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致乙烷的交叉型构象是超共轭作用而不是空间阻碍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公度 《大学化学》 CAS 2001年第5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乙烷 交叉型构象 共轭作用 空间阻碍
下载PDF
Clarke-Ekeland-Lasry共轭作用原理与Ekeland指标理论
2
作者 程迪祥 张世清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2期62-66,共5页
作者在文章中研究了著名的ClarkeEkelandLasry共轭作用原理,探讨了在凸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共轭作用原理 凸Hamilton系统 Ekeland指标
下载PDF
超共轭作用的立体化学
3
作者 祝钧 《大学化学》 CAS 1990年第4期44-49,共6页
介绍了超共轭作用对决定化合物和反应活性中间体的构型与构象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了超共轭作用对有机反应立体化学的影响.
关键词 共轭作用 立体化学
下载PDF
水热法合成CdS纳米粒子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共轭作用
4
作者 常文贵 胡志超 查子燕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7-71,共5页
用双子表面活性剂Py-16-10-16为软模板水热法合成了CdS纳米粒子,制备的CdS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研究了CdS纳米粒子与牛血清蛋白(BSA)的共轭作用,在pH=7.40的PBS缓冲溶液中,BSA的荧光强度随着CdS纳米粒子的加入而猝灭,同时用CD... 用双子表面活性剂Py-16-10-16为软模板水热法合成了CdS纳米粒子,制备的CdS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研究了CdS纳米粒子与牛血清蛋白(BSA)的共轭作用,在pH=7.40的PBS缓冲溶液中,BSA的荧光强度随着CdS纳米粒子的加入而猝灭,同时用CD光谱对BSA与CdS纳米粒子共轭作用进行了分析,这一性质说明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的共轭作用,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纳米粒子 双子表面活性剂 牛血清蛋白 荧光猝灭 生物共轭作用
下载PDF
3-幂零矩阵的Jordan标准型在GL_n(F)共轭作用下的迷向子群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殿龙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3-146,共4页
研究迷向子群的结构是有限域上典型群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刻画了3-幂零矩阵的Jordan标准型在GLn(F)共轭作用下的迷向子群的结构.
关键词 典型群几何 幂零矩阵 共轭作用 迷向子群
原文传递
正合Borel子代数的旗导出的强共轭作用
6
作者 张跃辉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7-273,共7页
设拟遗传代数A有强正合Borel子代数.证明了对A的任意标准半单子代数S,均存在A的正合Borel子代数B,使得S是B的极大半单子代数.由正合Borel子代数构成的旗的最大长度等于A的半径与其Grothendick群的秩之差加1.正合Borel子代数的共轭类惟... 设拟遗传代数A有强正合Borel子代数.证明了对A的任意标准半单子代数S,均存在A的正合Borel子代数B,使得S是B的极大半单子代数.由正合Borel子代数构成的旗的最大长度等于A的半径与其Grothendick群的秩之差加1.正合Borel子代数的共轭类惟一当且仅当A是basic代数;正合Borel子代数的共轭类个数为2当且仅当A是半单代数.非basic非半单拟遗传代数的正合Borel子代数的共轭类个数或者为0或者不小于3.正合Borel子代数的内自同构群诱导出在A上的强共轭作用,其全体的集合与A的全体极大半单子代数之集合的强轨道的集合一一对应.所有正合Borel子代数彼此是基共轭的,即若B与C均是A的正合Borel子代数,则存在A的幂等元e及可逆元u,使得eCe=u-1eBe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遗传代数 正合Borel子代数 共轭作用 共轭 共轭 极大半单子代数 结合代数
原文传递
分子内弱相互作用对共轭性的影响
7
作者 张融 周颖 晏琦帆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9-909,共11页
以[2,2]对环蕃、三蝶烯、9,9’-螺二芴为连接单元,通过Buchwald-Hartwig/Suzuki偶联反应,连接富电子二苯氨基/缺电子萘酰亚胺片段,合成了化合物1~6和化合物7~12。在化合物1~6和7~12中,两个富电子中心或两个缺电子中心通过本共轭、交叉... 以[2,2]对环蕃、三蝶烯、9,9’-螺二芴为连接单元,通过Buchwald-Hartwig/Suzuki偶联反应,连接富电子二苯氨基/缺电子萘酰亚胺片段,合成了化合物1~6和化合物7~12。在化合物1~6和7~12中,两个富电子中心或两个缺电子中心通过本共轭、交叉共轭、π-π堆积以及直接π-共轭方式连接。光物理和电化学测试表明,中性状态下基态共轭性以直接π-共轭最好,本共轭、交叉共轭次之,π-π堆积最差;在正离子自由基状态下共轭性以直接π-共轭最好,本共轭、交叉共轭次之且相近;负离子状态下共轭性则由于缺电子中心和连接单元之间的π-共轭作用被π-平面之间的扭转角削弱,化合物7~12中的连接方式都未能体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弱相互作用 共轭作用 [2 2]对环蕃 三蝶烯 9 9’-螺二芴
下载PDF
meso-5,10,15,20-四(3,4,5-三甲氧基苯基)卟啉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焦向东 黄锦汪 +4 位作者 刘海洋 计亮年 刘中立 谌了容 罗保生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用X-射线测定了meso-5,10,15,20-四(3,4,5-三甲氧基苯基)卟啉的溶剂(正庚烷)合物(TTOMPP·2C_7H_(16))的晶体结构。实验表明,该化合物(C_(70)H_(86)N_4O_(12... 用X-射线测定了meso-5,10,15,20-四(3,4,5-三甲氧基苯基)卟啉的溶剂(正庚烷)合物(TTOMPP·2C_7H_(16))的晶体结构。实验表明,该化合物(C_(70)H_(86)N_4O_(12))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8.749(6),b=15.129(6),c=16.449(3),a=60.07(3),β=70.64(4),γ=81.70(5),V=1779.6,M_r=1175.49,Z=1,D_c=1.097g/cm ̄3,μ=0.697cm ̄(-1),F(000)=630。讨论了卟啉环上取代基的电子和立体效应及卟啉与铁(Ⅲ)离子配位后铁(Ⅲ)离于对卟啉结构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卟啉 非共面共轭作用 三甲氧基 苯基
下载PDF
α,α’-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类化合物的谱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安悦 朱再明 +1 位作者 胡皆汉 葛俊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69-1071,共3页
研究了 5种含有苯环取代基的α ,α’ 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规律 ,指出了这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对红外吸收谱带的影响 ;对1HNMR ,13 CNMR共振谱带做了全面的归属 ,并且讨论了分子结构对1HNMR ,13 CNMR共振... 研究了 5种含有苯环取代基的α ,α’ 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规律 ,指出了这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对红外吸收谱带的影响 ;对1HNMR ,13 CNMR共振谱带做了全面的归属 ,并且讨论了分子结构对1HNMR ,13 CNMR共振谱带化学位移的影响 ,其变化规律与红外光谱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α′-二氧代烯酮环二硫代缩酮类化合物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苯环取代基 共轭作用 碳硫环
下载PDF
第23太阳活动周强磁暴行星际源的统计分析
10
作者 陈春 赵振维 +2 位作者 孙树计 班盼盼 王保健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75,共6页
统计了第23太阳活动周(1996-2006)发生的90次强地磁暴(Dst≤-100nT)的行星际源.在第23太阳活动周内,当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Bz分量南向翻转并持续较长时间时,通常会引起强磁暴的发生,进而引起电离层暴.文中分... 统计了第23太阳活动周(1996-2006)发生的90次强地磁暴(Dst≤-100nT)的行星际源.在第23太阳活动周内,当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Bz分量南向翻转并持续较长时间时,通常会引起强磁暴的发生,进而引起电离层暴.文中分析了强磁暴的年分布状况以及引起强磁暴的不同行星际结构在同样活动周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中国地区电离层暴事件的行星际源.统计结果显示,1)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nterplanetary Coronal Mass Ejection,ICME)是引起强磁暴的主要行星际源.在ICME中,相对于非磁云结构,磁云结构是引起强磁暴的主要行星际源.2)强磁暴主要在太阳活动极大年和下降年份,在太阳活动低年出现次数较少.强磁暴在太阳活动周的分布呈三峰结构,并认为可能跟1999年强磁暴发生次数异常少,使1998年凸显出来的现象有关.3)ICME引起的电离层暴事件是共轭作用区(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CIR)引起电离层暴的7倍多,这说明ICME也是电离层暴事件的行星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暴 电离层暴 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 磁云 共轭作用
下载PDF
CO_2响应石墨烯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1
作者 何帅 刘兴利 +3 位作者 谭炯 李晖 朱刚 王继宇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9期752-757,773,共7页
利用CO_2响应性的含芘聚合物(PNDV)作为分散剂,通过π-π共轭作用力成功附着在石墨烯表面,从而制得一种稳定的石墨烯分散体系。采用UV-Vis、IR、荧光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体系中石墨烯的分散性和CO_2响应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NDV... 利用CO_2响应性的含芘聚合物(PNDV)作为分散剂,通过π-π共轭作用力成功附着在石墨烯表面,从而制得一种稳定的石墨烯分散体系。采用UV-Vis、IR、荧光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体系中石墨烯的分散性和CO_2响应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NDV可修饰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含芘聚合物和石墨烯的杂化体(PNDV-RGO),得到稳定均匀的石墨烯分散溶液。透射电镜显示石墨烯在体系中以单片层形式分布,最大宽度约1μm。在交替通入CO_2/N2后,PNDV-RGO杂化体表现出明显的分散/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π-π共轭作用 分散体系 CO2响应 功能材料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盐类资源成矿构造环境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1-536,共6页
运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地球重力测量资料的分析成果,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沉积建造的空间位置和基本构造形式进行了讨论;用实验对比和地质概化的方法,建立了新生代盆地的构造边界和构造系统;用地球动力成矿和层位耦合成矿的规律说明,新... 运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地球重力测量资料的分析成果,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沉积建造的空间位置和基本构造形式进行了讨论;用实验对比和地质概化的方法,建立了新生代盆地的构造边界和构造系统;用地球动力成矿和层位耦合成矿的规律说明,新生代盆地内部存在共轭成矿作用,并可用来预测成盐成矿地段和筛选寻矿找矿靶区,为中国大陆盆地的盐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依据。根据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的分析,在第四纪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在新生代地层深部寻找新的盐类矿床是大有前景的。依据成矿环境条件,圈定出5个盐类矿床的成矿构造带,是今后找矿勘探的靶区及成矿远景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类资源 盆底构造 盆边构造 碟状地堑构造系统 成盐成矿预测 柴达木盆地 共轭成矿作用
下载PDF
论自由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文耀智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42-48,共7页
上世纪初发现自由基反应,其特点有三:引发、传递和终止;分为单分子和双分子反应,共振杂化体越多的自由基越稳定,对自由基稳定有利的空间构型其反应易进行,溶剂化作用,氢键的形成,过渡态活化能等对自由基反应都有影响。
关键词 自由基反应 特点 类型 影响因素 共轭作用 空间效应 溶剂化作用
下载PDF
次二次二阶哈米尔顿系统的周期解
14
作者 张世清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6-62,共7页
关键词 哈米尔顿系统 周期解 共轭作用
下载PDF
有限幺半群的构造(Ⅴ)
15
作者 鲍家翔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在幺半群上定义共轭关系,使得古典群论的一些基本定理得到推广,并给出具挠性的幺半群在有限生成集是个正规集时,Burnside Problems的明确答案。
关键词 共轭作用 化子 正规集
下载PDF
二氰基苯并噻吩二唑与吡喃聚合物电荷传输性能的理论计算研究
16
作者 林金 赵兵 张跃兴 《胶体与聚合物》 2022年第4期175-178,共4页
本文采用基础理论计算,探究了二氰基苯并噻二唑(DCNBT)为电子受体,与富含电子的吡喃单元TPC聚合,将聚合物DCNBT-TPC链长延长到n=(1-4),观察对可能存在的半导体性能的影响。随着聚合物分子的延长,共轭体系的增大,垂直电势(IP)的减小,电... 本文采用基础理论计算,探究了二氰基苯并噻二唑(DCNBT)为电子受体,与富含电子的吡喃单元TPC聚合,将聚合物DCNBT-TPC链长延长到n=(1-4),观察对可能存在的半导体性能的影响。随着聚合物分子的延长,共轭体系的增大,垂直电势(IP)的减小,电子亲合能(EA)的增大,能带隙的变窄,可以减小电荷注入势垒,促进电荷高效传输。由于氰基共轭强吸电子作用可以使π-π堆积时有更强的轨道相互作用,从而提升电子传输性能,但同时受限于聚合物分子的平面性影响,分子的堆积比较难以形成较为规整的面面堆积,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该聚合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氰基苯并噻二唑 氰基共轭强吸电子作用 基础理论计算 半导体性能
下载PDF
沉淀聚合制备诺氟沙星-Zn^(2+)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印迹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妍 王兵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69-1575,共7页
采用沉淀聚合的方式以诺氟沙星(NFA)-Zn2+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分别选取酸性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与碱性功能单体4-乙烯基吡啶制备了诺氟沙星-Zn2+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发现诺氟沙星与Zn2+及两种功能单... 采用沉淀聚合的方式以诺氟沙星(NFA)-Zn2+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分别选取酸性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与碱性功能单体4-乙烯基吡啶制备了诺氟沙星-Zn2+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发现诺氟沙星与Zn2+及两种功能单体均发生了金属配位印迹作用且形成了比例不同的印迹复合物.红外光谱的功能基团的表征结果显示,甲基丙烯酸与诺氟沙星-Zn2+形成了以诱导作用占优的三元配合物,而4-乙烯基吡啶则与诺氟沙星-Zn2+形成了共轭作用占优的三元配合物.扫描电镜及粒径分布实验表征了聚合物的物理特性,结果显示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存在孔及孔道结构而非印迹聚合物的表面较致密不存在孔且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粒径均在100μm以下,其平均粒径为39μm.等温结合及选择性实验的结果表明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识别性能优于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其特异性吸附容量和印迹指数分别为66.84μmol/g和4.207.同时在混合溶液的选择性实验中以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选择识别诺氟沙星的能力优于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其识别因子分别为3.408和2.909,而非印迹聚合物对底物的吸附量较小且识别因子均接近于1,说明非印迹聚合物对底物的识别为非选择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Zn2+ 沉淀聚合 金属配位 诱导作用 共轭作用
原文传递
双接触弯曲蓝移氢键CH_2…Y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安勇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7-566,共10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与MP2/6-311++G(2df,2p)两个理论级别上研究了双接触弯曲氢键Y…H2CZ(Z=O,S,Se)和Y…H2CZ2(Z=F,Cl,Br)(Y=Cl-,Br-).计算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都存在两个等价的Y…H—C蓝移氢键;相互作用能和蓝移...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与MP2/6-311++G(2df,2p)两个理论级别上研究了双接触弯曲氢键Y…H2CZ(Z=O,S,Se)和Y…H2CZ2(Z=F,Cl,Br)(Y=Cl-,Br-).计算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都存在两个等价的Y…H—C蓝移氢键;相互作用能和蓝移都比较大,每个Y…H—C氢键的能量为15~27kJ/mol,CH键长变化为-0.1~-0.5pm,CH伸缩振动频率位移为30~80cm-1.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3个因素导致了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1)存在较大的重杂化;(2)弯曲的氢键构型使得分子间直接超共轭相互作用比较小,而存在相当的分子间间接超共轭相互作用;(3)质子给体的分子内超共轭相互作用较大地减小.电子密度拓扑性质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氢键复合物中都存在3个分子间临界点:在接受体原子Y与每个H原子之间存在一个键临界点,也存在相应的键径和原子间界面;在YHCH四边形内部存在一个环临界点.因此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严格地看作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接触弯曲氢键 蓝移氢键 电子密度拓扑性质 分子内超共轭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