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城背溪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辉 赵军 +2 位作者 廖华云(摄) 田志明(绘图) 刘明德(绘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9,17,2,共34页
关洲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城背溪文化遗存主要有红烧土遗迹、灰坑、陶片堆积、鱼骨堆积等,说明在距今8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江汉平原长江沿岸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定居聚落。遗址可... 关洲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城背溪文化遗存主要有红烧土遗迹、灰坑、陶片堆积、鱼骨堆积等,说明在距今8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江汉平原长江沿岸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定居聚落。遗址可分为四期,第一、二期为城背溪文化中期,与彭头山文化第四期关系密切;第三期为城背溪文化晚期,大致相当于皂市下层文化;第四期属于柳林溪文化遗存。关洲遗址的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城背溪文化的认识,为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其深达近10米的文化层堆积,为我们研究全新世环境演变以及长江洪水史、河床演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洲遗址 新石器时代 城背溪文化
原文传递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被引量:5
2
作者 冷勇辉 李长安 +5 位作者 刘辉 张玉芬 魏传义 李亚伟 贾明明 郭汝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4-775,共12页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关洲遗址典型剖面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为约12783 cal.a B.P.至近现代;剖面下部(11.65~6.7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出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中部(6.70~2.10 m)沉积物粒度粗细互层交替出现,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交替沉积环境,属于河床堆积;上部(2.10~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关洲遗址沉积演化及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1.65~6.70 m),约12783 cal.a B.P.至明清,关洲与陆地相连,且城背溪文化期至明清之间古人类倚河而居,该阶段关洲位于长江主河道南侧的高河漫滩环境;第二阶段(6.70~2.10 m),明清后期,为动荡的河道沉积环境,关洲处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加剧,长江主河道逐渐往南迁移,河道河床沉积出现,关洲逐渐演化成心滩;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期间,关洲正式演变成江心洲,长江主河道迁移至关洲岛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14C测年 关洲遗址 长江中游 沉积演化 河道变迁 地层学
原文传递
锐棱砸击技术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胜前 刘睿喆 +3 位作者 周怡昕 董兵 赵军 刘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9,24,共12页
锐棱砸击技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有关其生产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湖北松滋关洲遗址的发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契机。结合考古材料与实验考古的手段,可以清楚地重建该技术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男女皆宜、简单易行的石片生产技术。考古材料... 锐棱砸击技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有关其生产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湖北松滋关洲遗址的发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契机。结合考古材料与实验考古的手段,可以清楚地重建该技术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男女皆宜、简单易行的石片生产技术。考古材料的背景关联信息与民族志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锐棱砸击技术是长江上中游过渡地带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特征,它是当时强化利用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棱砸击技术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文化适应变迁 石器分析 实验考古 关洲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