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物共鸣——从中国现代美学看罗萨的“对角线共鸣轴”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学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159,共9页
罗萨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中提炼而来的“共鸣”理论,由“水平共鸣轴”、“对角线共鸣轴”和“垂直共鸣轴”三大介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支柱构成。其中“对角线共鸣轴”涉及“物”与“我”所形成的共鸣关系,是三大共鸣轴中最复杂同时也最具开... 罗萨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中提炼而来的“共鸣”理论,由“水平共鸣轴”、“对角线共鸣轴”和“垂直共鸣轴”三大介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支柱构成。其中“对角线共鸣轴”涉及“物”与“我”所形成的共鸣关系,是三大共鸣轴中最复杂同时也最具开放性的一个。既然共鸣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的回应性关系,那么物如何能够被理解为主体进而对人产生回应?对角线又与水平及垂直轴构成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同样受惠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中国现代美学中,不仅物—我关系是核心议题,而且在朱光潜前期美学中还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共鸣说。从中国现代美学出发,罗萨的共鸣论可获得丰富阐释与深度回应;反之,罗萨的共鸣论又能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积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共鸣 “物” “对角线共鸣轴 中国现代美学
原文传递
共鸣理论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的关系逻辑
2
作者 王健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7-92,共6页
师生互动关系的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共鸣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基于关系维度的逻辑审视。首先介绍了共鸣的概念及特征;其次指出了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在于共鸣关系的缺席;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认为,由教... 师生互动关系的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共鸣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基于关系维度的逻辑审视。首先介绍了共鸣的概念及特征;其次指出了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在于共鸣关系的缺席;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认为,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组成有效的“共鸣三角”,可以使课堂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港湾”。总之,强调共鸣关系的建构,从而提升师生互动关系的质量,这是有效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积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堂教学 异化 共鸣三角 共鸣轴
下载PDF
“新异化”的高级感性诊疗方案——论哈特穆特·罗萨共鸣理论的美育性质 被引量:4
3
作者 冯学勤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学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社会加速”和“新异化”理论而闻名,并在近年来系统提出了作为社会症状解决方案的“共鸣”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国内学者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不指向外部社会关系之...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学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社会加速”和“新异化”理论而闻名,并在近年来系统提出了作为社会症状解决方案的“共鸣”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国内学者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不指向外部社会关系之变革而诉诸主体自我调整的方案是孱弱的、不彻底的。必须指出的是,共鸣理论绝非单纯的社会学理论,而是一种生长自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美育理论,与席勒解决异化问题的美育方案共享同一逻辑。“共鸣”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建立在差异性体认基础之上的回应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高级感性关系;表征人与人关系的“水平共鸣轴”、人与物关系的“对角线共鸣轴”以及人与形而上存在关系的“垂直共鸣轴”,正试图囊括主体与世界可能产生的所有高级感性经验领域,为席勒的“审美王国”构筑了三个扎入日常生活之中的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共鸣 共鸣轴 美育
原文传递
迈向美好生活:从动态稳定到追求共鸣 被引量:7
4
作者 哈特穆特·罗萨 濮玥(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处于增长、加速和创新相互交替的动态稳定模式之中。这种动态稳定模式引发了由科技加速、社会变革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构成的加速循环。为了在加速循环的现代社会迈向美好生活,人们曾经采取了一种“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可...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处于增长、加速和创新相互交替的动态稳定模式之中。这种动态稳定模式引发了由科技加速、社会变革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构成的加速循环。为了在加速循环的现代社会迈向美好生活,人们曾经采取了一种“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可知、可触、可控”的拓展策略。然而,这种拓展策略并不能使人们获得美好生活。为此,文章引入一种被称之为“共鸣”的概念,认为一个主体要想拥有美好生活,他/她需要在社会、物质和存在等三个面向上与世界之间建立共鸣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动态稳定 拓展策略 共鸣 共鸣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