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生形态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
1
作者 林艺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10期80-82,共3页
高校部门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理论下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建筑综合体多部门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高校部门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文章介绍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共生形态的现状,分析了其在空间功能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 高校部门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理论下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建筑综合体多部门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高校部门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文章介绍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共生形态的现状,分析了其在空间功能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吸引新用户、加强机构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及搭建智慧场景等措施,推动共生形态下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形态 高校图书馆 空间建设 空间服务 机构合作
下载PDF
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演进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智生 缑晓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民族互利共生等新的研究视角导引下,对该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系统要素、促动因子、共生模式及其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演化是共生民族、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经由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演化发展而成的一体共生模式是进一步优化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最佳范式,是推动此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而为我国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共生关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多民族交错聚居区 经济共生形态 演进机理
下载PDF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共生形态及发展趋势——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洪兵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2X期66-67,共2页
散杂居地区的回汉民族关系就是回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共生关系;回汉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日趋密切、文化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是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南阳 回汉民族 共生形态 趋势
下载PDF
共形与共生形态的创造
4
作者 李红兵 《中国包装》 1990年第2期57-59,共3页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标志设计是一种视觉识别设计。瞬间传递和瞬间识别的特定要求,使现代标志图形的造型风格日趋简洁、单纯。为了使简沽的形态有效率地传达特定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运用“共形”和“共生形态”的原理创造单纯、简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标志设计是一种视觉识别设计。瞬间传递和瞬间识别的特定要求,使现代标志图形的造型风格日趋简洁、单纯。为了使简沽的形态有效率地传达特定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运用“共形”和“共生形态”的原理创造单纯、简洁的标志图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共形所谓共形,是共用形态的一种简称。这里是指在两个以上的形态之间,利用形态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因素进行同构组合的造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形 共生形态 商标 标志
下载PDF
文化与经济经脉相通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海霞 崔大庆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9-11,14,共4页
本文从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文化城市、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及和谐文化和文化和谐等文化与经济的种种共生形态方面,阐释了文化与经济经脉相通,融合发展的和谐现象。
关键词 经济文化 文化经济 经脉相通 共生形态
下载PDF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HUMAN BMP2 AND VEGF165 GENES 被引量:1
6
作者 蒋佳 范存义 曾炳芳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9年第1期12-18,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ith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hVEGFI65) gene and huma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ith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hVEGFI65) gene an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hBMP2) gene. Methods The hVEGF165 and hBMP2 cDNAs were obtained from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line MG63 and cloned into lentiviral expression vectors designed to co-express the copepo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copGFP). The expression lentivector and packaging Plasmid Mix were co-transferred to 293TN cells, which produced the lentivirus carrying hVEGF165 (Lv-VEGF) or hBMP2 ( Lv-BMP) , respectively. MSCs of Wistar rats were co-transfected with Lv-BMP and Lv-VEGF (BMP + VEGF group), or each alone (BMP group and VEGF group), or with no virus ( Control group).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hVEGF165 and hBMP2 gene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Lentiviral expression vectors carrying hVEGF165 or hBMP2 were correctly constructed and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ses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analysis. A transfer efficiency up to 90% was archieved in all the transfected groups detected by the fraction of fluorescent cells using fluorescent microscopy. From the results generated by real-time PCR and ELISA, VEGF165 and BMP2 genes were co-expressed in BMP + VEGF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MP2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BMP + VEGF and BMP groups ( P 〉 0. 05). Similar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VEGF165 expression between BMP + VEGF and VEGF groups ( P 〉 0. 05). Conclusion VEGF165 and BMP2 genes were successfully co-expressed in MSCs by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which provided a further foundation for the combined gene therapy of bone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ntiviral vector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gene therapy co-transfection
下载PDF
多元共生:北宋诗坛非主流体派综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吕肖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后西昆体、险怪体、耆英体、太白体、后白体、词体、非坡非谷体等,无疑属于北宋诗坛的非主流体派。这些非主流体派在主流体派所掀起的时代审美主潮之外,保持小群体审美的独立性,从而使诗坛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形态。非主流与主... 后西昆体、险怪体、耆英体、太白体、后白体、词体、非坡非谷体等,无疑属于北宋诗坛的非主流体派。这些非主流体派在主流体派所掀起的时代审美主潮之外,保持小群体审美的独立性,从而使诗坛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形态。非主流与主流体派间或者平等和谐、互相渗透,或者不和谐甚至对峙争鸣,构筑出诗坛多元合力或互补共生的复杂无序原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诗坛 非主流体派多元审美趣味与形态共生 文学原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