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识动员:河长制激活公众责任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郝亚光 万婷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在“治水即治国”的中国,无论是水患治理还是水污染治理,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面对水治理,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是“积极政府”。因为积极,各级政府主导治水的进程常常被误贴上“运动式治理”的负面标签。在中国政治与治... 在“治水即治国”的中国,无论是水患治理还是水污染治理,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面对水治理,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是“积极政府”。因为积极,各级政府主导治水的进程常常被误贴上“运动式治理”的负面标签。在中国政治与治水的事实场景下,借用“框架分析理论”提出河长制是“共识动员”下政府和社会共治的论点,通过水污染问题的“诊断性框架”、治理水污染的“策略性框架”以及激活共同治水的“动机性框架”,所有相关主体接受河长制框架后形成政府与社会治水行动的共识,为治水提供源源不断的上下合力。河长制框架的扩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框架的形成,不但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保证,而且从根源上重塑了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确保河长制的顺利实施和治理成效的持续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动员 河长制 框架分析 运动式治理 公众责任
下载PDF
书店宣传标语的共识动员:话语策略、氛围营造与仪式建构
2
作者 田烨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2-55,共4页
通过对书店宣传标语的话语分析,提取话语策略,解读氛围营造,并深挖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仪式建构与集体记忆,以探索书店宣传标语在特定场域中的共识动员潜力。研究发现,书店宣传标语以“同一”性统摄修辞凝练与情感符码等话语策略,落实对个... 通过对书店宣传标语的话语分析,提取话语策略,解读氛围营造,并深挖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仪式建构与集体记忆,以探索书店宣传标语在特定场域中的共识动员潜力。研究发现,书店宣传标语以“同一”性统摄修辞凝练与情感符码等话语策略,落实对个体的共识动员;在氛围营造框架中兼顾文化感应与个体取向,根据“个体—家庭—社会”的路径延伸读者的阅读旨趣;并通过仪式建构唤醒惯习机制与集体记忆,使特定价值观与世界观得到描述与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店 标语 共识动员 话语分析
下载PDF
“台湾主体意识”的生成原因及其应对——基于共识动员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小冬 《现代台湾研究》 2021年第5期35-40,共6页
"台湾主体意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共识动员理论视角看,"台湾主体意识"形成是政治结构、资源动员、架构叙事等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结构主要指岛内因素、两岸因素、国际因素等宏观政治... "台湾主体意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共识动员理论视角看,"台湾主体意识"形成是政治结构、资源动员、架构叙事等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结构主要指岛内因素、两岸因素、国际因素等宏观政治环境的影响;资源动员涉及台湾民众被承认的需要这一心理资源与政治精英所掌握的权力资源;架构叙事则是指"台独"势力为动员台湾民众认同"台湾主体意识"所构建的话语架构。针对这一情况,可从增强祖国大陆对台湾民众吸引力与说服力、保障台湾民众各项基本权利、做好对台宣传工作等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应对"台湾主体意识"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主体意识” 共识动员理论 两岸关系 台湾政治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战争认同动员的话语框架
4
作者 肖燕雄 王亚隽 《教育传媒研究》 2018年第1期66-72,共7页
国民的战争认同是全面抗战的基础。本文研究《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在抗战时期,面对遭受帝国主义压迫而艰难生存的社会民众,如何通过特定的舆论动员策略,唤起他们参加战争、反抗侵略的行动意识。两报的动员话语框架各有不同面貌,分别... 国民的战争认同是全面抗战的基础。本文研究《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在抗战时期,面对遭受帝国主义压迫而艰难生存的社会民众,如何通过特定的舆论动员策略,唤起他们参加战争、反抗侵略的行动意识。两报的动员话语框架各有不同面貌,分别基于底层民众和上层意志进行动员,不同的动员话语收获了不同的动员效果,也可以见出它们背后的意识形态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认同 共识动员 话语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殡葬改革中的公众“消极响应”现象研究——基于动员过程的跟踪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长征 彭小兵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8,208,209,共20页
【问题】地方政府动员治理中存在公众“消极响应”的现象,影响动员治理的预期效果。已有研究集中于“权威体制”的解释,缺乏对动员治理中微观社会公众的讨论。如何在地方政府与微观公众的“对话”中理解和解释这种公众“消极响应”现象... 【问题】地方政府动员治理中存在公众“消极响应”的现象,影响动员治理的预期效果。已有研究集中于“权威体制”的解释,缺乏对动员治理中微观社会公众的讨论。如何在地方政府与微观公众的“对话”中理解和解释这种公众“消极响应”现象?【方法】以J市殡葬改革动员治理过程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框架联合分析视角,在殡葬改革动员治理过程的跟踪分析中对公众“消极响应”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地方政府以政策动员、控制动员和理性动员等方式启动动员治理,在公众“消极响应”的影响下进入了以曲线式动员和构建价值共同体为表现的动员推进阶段,该阶段未转变公众价值理念和动员潜在参与者,依然存在“消极响应”现象,最终地方政府采取变通动员策略与社会公众达成临时性的妥协。这种临时性妥协并不意味着动员治理的失败,而是地方政府动员治理中参与者价值同步的过程体现。实质上,这种动员治理中的“消极响应”是利益不协调、价值不公正、政治不信任状态下的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弱势。【贡献】本文强调将地方政府与微观公众纳入同一行动框架中,指出了动员治理过程中公众“消极响应”现象的本质。因此,需要关注地方政府动员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共识关系的构建,这也为倡导自主动员的现代动员治理实践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治理 框架联合 共识动员 殡葬改革
下载PDF
独立与权利:中美女性主义运动与性别平等观念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斌 李路路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8-240,共23页
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比较了20世纪末中美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后发现,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并不表现为平等化程度的高低,而是观念模式的不同,中国社会的分工平等意识强于美国,但权利平等意识弱于美国。本文认... 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比较了20世纪末中美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后发现,两国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并不表现为平等化程度的高低,而是观念模式的不同,中国社会的分工平等意识强于美国,但权利平等意识弱于美国。本文认为,20世纪中后期的女性主义运动以性别平等为目标,对人们的性别平等观念有重要影响。中美性别平等观念模式的差异与两国女性主义运动所提出的共识框架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二者在动员机制上的差异及其对性别平等观念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那些在美国能够影响性别平等观念形成的微观机制在中国却难以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能够借助于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将性别平等观念渗透到整个社会,而美国女权运动的动员却没有这样的优势,人们因此有较多的选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运动 性别平等观念 共识动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