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1
作者 郭萌 王怡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研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理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框架、路径保障四个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逻辑,从宏观环境、中观组织、微观教学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研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理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框架、路径保障四个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逻辑,从宏观环境、中观组织、微观教学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架构设计,提出校地共同育人及创建“开放共享”的支撑机制、“三创融合”的协同平台和“四级递进”的系统育人策略,通过在组织架构上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协同机制、在育人理念上推进“主体—区域—家国”价值进阶、在培养过程中深化“开放—融合—共生”育人模式三个路径构建基于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共生 校共同体
下载PDF
“岸”的新定义--基于“城水共生”视角
2
作者 张晓阳 王世福 《城市学报》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作为“水”与“城”的交界,“岸”兼具丰富性、层次性和复杂性,是生态文明时代实现水城融合、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城水共治的重要契机与空间载体。文章基于“岸”的内涵辨析与发展演变,建立“岸”与“城水关系”的内在关联;以“城水分离... 作为“水”与“城”的交界,“岸”兼具丰富性、层次性和复杂性,是生态文明时代实现水城融合、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城水共治的重要契机与空间载体。文章基于“岸”的内涵辨析与发展演变,建立“岸”与“城水关系”的内在关联;以“城水分离”表征的水景观缺失、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切入点,反思城、水二元对立关系下“岸”的认知局限、技术局限与管理局限,映射更深层次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优先矛盾。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从“治水”延伸到“治岸”,强化城、水双向渗透原则,提出把空间还给水、合理让渡出“岸”的空间,完善“城-水-岸”三元融合空间格局;进一步从价值提升、技术优化、治理协同三个层面建构“岸”的新定义,前瞻走向“城水共生”新型人类城市文明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关系 水岸空间 共生
下载PDF
校城共生视角下的校园更新设计研究——以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为例
3
作者 王静 陆文凯 +1 位作者 董丹申 贺勇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在当下高校教育大众化、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双重背景下,大学校园和城市之间逐步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该文立足浙江大学平衡建筑和合共生的理念,以校城共生域为视角创新探讨了校园边界对城市和校园的双向互动影响。基于共生域这一校城关... 在当下高校教育大众化、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双重背景下,大学校园和城市之间逐步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该文立足浙江大学平衡建筑和合共生的理念,以校城共生域为视角创新探讨了校园边界对城市和校园的双向互动影响。基于共生域这一校城关系的载体,研究对校城边界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整体梳理,分层总结校城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并通过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研究与设计作为实践验证,以期为城市中心区校城边界空间更新提供更普适、具体、深入的方法理论和实践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校园更新 和合共生 平衡建筑 浙大西溪校区
下载PDF
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水环境治理研究--以成都市锦江为例
4
作者 游添茸 韩照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长江、黄河流域规划纲要均提出以“幸福河”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改善人水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流域治理。因此,除水环境本身的提升之外,注重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的“幸福河”建设成为新时代下水生态治理的重要方向。以成都市锦... 长江、黄河流域规划纲要均提出以“幸福河”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改善人水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流域治理。因此,除水环境本身的提升之外,注重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的“幸福河”建设成为新时代下水生态治理的重要方向。以成都市锦江水生态治理为例,通过对锦江水生态环境及其滨水区域建设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评估,在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基础上,统筹水岸关系、响应人本需求,探索新时期下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治理方向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河 水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 共生 人水和谐
下载PDF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城校共生”模式研究
5
作者 王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第18期239-241,共3页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城校共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与高校要想实现双向赋能、互惠共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民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携手构建“城校共生”模...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城校共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与高校要想实现双向赋能、互惠共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民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携手构建“城校共生”模式。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城校共生”模式的内涵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现状,然后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总结了高校辅导员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辅导员
下载PDF
瑞典共生城理念及其在住区规划与建设中的实践
6
作者 于萍 陈效逑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6-11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活垃圾、交通拥堵等所造成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瑞典过去五十年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总结,共生城(Symbiocity)理念的提出,可为世界...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活垃圾、交通拥堵等所造成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瑞典过去五十年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总结,共生城(Symbiocity)理念的提出,可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应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诸多挑战,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城 协同效能 全盘规划 住区规划与建设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产城融合共生的实现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
7
作者 黄小勇 陈飞羽 查育新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1,共8页
在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产城融合共生可以实现产业、城市、各民族居民和生态之间的系统融合和良性互动,对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地区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 在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产城融合共生可以实现产业、城市、各民族居民和生态之间的系统融合和良性互动,对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地区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内涵界定包括生态为本、融合为基、共生为标三个维度,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居民参与,各级层的耦合协调构成民族地区产城融合共生的多层次动力机制,实现民族地区产城融合共生,还需要探索构建“四推进四打造”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共生 民族地区 实现路径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人水和谐、城湖共生”视域下的环巢湖魅力审视与提升
8
作者 潘峰 王昆仑 +1 位作者 栗翰江 回声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6-13,共8页
环巢湖区域作为城市边缘大型湖泊区域的代表,具有和谐共生、深化发展的诸多优势。本研究旨在基于“人水和谐、城湖共生”视域对环巢湖魅力审视开展语义分析,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的名称... 环巢湖区域作为城市边缘大型湖泊区域的代表,具有和谐共生、深化发展的诸多优势。本研究旨在基于“人水和谐、城湖共生”视域对环巢湖魅力审视开展语义分析,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的名称、范围和权重,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形成可应用的效能评价模型。运用理论研究构建的效能效能评价模型对环巢湖区域和对比研究案例展开量化评价,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获取明确的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环巢湖区域魅力提升的针对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巢湖 魅力审视 人水和谐 共生
下载PDF
基于湖城共生的滇池流域国土空间格局构建 被引量:6
9
作者 庹川 张璐 唐磊 《城市观察》 2019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当前国土空间开发进入底线约束、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湖泊进行密集城市开发的“城进湖退”建设模式不再适用。以滇池与流域城镇共生为发展目标,树立湖城生态和谐与湖城空间和谐两个研究视角,探索了以环境安全、景观优美、低碳高效为... 当前国土空间开发进入底线约束、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湖泊进行密集城市开发的“城进湖退”建设模式不再适用。以滇池与流域城镇共生为发展目标,树立湖城生态和谐与湖城空间和谐两个研究视角,探索了以环境安全、景观优美、低碳高效为目标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共生 国土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与城共生--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规划方案的演进
10
作者 刘琮晓 李杨阳 刘潇 《华中建筑》 2023年第4期36-39,共4页
该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探讨当今高校校园的设计与建设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与新城规划发展之间的联系。以与城市形态相融、营造多层次的开放校园、建立弹性的生长框架为目的,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街区尺度、交通系统、校园... 该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探讨当今高校校园的设计与建设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与新城规划发展之间的联系。以与城市形态相融、营造多层次的开放校园、建立弹性的生长框架为目的,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街区尺度、交通系统、校园边界、院落组织等角度综合考虑,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一心,双环,多组团”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形态。并通过回顾校园规划的生成思路和在多方交涉下方案演进的过程,引出“开放而平衡的规划理念”,为新城中的大学校园建设如何与城市共生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开放校园 可持续发展 共生
下载PDF
基于文化舒适物空间格局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研究——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2 位作者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55,共14页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共生模式 文化舒适物 核密度 地理探测器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下载PDF
城水共生·文化传承——青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滨水空间设计探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红 梅欣 倪有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滨海小镇,其三面环山,东南抱海,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作为青岛沿滨海公路的高端旅游发展区域,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城市设计应更好地突出滨水空间特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滨海小镇,其三面环山,东南抱海,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作为青岛沿滨海公路的高端旅游发展区域,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城市设计应更好地突出滨水空间特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原有水系的梳理,营造山水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和以水为自然分隔的城市空间组团结构,突出城水共生;同时,在沿滨海公路和城市公共活动区结合滨水空间营造田横广场、环湖海鲜街、主题酒店区和田横商贸街等富含传统文化的特色区域,突出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空间 共生 文化传承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下载PDF
“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丽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共生”战略融合机制、秉持“城校共生”文化和合理念、优化“城校共生”结构契合布局、健全“城校共生”利益整合体系、改进“城校共生”治理联合方式、打造“城校共生”服务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共生 省域副中心 路径
下载PDF
黑龙江省城矿共生资源型枯竭型城市产业重构与转型发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璞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年第12期21-22,共2页
黑龙江省城矿共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产业重构选择和启动资金不足双重困境,从国际形式、国内政策、当地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产业重构选择,结合中央精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及发展碳汇经济获取转型启动资金,从而探索出一条逻辑完整、可... 黑龙江省城矿共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产业重构选择和启动资金不足双重困境,从国际形式、国内政策、当地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产业重构选择,结合中央精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及发展碳汇经济获取转型启动资金,从而探索出一条逻辑完整、可行性高的治理路径,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资源型 产业重构 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旅游开发研究
15
作者 宋囝囝 陈艳杰 +3 位作者 闫磊 花常耘 万锦玉 孙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第23期20-22,共3页
本文以“共生理念”为基础,重新分析解构城湖共生模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将潘安湖与徐州市发展作为两个复杂的有机群种,从区域融合统筹发展、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生态保护、文化内涵五个不同层次分别解析其共生模式,并以潘安湖为范... 本文以“共生理念”为基础,重新分析解构城湖共生模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将潘安湖与徐州市发展作为两个复杂的有机群种,从区域融合统筹发展、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生态保护、文化内涵五个不同层次分别解析其共生模式,并以潘安湖为范例,积极研讨在城湖共生背景下潘安湖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城市和湖泊联动统筹发展研究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安湖 共生 综合治理 湖泊发展
下载PDF
基于“城湖共生”理念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例
16
作者 陶其中 《小城镇建设》 2014年第7期50-55,共6页
文章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背景下的城市湖泊治理为主要议题,通过对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借鉴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归纳总结,深度剖析巢湖的现状特征与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生态功能区管控、产业升级、截污减负、扩大容量、保育修... 文章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背景下的城市湖泊治理为主要议题,通过对国内外湖泊治理经验的借鉴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归纳总结,深度剖析巢湖的现状特征与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生态功能区管控、产业升级、截污减负、扩大容量、保育修复五个方面探讨一条"城湖共生"导向下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以期对政府今后制定巢湖治理的相关管理条例及其他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湖泊的治理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共生 综合治理路径
下载PDF
“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构建策略研究
17
作者 何文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第18期10-13,共4页
研究“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探索系统各主体之间共生演化规律及与环境之间的耦合演化规律,从组织架构、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优化等层面,设计“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提出“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研究“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探索系统各主体之间共生演化规律及与环境之间的耦合演化规律,从组织架构、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优化等层面,设计“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提出“城校共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对策和建议,助力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形成机理 构建策略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生态结构及协同机制设计——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视角
18
作者 陈亮 商一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90-100,共11页
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城校共生的有益之举。然而,从现实层面看,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过程,呈现出组织合法性困境、组织生态位重叠、组织生态网割裂、组织环境复杂等问题,导致城校共... 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城校共生的有益之举。然而,从现实层面看,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过程,呈现出组织合法性困境、组织生态位重叠、组织生态网割裂、组织环境复杂等问题,导致城校共生陷入生态危机,阻碍了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进程。组织生态理论视角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分析框架,有其明确的组织生态结构要素,能够驱动大学与城市在知识创新、技术转化、人才培育及经济发展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借助这一视角,实现城校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愿景,需要优化设计组织协同机制、生态竞合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以及文化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共生 生态结构 协同机制 组织生态理论
下载PDF
基于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9
作者 魏柳 《有色金属设计》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城市生态公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具有完善的服务及设施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繁华标志,和区位协同发展的新窗口。文章以大兴临港区中央公园项目(北京部分)为例,基于构建中央公园的生态景观性和功能性为总目标,针对重要节点和专... 城市生态公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具有完善的服务及设施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繁华标志,和区位协同发展的新窗口。文章以大兴临港区中央公园项目(北京部分)为例,基于构建中央公园的生态景观性和功能性为总目标,针对重要节点和专项设计给予阐述,旨在为大兴临港区中央公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是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公园 生态规划 共生 协同发展 景观设计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我国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议题与行动逻辑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烁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208,共6页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也是我国城市参与全球...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也是我国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走国际化之路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时代,城市国际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广泛化,传播内容趋于生活化和个性化,传播方式趋于互动化和精准化。为此,我们要更新城市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打造政府负责多元参与的城市国际传播主体、凝练人与城共生的传播内容、升级城市国际传播技术和平台、关注受众意识,提升我国城市国际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国际传播能力 人与共生 受众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