需要为导向的数字化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数字技术 数字空间
下载PDF
影视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生机制与实践探索——以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为例
14
作者 冉芳 张海彬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1-106,共6页
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以“艺术的社会介入功能”为观察视角,观照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知识生产;以“艺术的体制性”为... 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以“艺术的社会介入功能”为观察视角,观照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知识生产;以“艺术的体制性”为分析框架,探究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生机制;以“艺术人类学”为理论逻辑,分析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创作模式和本体性特征,发掘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自律”与“他律”的一体两面,领略各民族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丰度,感受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文化担当和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志书写
下载PDF
以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15
作者 陆书剑 程倩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精神元素,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内在动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它反映出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命信仰、忠诚爱国的国家情怀、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以及孝亲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精神元素,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内在动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它反映出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命信仰、忠诚爱国的国家情怀、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以及孝亲敬老的伦理规范。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提供价值引领、厚植文化自信、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民族情感,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新时代,我们须更加重视保护、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以擦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传统底色、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群众基础、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节日文化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社区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以福州市T社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淑萍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全民的、终身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对新时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价值。以福州市T社区为例,从搭建教育平台、设置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以服务促教育等方面总结其经验做法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全民的、终身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对新时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价值。以福州市T社区为例,从搭建教育平台、设置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以服务促教育等方面总结其经验做法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为更好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期社区教育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多元教育平台;增强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创新教育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分众式教育,提升社区教育的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 认同
下载PDF
以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于云南花灯艺术的讨论
17
作者 周灵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使命,情感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云南花灯是广泛流行于云贵高原地区并为多民族共享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植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生活之中。作为共聚性艺术,花灯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使命,情感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云南花灯是广泛流行于云贵高原地区并为多民族共享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植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生活之中。作为共聚性艺术,花灯艺术的生活实践唤醒了各族人民个体丰富充沛的家园之情,激发凝聚了各民族间和睦融洽的集体情感,稳固强化了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效连接与积极互动。花灯艺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意识,形塑了各族人民共识性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花灯艺术的实践案例表明,以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历经三个阶段:“个体情感”的生发、“集体情感”的凝聚,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强化。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能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花灯 情感认同 集体情感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传承和弘扬昆仑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综述
18
作者 苏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196,共6页
“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峡两岸学界近百名专家,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昆仑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仑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昆仑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四大主题,从不同学... “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峡两岸学界近百名专家,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昆仑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仑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昆仑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四大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作为多元文化交融源头的昆仑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深化并扩展了昆仑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为青海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挖掘了昆仑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对昆仑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总结了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目前正在积极筹建的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逻辑理路、价值蕴含和实践路径
19
作者 杨立宾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政治论断和理论命题提出后,日益清晰地彰显了从“建设”到“构筑”再到“全面推进”的逻辑理路,其价值蕴含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 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政治论断和理论命题提出后,日益清晰地彰显了从“建设”到“构筑”再到“全面推进”的逻辑理路,其价值蕴含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等实践路径,廓清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现代文明
下载PDF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
作者 徐平 《理论研究》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主线,分析习近平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以中国梦凝聚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主线,分析习近平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以中国梦凝聚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两个结合”出发,阐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建构文化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团结奋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根本目的是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必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更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