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下渗共迁移行为
1
作者 杜晓丽 荆文会 +2 位作者 刘殿威 匙中文 付霄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1-577,共7页
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 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进水流速越高,径流胶体对DOM的携带迁移越明显,两者的出流浓度越高;进水流速为10 mL·min^(-1)时,径流胶体和DOM的穿透曲线相对峰值浓度分别比5 mL·min^(-1)时提高了3.5%、8.1%;径流胶体-DOM混合溶液在pH值为6时的下渗共迁移速度最快;Na^(+)存在抑制了径流胶体与DOM的下渗共迁移;共存地表径流胶体粒径越小,DOM的下渗出流时间越早、出流峰值浓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胶体 溶解性有机物 下渗 共迁移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的共迁移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庆山 任加国 +3 位作者 杜士勇 高铭泽 张博彦 赵鑫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9-1174,共6页
人工回灌可以有效补给地下水含水层,防治海水入侵,但回灌水注入也会打破原始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的平衡,导致大量胶体脱离固相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胶体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释放出来的胶体可以与污染物结合,从而对回灌区地下水中污染... 人工回灌可以有效补给地下水含水层,防治海水入侵,但回灌水注入也会打破原始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的平衡,导致大量胶体脱离固相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胶体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释放出来的胶体可以与污染物结合,从而对回灌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产生显著影响,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性。为此,讨论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的共迁移,包括吸附机制和迁移作用及影响条件,研究结果为保障地下水质量安全、促进人工回灌技术发展、预防和改善环境地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回灌 胶体 污染物 共迁移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胶体与污染物共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悦锁 王园园 +2 位作者 宋晓明 于彤 杨新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6,共14页
天然胶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胶体不仅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带有电荷等基本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双电层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这些特点使得胶体成为地下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并对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天然胶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胶体不仅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带有电荷等基本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双电层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这些特点使得胶体成为地下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并对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中的胶体及其对污染物的促进迁移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地下环境中的胶体来源、可移动胶体的释放与沉积、胶体自身的特征与环境行为以及胶体对不同污染物的促进迁移作用,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对胶体-污染物共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地下环境中胶体与污染物共迁移的过程与机理等尚需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胶体 土壤污染 共迁移 吸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洋多孔介质中微塑料和富勒烯的共迁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文 董志强 +3 位作者 黄睿 景昕宇 吕祥伟 邱宇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063-5068,共6页
采用海水和天然海砂,模拟构建了一维柱状的海洋多孔介质体系,研究了粒径1μm的聚苯乙烯微塑料(PS)与富勒烯(C60)在海水饱和砂柱中的共迁移行为.结果发现:单体系下,15mg/L PS的穿透率(Meff)和最大穿透浓度(MEC)可分别达到36.8%和0.42;而1... 采用海水和天然海砂,模拟构建了一维柱状的海洋多孔介质体系,研究了粒径1μm的聚苯乙烯微塑料(PS)与富勒烯(C60)在海水饱和砂柱中的共迁移行为.结果发现:单体系下,15mg/L PS的穿透率(Meff)和最大穿透浓度(MEC)可分别达到36.8%和0.42;而15mg/L的C60团聚明显,其Meff和MEC值仅分别为16.8%和0.22.当15mg/L PS与15mg/L C60 1:1共存时,PS能与部分C60形成稳定共团聚体,促进C60迁移;但反之C60却抑制了PS迁移.如果将双体系下PS的浓度由15mg/L增至45mg/L,PS对C60的迁移促进则转变为迁移抑制,这主要源于PS-C60共团聚体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富勒烯 海洋体系 共迁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镍污染和天然胶体共迁移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悦锁 朱一丹 +3 位作者 张文卿 武宇辉 Yu Tong 张大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6-233,共8页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土壤胶体对Ni2+的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土壤胶体吸附Ni2+的能力;腐殖酸(HA)的存在会增强胶体对Ni2+的吸附能力;在有胶体的情况下,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会缩短,吸附能力增强,吸附量增加,但当离子强度增加时,虽然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也被缩短,但是吸附量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附 共迁移 胶体 地下环境
下载PDF
优先流作用下的胶体–重金属共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文杰 李俊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2,共7页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源自外界的工、农业排放,地表土层是重金属迁移至地下的必经途径。由于干缩和动植物活动,地表土中存在大孔隙,形成污染物运移的优势通道,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通道是重金属穿过包气带向下迁移的唯一途径。针对...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源自外界的工、农业排放,地表土层是重金属迁移至地下的必经途径。由于干缩和动植物活动,地表土中存在大孔隙,形成污染物运移的优势通道,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通道是重金属穿过包气带向下迁移的唯一途径。针对胶体对重金属具有较大吸附能力且在优先流条件下具有移动性,从而可能加快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这一问题,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确定了上海表层褐黄色粉质黏土与土壤胶体对重金属镉、铅的吸附特征,制备具有可重复性优先流特征的试验土柱,进行优先流条件下胶体–重金属共迁移土柱淋滤试验,分析得到胶体–重金属共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粉质黏土。有胶体情况下,镉出流量是无胶体情况下镉出流量的1.49倍,铅的出流量是无胶体情况下的33.88倍,有胶体情况下土上吸附的重金属和孔隙溶液中的重金属浓度都低于无胶体的情况,更多的重金属随胶体向下迁移,优先流条件下胶体明显加快了重金属的迁移。虽然铅的源浓度和淋滤时间都大于镉,但铅的出流量仅约为镉的1/13,由于易发生吸附,铅在土中的迁移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优先流 土壤胶体 吸附 共迁移
下载PDF
优先流作用下的胶体-Pb的复合共迁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丰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70,共5页
采用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阶地农田的粘壤土和黄土台地的粉壤土为基质,以提取的土壤胶体为对象,用实验室土柱淋滤方法定量研究了优先流作用下胶体对Pb垂直迁移的影响能力。该研究既说明了优先流的作用,又进一步说明了优先流下胶体-Pb复合... 采用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阶地农田的粘壤土和黄土台地的粉壤土为基质,以提取的土壤胶体为对象,用实验室土柱淋滤方法定量研究了优先流作用下胶体对Pb垂直迁移的影响能力。该研究既说明了优先流的作用,又进一步说明了优先流下胶体-Pb复合共迁移的作用。结果表明,2种土壤胶体对Pb的迁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优先流无论对水流速度还是溶液中Pb的迁移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农土和黄土土柱的优先流平均水流速度分别是对照组(基质流)的2.07、1.63倍。无论有无胶体存在,具有优先流的土柱中Pb迁出率都比无优先流的土柱中Pb迁出率大,农土和黄土土柱中优先流和胶体共同作用下对Pb迁移的促进能力分别是对照组(无优先流和胶体作用)的1.90、1.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流和优先流 土壤胶体 胶体-Pb复合体 共迁移
下载PDF
Al(OH)_(3)胶体、腐殖酸和碳酸铀酰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共迁移
8
作者 李惠 王红强 +3 位作者 侯伟 胡鄂明 雷治武 王清良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98,共6页
探究了CO_(2)+O_(2)地浸采铀工艺中胶体对铀迁移行为的影响规律。以Al(OH)_(3)胶体、腐殖酸(HA)和碳酸铀酰(UC(Ⅵ))为研究对象,考察了pH=7.6、不同流速下,单一体系(Al(OH)_(3)胶体或UC(Ⅵ))、二元体系(Al(OH)_(3)-UC(Ⅵ))和三元体系(Al(... 探究了CO_(2)+O_(2)地浸采铀工艺中胶体对铀迁移行为的影响规律。以Al(OH)_(3)胶体、腐殖酸(HA)和碳酸铀酰(UC(Ⅵ))为研究对象,考察了pH=7.6、不同流速下,单一体系(Al(OH)_(3)胶体或UC(Ⅵ))、二元体系(Al(OH)_(3)-UC(Ⅵ))和三元体系(Al(OH)_(3)-UC(Ⅵ)-HA)在饱和石英砂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单一迁移体系中,流速更易影响Al(OH)_(3)的迁移效率,且随着流速增大,Al(OH)_(3)和UC(Ⅵ)迁移率显著增加。二元迁移体系中,UC(Ⅵ)和Al(OH)_(3)的迁移在流速5 mL/min时易受抑制,迁移率最小;UC(Ⅵ)和Al(OH)_(3)共存会互相抑制对方的迁移。三元迁移体系中,UC(Ⅵ)和Al(OH)_(3)的迁移基本不受流速影响;HA的存在显著促进了UC(Ⅵ)和Al(OH)_(3)的迁移。本研究为调控改善矿物胶体沉积、提高浸铀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实验 地浸 Al(OH)_(3)胶体 腐殖酸 碳酸铀酰 多孔介质 吸附 共迁移
下载PDF
处置库膨润土胶体吸附迁移性及核素共同迁移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永贵 蔡叶青 +2 位作者 叶为民 崔玉军 陈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49-2158,共10页
在阐述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内膨润土胶体吸附迁移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胶体与核素的共迁移试验、作用机理和模拟等方面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膨润土胶体的吸附、迁移性受胶体浓度、地下水离子强度和pH影响显著,已有成果难以评价膨润... 在阐述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内膨润土胶体吸附迁移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胶体与核素的共迁移试验、作用机理和模拟等方面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膨润土胶体的吸附、迁移性受胶体浓度、地下水离子强度和pH影响显著,已有成果难以评价膨润土胶体对核素的吸附能力以及胶体的迁移能力。实验室动态柱试验和原位偶极子流场试验都关注到可移动胶体对核素迁移的促进作用以及过滤胶体对核素迁移的阻滞作用,但缺乏原位远距离胶体和核素共迁移试验成果。膨润土胶体和核素共迁移效果受胶体的吸附-解吸和胶体过滤作用控制,鲜少考虑介质的阻塞作用。双重渗透率模型和双重孔隙介质模型能够模拟特定条件下膨润土胶体和核素的共迁移穿透曲线,但考虑的裂隙系统简单,未考虑核素的竞争吸附效应。最后,提出了试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射性废物 膨润土胶体 吸附迁移特性 核素 共迁移 机理 进展
下载PDF
英语小说绘本共情式阅读教学实践和探究
10
作者 吕骏 杨文君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共情式阅读是指读者通过设身处地体验、感悟他人的情感、思想和处境,建立共同的情绪感应,产生真情实感的阅读过程。共情式阅读能多维度串联起读者与文本,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多元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通过一节阅读课具... 共情式阅读是指读者通过设身处地体验、感悟他人的情感、思想和处境,建立共同的情绪感应,产生真情实感的阅读过程。共情式阅读能多维度串联起读者与文本,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多元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通过一节阅读课具体阐述共情式阅读引领的英语小说绘本教学路径:创设情境入文,铺垫共情基础;梳理情感主线,搭建共情支架;依托共情支架,串联情节信息;明晰主题内涵,实现共情升华;联系实际生活,达成共情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式阅读 小说绘本 多元 迁移
下载PDF
降雨入渗对下渗设施土壤胶体-重金属共释放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崔申申 杜晓丽 +2 位作者 刘殿威 刘云逸飞 赵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42-2849,共8页
以下渗设施土壤作为介质搭建模拟下渗柱,考察降雨入渗对土壤胶体与Pb、Cu和Cd共释放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会引起土壤胶体与重金属Cu、Pb和Cd同步释放迁移;Zeta电位和RMV值结果表明,与重金属结合后土壤胶体可移动性减弱,迁移能... 以下渗设施土壤作为介质搭建模拟下渗柱,考察降雨入渗对土壤胶体与Pb、Cu和Cd共释放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会引起土壤胶体与重金属Cu、Pb和Cd同步释放迁移;Zeta电位和RMV值结果表明,与重金属结合后土壤胶体可移动性减弱,迁移能力降低;降雨初期土壤胶体与重金属的共释放迁移作用较明显,随降雨历时增加两者的释放量均逐渐降低至稳定;土壤胶体-重金属共释放迁移量随降雨强度增大、入渗水Na+浓度减小而增加,随入渗水pH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土壤胶体粒径越小,其携带重金属离子迁移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土壤胶体 重金属 释放迁移
下载PDF
镧改性生物炭在砂柱中单独运移及与Cr(Ⅵ)共运移
12
作者 顾鑫锋 潘慧 +1 位作者 张连毅 丁竹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2-361,共10页
为探究稀土金属改性生物炭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运移行为,本研究选择常见稀土元素镧制备改性生物炭,并经球磨后制成镧改性生物炭细颗粒(La-BC),采用柱实验分别从流速、pH、离子强度和腐植酸浓度4个方面来研究La-BC单独运移和与Cr(Ⅵ)共运... 为探究稀土金属改性生物炭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运移行为,本研究选择常见稀土元素镧制备改性生物炭,并经球磨后制成镧改性生物炭细颗粒(La-BC),采用柱实验分别从流速、pH、离子强度和腐植酸浓度4个方面来研究La-BC单独运移和与Cr(Ⅵ)共运移时其在饱和均质石英砂介质中的运移和滞留规律。研究表明:流速从1.0 mL·min^(-1)增至1.5 mL·min^(-1)时,单独运移实验出流液中La-BC的质量回收率由58.0%增至73.4%,共运移实验出流液中La-BC的质量回收率为78.7%~80.1%。pH从5升至7时,La-BC单独运移及共运移时的穿透曲线的相对浓度(Ct/C0)峰值分别从0.66增至0.93和从0.80增至0.85。离子强度增至5 mmol·L^(-1)时,La-BC单独运移时的Ct/C0峰值降低至0.05,与Cr(Ⅵ)共运移时La-BC的穿透峰值为0.81~0.75。腐植酸浓度由0增至10 mg·L^(-1)时,La-BC单独运移及与Cr(Ⅵ)共运移时出水中La-BC质量回收率分别减少了约13个和3个百分点。相较于La-BC单独运移,共运移中Cr(Ⅵ)的存在除了在中性实验条件下抑制La-BC运移能力外,其余实验条件下皆促进了La-BC在饱和介质中的运移。因此,较低的流速、较低的pH环境、一定的离子强度及腐植酸浓度有助于改性生物炭的滞留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改性生物炭 Cr(Ⅵ) 石英砂介质 共迁移 滞留 土壤 地下水
下载PDF
语言共项和关联性下的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
13
作者 何美佳 孟江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0-84,共5页
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到底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以颜色词及亲属词为例论证可发现,语言共项和语言关联性下母语对二语习得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语言项:语言关联性:正迁移
下载PDF
背景离子类型和浓度对聚苯乙烯微塑料/铅在饱和石英砂中共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博焜 陈怡汀 +4 位作者 曹钢 胡良 吕家珑 杜伟 胡斐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93-3203,共11页
为阐明水化学条件对微塑料和重金属运移的影响,初步明确两种环境污染物共运移过程中的耦合效应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研究了背景电解质离子不同价态和浓度组成条件下1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Pb^(2+)在饱和一维砂柱中的单独及... 为阐明水化学条件对微塑料和重金属运移的影响,初步明确两种环境污染物共运移过程中的耦合效应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研究了背景电解质离子不同价态和浓度组成条件下1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Pb^(2+)在饱和一维砂柱中的单独及共迁移行为.结果表明:背景离子浓度的增加或价态的升高均会抑制PS-MPs的单独运移能力,当Na^(+)浓度从1mmol/L增加到100mmol/L,PS-MPs和石英砂之间的排斥势垒下降了1348kT;当Ca^(2+)浓度从1mmol/L增加到100mmol/L,PS-MPs和石英砂之间的排斥势垒下降了956kT.PS-MPs/Pb^(2+)二元体系中Pb^(2+)能降低PS-MPs的迁移能力,背景离子浓度和价态的提升可削弱Pb^(2+)对PS-MPs运移能力的抑制性.当Na^(+)浓度从1mmol/L增加到100mmol/L,PS-MPs和石英砂之间的排斥势垒下降了1100kT;当Ca^(2+)浓度从1 mmol/L增加到100mmol/L,PS-MPs和石英砂之间的排斥势垒下降了543kT.背景离子浓度的增加或价态的升高能促进Pb^(2+)的单独运移能力.P S-MP s/Pb^(2+)二元体系中,PS-MPs能够促进Pb^(2+)的运移,背景离子浓度较低时,P S-MPs负载Pb^(2+)的迁移率较高,反之亦然.对于PS-MPs和Pb^(2+)单运移体系,背景阳离子浓度和价态的提升可进一步屏蔽PS-MPs及石英砂表面负电荷,竞争吸附石英砂表面结合位点,抑制PS-MPs运移,促进Pb^(2+)运移;对于PS-MPs和Pb^(2+)共运移体系,背景离子浓度和价态的提升可通过调节Pb^(2+)与PS-MPs及石英砂表面的相互作用,削弱Pb^(2+)对PS-MPs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背景离子对P S-MPs表面位点的竞争吸附及对电荷的屏蔽效应影响PS-MPs对Pb^(2+)的负载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苯乙烯 重金属 铅离子 多孔介质 共迁移
下载PDF
腐植酸和Cd^(2+)对黏土胶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章 杨新瑶 +2 位作者 闫馨予 张海燕 杨悦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为探究地下水中腐植酸(HA)和Cd^(2+)复合污染物对黏土胶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本文选择蒙脱石和高岭石两种黏土胶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步注射柱实验,在饱和石英砂柱中分别同步注射黏土胶粒与腐植酸、Cd^(2+)或腐植酸+Cd^(2+)... 为探究地下水中腐植酸(HA)和Cd^(2+)复合污染物对黏土胶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本文选择蒙脱石和高岭石两种黏土胶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步注射柱实验,在饱和石英砂柱中分别同步注射黏土胶粒与腐植酸、Cd^(2+)或腐植酸+Cd^(2+)混合液,来研究腐植酸和Cd^(2+)与黏土胶粒的共迁移。结果显示:高岭石在石英砂柱中的沉降速度依次为:无Cd^(2+)无腐植酸(3.72 min-1)>仅有Cd^(2+)(2.82 min-1)>Cd^(2+)与腐植酸共存(2.01 min-1)>仅有腐植酸(0.46 min-1);蒙脱石在石英砂柱中的沉降速度依次为:无Cd^(2+)无腐植酸(1.02 min-1)>仅有Cd^(2+)(0.97 min-1)>Cd^(2+)与腐植酸共存(0.85 min-1)>仅有腐植酸(0.30 min-1)。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和Cd^(2+)对蒙脱石和高岭石胶粒的迁移效果比较一致,它们均能促进两种黏土胶粒的迁移,促进作用腐植酸最强而Cd^(2+)较弱;腐植酸和Cd^(2+)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即二者的加合作用反而小于腐植酸单独作用。通过对黏土胶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试分析,可推测腐植酸和Cd^(2+)是通过不同的机理来促进黏土胶粒的迁移:腐植酸通过改变黏土胶粒表面的电性来抑制黏土胶粒的沉降,而Cd^(2+)通过促使黏土胶粒聚凝来降低其沉降。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天然土壤胶粒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浓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胶粒 CD^2+ 腐植酸 饱和多孔介质 共迁移
下载PDF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翟振华 李艳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9,共5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如基因片段的选择、共迁移、背景色和异源双链分子的形成等作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更好地...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如基因片段的选择、共迁移、背景色和异源双链分子的形成等作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更好地利用该技术进行微生态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共迁移 异源双链分子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predicting the circulation composition of zeotropic refrigerants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九法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3期315-318,共4页
The problem of composition shift in zeotropic fluid circulation, which is encountered in modern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is studied. It reveals that the composition shift phenomena is contributed by... The problem of composition shift in zeotropic fluid circulation, which is encountered in modern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is studied. It reveals that the composition shift phenomena is contributed by fractionation related to four mechanism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modeling of component fractionation in heat exchangers. Element approach is employed, and the amount of each component holdup is calculated element by element with a proper void fraction model. The circulation concentration is determined from the refrigerant differential holdup in heat exchangers.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prove the validity. The results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zeotropic refrigerant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conditioning COMPOSITION FRACTIONATION Heat exchangers REFRIGERATION
下载PDF
Isotope Effects on Two-Photon Population Transfer Processes of HF and DF
18
作者 庞玉慧 王彬彬 +2 位作者 韩永昌 丛书林 牛英煜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97-302,I0001,共7页
The isotope effects of XF (X=H, D) on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process via two-photon resonance excit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solving the time-dependent SchrSdinger equation. The vibrational levels v=0 and 2 of the ... The isotope effects of XF (X=H, D) on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process via two-photon resonance excit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solving the time-dependent SchrSdinger equation. The vibrational levels v=0 and 2 of the ground electronic state are taken to be the initial and target states, 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molecular systems. The influences of the field peak amplitude and pulse duration on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ulse duration is required to be longer than 860 fs for the DF molecule to achieve a relatively high transfer probability (more than 80%), while the one for the HF molecule is just required to be longer than 460 fs. Moreover, the intermediate level v=1 and the higher level v=3 may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two-photon resonance process for the DF molecule, compared to the roles in the process for the HF molec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transfer Two-photon resonance transition Isotope effects DF
下载PDF
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中Cascode型GaN HEMT开关过程的振荡问题
19
作者 赵瑞博 王莉 黄瑞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67-276,共10页
该文针对基于共源共栅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Cascode GaN HEMT)的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在开通过程中的振荡问题,利用Spice模型与Q3D软件提取Cascode结构内部寄生参数,结合SSPC实际工作情况和Cascode结构对开通和关断过程进行分... 该文针对基于共源共栅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Cascode GaN HEMT)的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在开通过程中的振荡问题,利用Spice模型与Q3D软件提取Cascode结构内部寄生参数,结合SSPC实际工作情况和Cascode结构对开通和关断过程进行分析,在Saber软件中对SSPC开通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振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SSPC开通过程中,Cascode GaN HEMT长时间工作在饱和区,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产生振荡,且内部存在正反馈环路。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并联RC吸收电路和增大门级驱动电阻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抑制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振荡 固态功率控制器 正反馈
下载PDF
A Monolithic Integrated Logic Circuit of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s and a HEMT
20
作者 戴扬 黄应龙 +5 位作者 刘伟 马龙 杨富华 王良臣 曾一平 郑厚植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36,共5页
A technology for the monolithic integration of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s (RTDs) and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s (HEMTs) is developed. Molecular beam epitaxy is used to grow an RTD on a HEMT structure on GaA... A technology for the monolithic integration of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s (RTDs) and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s (HEMTs) is developed. Molecular beam epitaxy is used to grow an RTD on a HEMT structure on GaAs substrate. The RTD has a room temperature peak-to-valley ratio of 5.2 : 1 with a peak current density of 22. 5kA/cm^2. The HEMT has a 1μm gate length with a - 1V threshold voltage. A logic circuit called a monostable-to-bistable transition logic element (MOBILE) circuit is develop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fabricated logic circuit operates successfully with frequency operations of up to 2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RTD HEMT INGAAS GAA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