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污泥和浒苔共水热碳化参数响应面优化
1
作者
支有为
徐东海
+2 位作者
刘欢腾
徐铭欣
郑佩瑶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日益增多的城市污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处理处置方法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仍存在各种挑战。水热碳化技术被认为一种有效处理处置城市污泥的方式,但由于污泥的低碳、高灰特性,限制了水热炭作为燃料的应用。利用高碳、低灰...
日益增多的城市污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处理处置方法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仍存在各种挑战。水热碳化技术被认为一种有效处理处置城市污泥的方式,但由于污泥的低碳、高灰特性,限制了水热炭作为燃料的应用。利用高碳、低灰的浒苔和污泥进行共水热碳化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不同水热反应条件下(温度160~280℃,时间30~150 min,污泥占比0~100%)污泥和浒苔的共水热碳化实验,探究了过程参数对于能量回收效率和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响应面法对3个主要因素(温度、时间、污泥占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建立的响应面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模型P<0.05,相应的失拟项P>0.05),预测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小。污泥占比对于能量回收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是对于电能消耗指数影响极其显著的因素(P<0.0001),温度对于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得出了达到最佳能量回收效率(0.470)和最低电能消耗(165.61)的最佳条件,分别是反应温度216℃、反应时间83 min、污泥占比为64%和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60 min、污泥占比为50%。此外,在反应温度208℃、反应时间62 min、污泥占比52%的条件下,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能量回收效率(0.463)和较小的电能消耗指数(171.60)。通过3次重复实验验证,实验值与预测值偏差小于5%。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污泥和浒苔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浒苔
共水热碳化
响应面
过程参数优
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污泥/褐煤共水热碳化产物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宋艳培
庄修政
+3 位作者
詹昊
徐彬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0-2332,共13页
污泥和褐煤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以制备高品质固体燃料,为污泥和低阶煤的有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城市污泥(SS)和褐煤(LC)在不同温度下(120,180,240和300℃)进行共水热碳化制得的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热化学转化特...
污泥和褐煤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以制备高品质固体燃料,为污泥和低阶煤的有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城市污泥(SS)和褐煤(LC)在不同温度下(120,180,240和300℃)进行共水热碳化制得的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和规律,包括燃烧、热解和半焦CO2气化过程,并分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共水热碳化预处理对城市污泥和褐煤的热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共水热碳化处理后的水热炭相对其计算值具有更高的产率、煤化程度、热值等,同时具有更低的灰分含量。另一方面,混合物水热炭在燃烧、热解和半焦CO2气化过程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促进燃烧和热解行为,降低气化活性),且水热温度在240℃附近时,这种作用最为明显。鉴于热解和气化过程的协同效果均低于燃烧过程,共水热碳化产物被认为更适合用于燃烧。这些发现表明,将共水热碳化改性提质处理与后续热化学工艺相结合,对于能源的产生和有机废弃物的利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燃烧特性
热解反应性
半焦CO2气
化
协同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污泥与褐煤共水热碳化的协同特性研究
被引量:
7
3
作者
宋艳培
庄修政
+3 位作者
詹昊
王南涛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2-3141,共10页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对其进行水热提质处理后作为燃料应用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城市污泥(SS)、脱墨污泥(DS)分别与褐煤(LC)以不同混合比例(3∶7、5∶5、7∶3)共水热碳化时的协同作用,并分析其...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对其进行水热提质处理后作为燃料应用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城市污泥(SS)、脱墨污泥(DS)分别与褐煤(LC)以不同混合比例(3∶7、5∶5、7∶3)共水热碳化时的协同作用,并分析其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燃料品质。结果表明,当LC/SS、LC/DS混合比例为5∶5时,水热炭产率分别为81.08%和86.00%,并获得了最大协同系数(水热炭产率:1.69%和0.18%;有机物保留率:11.90%和2.64%;碳保留率:4.08%和0.77%)。其中,LC/SS的协同作用总是比LC/DS显著。随着LC添加量的增大,水热炭的热值和煤化程度均随之提高,不仅改善了水热炭的燃料特性,还使得燃烧过程更为稳定且充分。由此说明,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的方式可以制得较高品质的燃料,从而实现污泥/褐煤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协同作用
燃料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污泥与高硫煤共水热碳化过程中硫氮形态转化规律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晓阳
王宝凤
+2 位作者
宋旭涛
杨凤玲
程芳琴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11-5219,共9页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了污泥(SS)和高硫煤(CS)的共水热碳化实验。分别考察了混合比和温度对水热炭中硫氮元素形态转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后,SS中蛋白质氮(N-A)转化为杂环类氮,CS中吡咯氮(N-5)和吡啶氮氧化物(N-X)...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了污泥(SS)和高硫煤(CS)的共水热碳化实验。分别考察了混合比和温度对水热炭中硫氮元素形态转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后,SS中蛋白质氮(N-A)转化为杂环类氮,CS中吡咯氮(N-5)和吡啶氮氧化物(N-X)转化为吡啶氮(N-6)和季氮(N-Q);SS与CS中硫元素逐渐转化为噻吩硫和硫酸盐。随着CS混合比例和温度的升高,水热炭中含氮芳族杂环(例如N-6、N-5和N-Q)占比增加。另外,随着CS混合比例和温度升高,水热炭中噻吩硫含量分别逐渐增加至22.61%和24.98%;升高温度提高了水热炭中硫酸盐含量,而增加CS混合比例却降低了硫酸盐含量。本研究可为后续SS和CS的资源化清洁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高硫煤
共水热碳化
水热
炭
硫氮元素
赋存形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污泥和浒苔共水热碳化参数响应面优化
1
作者
支有为
徐东海
刘欢腾
徐铭欣
郑佩瑶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E0104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078258)。
文摘
日益增多的城市污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处理处置方法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仍存在各种挑战。水热碳化技术被认为一种有效处理处置城市污泥的方式,但由于污泥的低碳、高灰特性,限制了水热炭作为燃料的应用。利用高碳、低灰的浒苔和污泥进行共水热碳化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不同水热反应条件下(温度160~280℃,时间30~150 min,污泥占比0~100%)污泥和浒苔的共水热碳化实验,探究了过程参数对于能量回收效率和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响应面法对3个主要因素(温度、时间、污泥占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建立的响应面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模型P<0.05,相应的失拟项P>0.05),预测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小。污泥占比对于能量回收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是对于电能消耗指数影响极其显著的因素(P<0.0001),温度对于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得出了达到最佳能量回收效率(0.470)和最低电能消耗(165.61)的最佳条件,分别是反应温度216℃、反应时间83 min、污泥占比为64%和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60 min、污泥占比为50%。此外,在反应温度208℃、反应时间62 min、污泥占比52%的条件下,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能量回收效率(0.463)和较小的电能消耗指数(171.60)。通过3次重复实验验证,实验值与预测值偏差小于5%。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污泥和浒苔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浒苔
共水热碳化
响应面
过程参数优
化
Keywords
Municipal sludge
Enteromorpha
Co-hydrothermal carbon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分类号
X7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污泥/褐煤共水热碳化产物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宋艳培
庄修政
詹昊
徐彬
阴秀丽
吴创之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0-233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619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B030308002)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04010098)。
文摘
污泥和褐煤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以制备高品质固体燃料,为污泥和低阶煤的有效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城市污泥(SS)和褐煤(LC)在不同温度下(120,180,240和300℃)进行共水热碳化制得的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和规律,包括燃烧、热解和半焦CO2气化过程,并分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共水热碳化预处理对城市污泥和褐煤的热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共水热碳化处理后的水热炭相对其计算值具有更高的产率、煤化程度、热值等,同时具有更低的灰分含量。另一方面,混合物水热炭在燃烧、热解和半焦CO2气化过程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促进燃烧和热解行为,降低气化活性),且水热温度在240℃附近时,这种作用最为明显。鉴于热解和气化过程的协同效果均低于燃烧过程,共水热碳化产物被认为更适合用于燃烧。这些发现表明,将共水热碳化改性提质处理与后续热化学工艺相结合,对于能源的产生和有机废弃物的利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城市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燃烧特性
热解反应性
半焦CO2气
化
协同作用
Keywords
sewage sludge
lignite
co-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pyrolysis reactivity
CO2-gasific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分类号
TK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污泥与褐煤共水热碳化的协同特性研究
被引量:
7
3
作者
宋艳培
庄修政
詹昊
王南涛
阴秀丽
吴创之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2-3141,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E020330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B030308002)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03030006)
文摘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对其进行水热提质处理后作为燃料应用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城市污泥(SS)、脱墨污泥(DS)分别与褐煤(LC)以不同混合比例(3∶7、5∶5、7∶3)共水热碳化时的协同作用,并分析其固相产物(水热炭)的燃料品质。结果表明,当LC/SS、LC/DS混合比例为5∶5时,水热炭产率分别为81.08%和86.00%,并获得了最大协同系数(水热炭产率:1.69%和0.18%;有机物保留率:11.90%和2.64%;碳保留率:4.08%和0.77%)。其中,LC/SS的协同作用总是比LC/DS显著。随着LC添加量的增大,水热炭的热值和煤化程度均随之提高,不仅改善了水热炭的燃料特性,还使得燃烧过程更为稳定且充分。由此说明,通过共水热碳化预处理的方式可以制得较高品质的燃料,从而实现污泥/褐煤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污泥
褐煤
共水热碳化
协同作用
燃料特性
Keywords
sludge
lignite
co-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synergistic effects
products characterization
分类号
TK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污泥与高硫煤共水热碳化过程中硫氮形态转化规律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晓阳
王宝凤
宋旭涛
杨凤玲
程芳琴
机构
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11-521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178204)
山西省区域合作项目(202104041101029)。
文摘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了污泥(SS)和高硫煤(CS)的共水热碳化实验。分别考察了混合比和温度对水热炭中硫氮元素形态转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后,SS中蛋白质氮(N-A)转化为杂环类氮,CS中吡咯氮(N-5)和吡啶氮氧化物(N-X)转化为吡啶氮(N-6)和季氮(N-Q);SS与CS中硫元素逐渐转化为噻吩硫和硫酸盐。随着CS混合比例和温度的升高,水热炭中含氮芳族杂环(例如N-6、N-5和N-Q)占比增加。另外,随着CS混合比例和温度升高,水热炭中噻吩硫含量分别逐渐增加至22.61%和24.98%;升高温度提高了水热炭中硫酸盐含量,而增加CS混合比例却降低了硫酸盐含量。本研究可为后续SS和CS的资源化清洁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污泥
高硫煤
共水热碳化
水热
炭
硫氮元素
赋存形态
Keywords
sewage sludge
high-sulfur coal
co-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hydrochar
sulfur and nitrogen elements
occurrence form
分类号
X7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污泥和浒苔共水热碳化参数响应面优化
支有为
徐东海
刘欢腾
徐铭欣
郑佩瑶
《能源环境保护》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城市污泥/褐煤共水热碳化产物的热化学转化特性及规律研究
宋艳培
庄修政
詹昊
徐彬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污泥与褐煤共水热碳化的协同特性研究
宋艳培
庄修政
詹昊
王南涛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污泥与高硫煤共水热碳化过程中硫氮形态转化规律
杨晓阳
王宝凤
宋旭涛
杨凤玲
程芳琴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