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杜聪聪 陈铭东 +1 位作者 陈志林 乔格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8,共17页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并排泄出一种称为蜜露的富含糖分的代谢废物,而蚂蚁则可以收集和利用这种蜜露;作为交换,蚂蚁保护蚜虫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然而,实际上蚂蚁和蚜虫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互惠共生。因此,本文综述了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包括(1)共栖关系属性(共生还是捕食,专性互作还是兼性互作)、起源和双方适应性演化的表现;(2)共栖关系的信息交流方式;(3)对双方适应性的影响;(4)生态效应(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系);(5)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最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对未来该方向在多样性调查、进化生物学、分子机制、互作网络和城市化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基本属性、演化过程、维持机制、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有更全面、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蚜虫 种间互作 共生 共栖互作 化学信息素
下载PDF
不同海拔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利用的研究
2
作者 杜雨梅 窦红亮 +4 位作者 孙松 杨锦圳 王镜欣 吴庆明 华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89,共9页
自然界中许多穴居动物都会建造洞穴,这些洞穴会被其他穴居和非穴居动物广泛使用,不同海拔由于温度和降水等环境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对洞穴的利用模式。2018年12月—2022年2月,应用红外相机对广东省内3个地区的中华穿山甲Manis pen... 自然界中许多穴居动物都会建造洞穴,这些洞穴会被其他穴居和非穴居动物广泛使用,不同海拔由于温度和降水等环境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对洞穴的利用模式。2018年12月—2022年2月,应用红外相机对广东省内3个地区的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进行了监测。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将研究地区的海拔划分成低、中、高3组,运用相似性分析和线性模型探究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的利用模式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区间共栖物种的洞穴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R=0.098,P=0.001),且与海拔显著正相关(t=2.093,P=0.038);(2)在共栖物种对洞穴的利用行为中,觅食(R=0.113,P=0.002)、探洞(R=0.116,P=0.036)、进出洞行为(R=0.077,P=0.042)占比与海拔均存在显著差异,觅食行为占比与海拔显著正相关(t=2.136,P=0.035),共栖物种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出更多的觅食行为。本研究阐明了不同海拔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的利用模式,明确了中华穿山甲洞穴在较高海拔地区对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对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穿山甲 洞穴 共栖物种 利用模式 海拔
下载PDF
共生联想下的《共栖》创作
3
作者 武小越 邹乐 陆小泥 《景德镇陶瓷》 2024年第3期63-65,共3页
本文阐述了《共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理念,作品将自然环境中的部分现象以及造型的掌握进行结合,来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互利关系,通过共生现象存在于不同动植物之间。本论文对于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整个作品以白犀牛作... 本文阐述了《共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理念,作品将自然环境中的部分现象以及造型的掌握进行结合,来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互利关系,通过共生现象存在于不同动植物之间。本论文对于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整个作品以白犀牛作为主体,使用了匣钵土这种敦实的材料,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来进行制作,整体外形都拟似山形,采用毛线这种纤维材料体现柔软与陶瓷的坚硬形成明显的对比,来体现要保护环境以及生物之间共栖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寄生 共栖关系 白犀牛
下载PDF
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 被引量:2
4
作者 吕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0-35,共6页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以往的读写结合片面强调“为写而读”,导致阅读功能窄化和写作意义缺失。“读写共栖”主张阅读和写作“共生”“互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以往的读写结合片面强调“为写而读”,导致阅读功能窄化和写作意义缺失。“读写共栖”主张阅读和写作“共生”“互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与读写关系的研究成果,是对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读写共栖的实现有基本规律和主要路径,其中,综合性的任务驱动、多样态的写作类型和全过程的写作贯穿让读写交织穿插、互动互促,读写知识的联通、读写视角的变换能促进读写理解协同发展,破除读写思维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写结合 读写共栖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同地共栖四种蝙蝠食性和回声定位信号的差异及其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杰 Walter METZNER +4 位作者 梁冰 张礼标 张劲硕 张树义 沈钧贤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50,共6页
本研究于 2 0 0 2年 5月初至 2 0 0 3年 9月中旬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四合村蝙蝠洞进行 ,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四种蝙蝠的形态特征、食性和回声定位信号。大足鼠耳蝠食谱中以宽鳍等三种鱼为主 (体积百分比为5 3% ) ,回声定位主频 4 1 87... 本研究于 2 0 0 2年 5月初至 2 0 0 3年 9月中旬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四合村蝙蝠洞进行 ,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四种蝙蝠的形态特征、食性和回声定位信号。大足鼠耳蝠食谱中以宽鳍等三种鱼为主 (体积百分比为5 3% ) ,回声定位主频 4 1 87± 1 0 7kHz;马铁菊头蝠主要掠捕鳞翅目昆虫 (73% ) ,恒频叫声主频 74 70± 0 13kHz ;中华鼠耳蝠以近地面或在地表活动的鞘翅目昆虫步甲类和埋葬甲类为主要食物 (6 5 4 % ) ,声脉冲主频较低 35 73± 0 92kHz;白腹管鼻蝠捕食花萤总科和瓢虫科等鞘翅目昆虫 (90 % ) ,回声定位信号主频为 5 9 4 7±1 5 0kHz。结果证实同地共栖四种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形态结构的差异 ,以及不同的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 食性 同地共栖 生态位 分化 形态结构
下载PDF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荣富 程遐年 +1 位作者 罗跃进 邹运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害虫 褐飞虱 白背飞虱 共栖 互作效应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小燕 刘大志 +3 位作者 陈艳芬 黄璜 钟蕾 余建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4-316,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7×106,2.3485×106和2.269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在齐穗期达到最高,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分别达到1.1905×106,1.0895×106和1.0301×106m2/hm2;稻鸭鱼共栖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比稻鱼处理增产231.9kg/hm2,增产率为4.16%,比不放鸭鱼区增产761.5kg/hm2,增产率达15.11%.经方差分析,稻鸭鱼区与不放鸭鱼区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和稻鱼区比较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鱼共栖 生态系统 水稻 根系活力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小燕 黄璜 +4 位作者 杨治平 余建波 戴振炎 王德军 谭泗桥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5-269,共5页
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叫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 首次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晚上0:00~4:00达到最低值。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生态种养期间叫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甲烷排放出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幼穗分化期,第1个峰值为15.813mg/(m^2·h),第2个峰值为9.485mg/(m^2·h)。其次在水稻分蘖盛期,甲烷的排放通最最高可达8.227mg/(m^2·h)。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0.98mV.还原物质总最、活性还原物质总昼分别降低1.46cmol/kg、1.25cmol/kg。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通量 稻鸭鱼共栖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六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及翼型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韦力 甘雨满 +3 位作者 李周全 林植华 洪体玉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本研究于2006年5~8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种共75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FM型,主频率为61.2±0.8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 本研究于2006年5~8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种共75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FM型,主频率为61.2±0.8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FM型,主频率为68.6±0.7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中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FM型,主频率为85.2±0.5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高颅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长带宽的FM型,主频率为50.7±3.8kHz,具有低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为FM型,主频率为39.9±3.2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高翼尖指数;绒山蝠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FM型,主频率为49.0±0.4kHz,具有高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蝙蝠之间绝大部分的形态和声音参数差异显著(One-wayANOVA,P<0.05)。以上结果说明,6种同地共栖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形态结构体现出了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从而降低了种间竞争压力,使得6种蝙蝠能够同地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叫声 翼型 同地共栖 生态位
下载PDF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小燕 肖调义 +3 位作者 黄璜 刘达 钟蕾 胡立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的病株率76.37%低60.30%,控制效果达79%。对照区、稻-鱼区和...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的病株率76.37%低60.30%,控制效果达79%。对照区、稻-鱼区和稻-鸭-鱼区三者的感染系数分别为σ=212.106 1、σ=23.945 8和σ=8.35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鱼 共栖生态系统 水稻纹枯病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具有群体感应系统微藻共栖细菌的筛选及抑藻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鲁燕 郑立 +3 位作者 韩笑天 崔志松 郭秀春 李馨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9-1155,共7页
以从海洋微藻中分离到的206株共栖细菌为材料,采用生物传感器法筛选具有群体感应系统的细菌,根据16SrRNA基因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 以从海洋微藻中分离到的206株共栖细菌为材料,采用生物传感器法筛选具有群体感应系统的细菌,根据16SrRNA基因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种类;采用细胞活体荧光测定方法,研究了这类共栖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06株微藻共栖细菌中有11株具有群体感应系统,它们分属于3类海洋细菌的系统分支: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和Gram+细菌,通过GC-MS检测确定11株共栖细菌都含有信号分子C8-HSL,部分含有C6-HSL和C14-HSL,其中9株细菌具有抑藻活性,其代谢产物分别对东海原甲藻、棕囊藻、海链藻和赤潮异湾藻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共栖细菌 群体感应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抑藻活性
下载PDF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新春 卢冠军 +2 位作者 孙克萍 黄赣生 冯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蝙蝠 形态特征 回声定位声波 空间生态位
下载PDF
同地共栖三种鼠耳蝠食性差异及其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开良 杨剑 +1 位作者 谭梁静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1,共5页
2005年9—11月在贵州省安龙县笃山乡暗河村,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3种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食性。在体型上,华南水鼠耳蝠体重为(4.46±0.53)g,前臂长为(34.63±1.45)mm;毛腿鼠耳蝠体重为(5.15±1.76)g,前臂长为(35.20±1.07)... 2005年9—11月在贵州省安龙县笃山乡暗河村,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3种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食性。在体型上,华南水鼠耳蝠体重为(4.46±0.53)g,前臂长为(34.63±1.45)mm;毛腿鼠耳蝠体重为(5.15±1.76)g,前臂长为(35.20±1.07)mm;西南鼠耳蝠体重为(10.94±0.87)g,前臂长为(45.21±1.15)mm。3种鼠耳蝠的体重两两之间差异显著,西南鼠耳蝠与另外2种鼠耳蝠的前臂长相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在食物组成上,华南水鼠耳蝠主要捕食近水面活动的双翅目及其幼虫,体积百分比和频次百分比分别为79.7%和100%;毛腿鼠耳蝠主要捕食双翅目和小型鞘翅目,体积百分比分别占59.6%和28.8%,频次百分比分别为91.3%和80.1%;西南鼠耳蝠的食物组成主要为近地面或在地表活动的鞘翅目步甲科和埋葬虫科昆虫,体积百分比和频次百分比分别为80.8%和100%;3种鼠耳蝠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同地共栖3种鼠耳蝠除了形态结构上出现差异,食物组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此,推测3种鼠耳蝠可能采取不同的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从而导致捕食生态位分离,避免出现激烈竞争,使得3种近缘鼠耳蝠能够同地共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同地共栖 生态位 鼠耳蝠
下载PDF
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邝雪梅 刘小燕 +2 位作者 余建波 刘大志 黄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5,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金鱼生态复合种养,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增加9.6mg/kg、0.8mg/kg、4.0mg/kg、1.67g/kg,增加幅度分别为5.7%...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金鱼生态复合种养,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增加9.6mg/kg、0.8mg/kg、4.0mg/kg、1.67g/kg,增加幅度分别为5.7%、6.4%、6.2%、7.5%;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了0.11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8.6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性状研究 金鱼 共栖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总孔隙度 非毛管孔隙度 田间试验 研究结果 土壤容重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 稻田 种养
下载PDF
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及其群体感应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秀春 郑立 +3 位作者 崔志松 杨佰娟 田黎 王小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5-143,共9页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栖细菌 抗菌活性 群体感应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碟式飞行器复合控制的共栖现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国虎 张新立 顾文锦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11-214,共4页
借用生物学概念,首次提出了复合控制的共栖现象概念,并对碟式飞行器复合控制中产生的两类共栖现象进行了仿真研究,比较了与生物共栖的相似点,指出了共栖现象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复合控制 共栖现象 碟式飞行器
下载PDF
隐虾类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共栖关系(Ⅱ)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2-48,共7页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ntoniines and other marine invertebrat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55 genera of the 71 known pontoniine genera are associated with other marine inverbrates. The know...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ntoniines and other marine invertebrat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55 genera of the 71 known pontoniine genera are associated with other marine inverbrates. The known hosts are listed with tables, and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y are most numerou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oelenterata (30 genera), other in order are Echinodermata (13 genera), Porifera (12 genera), bivalve Mollusca (7 genera), and ascidian Tuicata (3 genera) ; most of the pontoniine species and genera are associated with only a single order and class of host respectively,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虾类 海洋 无脊椎动物 共栖关系
下载PDF
海洋蔓足类与宿主动物的共栖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如星 董聿茂 郑锋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1期80-87,共8页
蔓足类的宿主动物极为广泛,自海绵动物至脊椎动物皆有代表.生活方式有无机固着生活,兼性共栖和专主共栖3种生态类群,以共栖种类占绝对优势(48.2%).蔓足类在宿主体上的定着位置与其利用水流的方式有关,其形态结构、个体大小与宿主的生... 蔓足类的宿主动物极为广泛,自海绵动物至脊椎动物皆有代表.生活方式有无机固着生活,兼性共栖和专主共栖3种生态类群,以共栖种类占绝对优势(48.2%).蔓足类在宿主体上的定着位置与其利用水流的方式有关,其形态结构、个体大小与宿主的生物学和习性有关.蔓足类与宿主的共栖还与系统发育有关,较古老的种类主要附着在岩石或其它无机物上,与宿主共栖的种,对宿主无明显选择性;较近代的种,对宿主则有明显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足类 宿主 共栖
下载PDF
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与京津“共栖”式对接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艳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5,21,共3页
传媒文化产业实现跨区域"共栖"发展是当今传媒生态运行的必然趋势。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造就了环渤海地区传媒文化产业共栖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河北省文化产业对接京津的个案研究,集中探讨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 传媒文化产业实现跨区域"共栖"发展是当今传媒生态运行的必然趋势。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造就了环渤海地区传媒文化产业共栖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河北省文化产业对接京津的个案研究,集中探讨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的发展策略,进而为各地传媒文化产业之间共享推介资源、内容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智力资源提供路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文化产业 跨区域 共栖 发展策略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之多元特征在当代中国的共生共栖 被引量:4
20
作者 景君学 廖健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8-210,共3页
在分析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解读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特征,强调理性在工业时代的主导地位,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却侵入人的“生活世界”,造成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强调的互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 在分析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解读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特征,强调理性在工业时代的主导地位,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却侵入人的“生活世界”,造成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强调的互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要求具有相同的旨归;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当代中国的共生共栖和高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 共生共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