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活寄生汤及其配方颗粒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爱武 刘娅 +2 位作者 林晓燕 翟红 王福文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0年第3期202-203,共2页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汤及其配方颗粒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TX治疗组、独活寄生汤配方颗粒和饮片汤剂治疗组。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制成实验性...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汤及其配方颗粒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TX治疗组、独活寄生汤配方颗粒和饮片汤剂治疗组。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制成实验性关节炎(CIA)模型。分别灌胃给药5周后,采集各组大鼠滑膜组织,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进行病理分级和评价。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MTX治疗组滑膜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明显著减轻(P<0.01),独活寄生汤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组病变也有明显减轻(P<0.05),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独活寄生汤及其配方颗粒均能有效地抑制CIA模型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实验性/中医药疗法 独活寄生汤/治疗应用 关节炎 实验性/病理学 大鼠
下载PDF
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病理发展的关联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啸添 欧阳宏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2-687,共6页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软骨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与骨关节炎之间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相关。组蛋白H3上不同氨基酸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病理发展的关联具体表现为第4位赖氨酸甲基化...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软骨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与骨关节炎之间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相关。组蛋白H3上不同氨基酸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病理发展的关联具体表现为第4位赖氨酸甲基化水平上升将加剧骨关节炎病理发展,而第9位与27位赖氨酸则呈现相反现象。因此,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存在复杂网络,如能针对不同位置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进行特异性靶向调控,有望延缓或阻止骨关节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病理学 组蛋白类 DNA甲基化 综述
下载PDF
火针对实验性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国华 李万瑶 苏国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观察火针对实验性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4只NIH小鼠随机分成火针组、电针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谢氏法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火针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火针、电针治疗2周。[结果]火针组和电针组的小鼠右... [目的]观察火针对实验性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4只NIH小鼠随机分成火针组、电针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谢氏法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火针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火针、电针治疗2周。[结果]火针组和电针组的小鼠右后膝关节活动角度增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火针组增大较电针组显著(P<0 001);火针组和电针组的小鼠右后膝关节软骨病变积分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火针能抑制实验性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病变发展,并能较好地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实验性/针灸疗法 关节炎 实验性/病理学 火针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JA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薯蓣皂苷元对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军 何晓乐 +2 位作者 甄平 周胜虎 李旭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3-460,共8页
目的:在小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中观察薯蓣皂苷元(Dgn)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对软骨细胞代谢和线粒体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以及Dgn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5只C57BL/6小鼠随... 目的:在小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中观察薯蓣皂苷元(Dgn)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对软骨细胞代谢和线粒体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以及Dgn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纽和Dgn组,相应处理4周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将模型对照组培养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四组:①模型对照组;②Dgn组;@Dgn+阻断剂组;④阻断剂对照组。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纽软骨细胞中P-JAK2、p-STAT3、Bax、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蛋白表达,并用比色法测定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及活性。结果:软骨组织形态学方面,模型对照组软骨细胞变化最明显,Dgn组细胞形态维持较好,软骨细胞膜完整;电镜下观察发现,模型对照组软骨组织标本表面损伤较为严重,而Dgn组软骨组织标本表面平整。与模型对照组比较,Dgn组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均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DH、COX蛋白表达水平、SOD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增加(均P〈0.05);而与Dgn组比较,Dgn+阻断剂组P.JAK2和P-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Bax蛋白表达增加,SDH、COX蛋白表达水平及SOD含量降低(均P〈0.05)。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与OA软骨细胞病理变化密切相关。Dgn可以通过激活JAK2/STAT3通路,有效减轻OA病理过程中软骨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发挥对OA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病理学 薯蓣皂甙/药理学 STAT3转录因子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软骨细胞病理学 氧化性应激
下载PDF
机体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标志物介导姜黄素抑制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军 何晓乐 +2 位作者 甄平 周胜虎 李旭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8,共8页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OA)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D47、L-选择素及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表达的变化以及姜黄素(Cur)的干预作用。方珐:建立C57BIM6小鼠OA模型,20只小鼠随机分为手...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OA)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D47、L-选择素及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表达的变化以及姜黄素(Cur)的干预作用。方珐:建立C57BIM6小鼠OA模型,20只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Cur25组和Cur50组(术后分别每日接受25μmol/L和50μmol/L浓度姜黄素腹腔注射)。4周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超微结构;培养各组软骨细胞,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MMP-2、MCP-1和CD47表达,ELISA和分光光度法检测L-选择素水平及AOPP浓度变化。结果:软骨组织标本形态学变化模型对照组最明显,Cur25组次之;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ur25组、cur50组软骨细胞MMP-2、MCP-1表达均增多(均P〈0.05),CD47表达均下降(均P〈0.05),L.选择素水平及AOPP浓度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ur25组和Cur50组软骨细胞MMP-2、MCP-1、L-选择素及AOPP的表达下降(均P〈0.05),CIM7的表达上升(均P〈0.05),且与Cur25组比较,Cur50组的上述变化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MMP-2、MCP—1、CD47、L-选择素及AOPP的异常表达与OA软骨退变的病理过程相关。姜黄素可缓解关节软骨的退变,减轻软骨炎症,提高软骨细胞的代谢活性,且此作用与姜黄素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病理学 姜黄素/药理学 姜黄素/投药和剂量 基质金属蛋 白酶2 趋化因子CCL2 抗原 CD47 L选择素 蛋白水解产物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其关节镜下表现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素明 关俊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0,38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肾虚髓亏、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与关节镜下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客观量化指标;观察和评价膝关节镜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性。【方法】将收集到的59例(65膝)患者给... 【目的】通过分析肾虚髓亏、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与关节镜下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客观量化指标;观察和评价膝关节镜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性。【方法】将收集到的59例(65膝)患者给予膝关节镜技术治疗,观察其关节镜下病理表现并记录,主要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计数关节镜镜下表现在不同证型中的向量值,与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膝关节综合评分及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好转情况量化表,评价膝关节镜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性。【结果】肾虚髓亏、瘀血阻滞型KOA在关节镜下表现差异明显;膝关节镜技术对早、中期KOA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其关节镜下表现有内在密切的联系;膝关节镜技术对膝关节软骨的评价及治疗上具有一定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病机 膝骨性关节炎/病理学 肾虚髓亏 瘀血阻滞 关节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外周血清和关节腔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干预(英文) 被引量:8
7
作者 涂胜豪 盛冬云 +1 位作者 胡永红 曾克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9期183-185,共3页
背景: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目前已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化学成分复杂,其中雷公藤内酯醇被公认为是雷公藤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目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其外... 背景: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目前已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化学成分复杂,其中雷公藤内酯醇被公认为是雷公藤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目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其外周血清和关节腔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材料:实验于2004-11/2005-07在武汉同济医院完成。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50只(购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鄂)2004-2007)。雷公藤内酯醇(购于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临时生产无批号),纯度为98.5%以上。方法:①5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建立关节炎模型。沿造模大鼠背部及尾根部分5点皮内注射Ⅱ型胶原乳剂,0.05mL/点,15d后分两点皮内激发注射。正常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同法注射。初次免疫30d后参照关节炎指数评分标准对造模效果进行评估,共20只大鼠评分在6分以上成功造模而用于实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炎模型组、雷公藤内酯醇组,10只/组。②将雷公藤内酯醇用体积分数为0.05的丙二醇配制成注射液,其中含雷公藤内酯醇100mg/L,雷公藤内酯醇组按0.04mL/100g后腿肌注给药,每3d用药1次,共30d。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体积分数为0.05的丙二醇液。③给药30d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膝关节腔液中白细胞介素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雷公藤内酯醇对外周血和关节腔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10含量的影响。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10只作为正常对照,剩余40只大鼠共20只造模成功而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和关节腔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最高,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均明显下降[(35.09±8.82),(15.35±3.56)ng/L;(44.17±8.94),(22.54±4.76)ng/L;P均<0.01],且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似(P>0.05)。②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和关节腔内的白细胞介素6含量最高,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均明显下降[(76.58±6.81),(42.45±5.72)ng/L;(88.69±10.56),(48.67±5.97)ng/L;P均<0.01],但未能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③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和关节腔内的白细胞介素10含量最低,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均明显升高[(17.53±2.07),(21.23±2.91)ng/L;(10.59±2.96),(14.74±1.85)ng/L;P均<0.01],且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似(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对细胞因子含量的调节治疗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药理学 关节炎/病理学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痹肿消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波 梁清华 +3 位作者 蔡颖 谢薇 何金华 刘小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改变,分析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70只SD...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改变,分析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其余60只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即痹肿消汤组和模型组。痹肿消汤煎液制备:白花蛇舌草15g,肿节风30g,丹参15g,络石藤20g,骨碎补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双蒸水煎2次,30min/次,两煎混合,G4滤器过滤,于60℃水浴中浓缩成每毫升药液含生药116g。痹肿消汤组灌服痹肿消汤煎液10mL/kg(相当于生药62.1g),2次/d灌服;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2次/d灌服。正常组自由进水。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分离正常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关节滑膜的总蛋白后,经胶体考染显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MALDI-TOF-MS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纳入实验的70只大鼠,造模不成功被淘汰7只,最终痹肿消汤组26只、模型组27只、对照组10只,共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建立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关节滑膜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其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47±39,994±41,1031±52,其匹配率为92%,91%,94.2%。②发现并鉴定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大鼠滑膜的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55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产生、物质转运、抗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及细胞骨架蛋白,随即用免疫印迹的方法差异蛋白质annexin1、aldolaseA在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中的表达,其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表达差异。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关节滑膜病变是一个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滑膜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筛选病变相关蛋白的可靠方法之一。annexin1、aldolaseA可能与实验性关节炎的关节滑膜病变有关;痹肿消汤可能通过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蛋白质表达的调控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中药疗法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滑膜/病理学 蛋白质类/分析 电泳 凝胶 双向 辐射 电离
下载PDF
禹州漏芦总黄酮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治疗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缪成贵 周国梁 +3 位作者 秦梅颂 陈建中 李成凤 张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总黄酮(FELT)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病理机制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FELT 50 mg/kg组、100 mg/kg组、150 mg/kg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总黄酮(FELT)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病理机制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FELT 50 mg/kg组、100 mg/kg组、150 mg/kg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0.1 mL致炎的方法制备,正常对照组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0.1 mL磷酸盐缓冲液。采用大鼠关节炎评分法和足爪肿胀评分法评价FELT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采用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FELT灌胃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 mRNA表达的影响,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FLS )中促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 Bax )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 3)、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经FELT 50、100、150 mg/kg 3个剂量灌胃治疗后,其关节炎评分和足爪肿胀评分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均P<0.05)。空白对照组和FELT 50、100、150 mg/kg 3个剂量组关节滑膜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3和1.80、1.76、1.67(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7和1.69、1.46、1.45(均P<0.05);FLS中Bax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和0.56、0.58、0.60(均P<0.05) ,caspase 3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9和0.54、0.56、0.59(均P<0.05) ,Bcl-2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4和2.20、2.08、2.08(均P<0.05)。结论:FELT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促进FLS凋亡、抑制滑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芦 黄酮类/药理学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关节炎 类风湿/药物疗法 基质金属蛋白酶3 BCL-2相关X蛋白质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基因 BCL-2 滑膜/细胞学
下载PDF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美菊 王加伟 +4 位作者 孙闻嘉 吴新宇 薛静 吴华香 杜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 目的: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亚群LILRA3表达,并分析其与R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0. 01)。LILRA3表达与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 280、0. 371、0. 341,P <0. 05或P <0. 01),但与年龄、病程、Sharp评分、C反应蛋白、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 0. 05)。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患者LILRA3的表达率高于阴性患者(均P <0. 05)。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 5. 1分作为疾病活动度分组的依据,高疾病活动度组LILRA3表达率较中低疾病活动度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血液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单核细胞/免疫学 抗原 CD14/生物合成 白细胞/免疫学 免疫球蛋白类
下载PDF
重组血管活性肠肽基因质粒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利群 沈建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03-410,共8页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活性肠肽(pcDNA 3.1+/V IP)质粒治疗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C IA)对血清TNFα-、IL-2、IL-4表达的影响和病理变化,探讨V IP基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以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作为C IA模型,重...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活性肠肽(pcDNA 3.1+/V IP)质粒治疗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C IA)对血清TNFα-、IL-2、IL-4表达的影响和病理变化,探讨V IP基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以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作为C IA模型,重组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关节腔内注射治疗C IA,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 ISA)检测血清TNFα-、IL-2和IL-4的表达,观察病理变化和整体疗效。结果:①病理切片显示C IA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并存在骨和软骨破坏,V IP治疗组可显著减轻关节炎性病理改变;②细胞因子测定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各对照组血清TNFα-、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水平减低(P<0.05);与各对照组相比,各重组V IP质粒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2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L-4表达则升高(P<0.05)。结论:血管活性肠肽基因质粒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大鼠C IA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望成为RA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关节炎 实验性 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应用 胶原Ⅱ型 基因疗法
下载PDF
软骨病理评价系统在去卵巢大鼠OA软骨病理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清民 庄洪 +2 位作者 刘洪江 梁组建 施佳平 《中医正骨》 2007年第7期1-3,共3页
为检测骨关节炎软骨病理变化评价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并切断膝交叉韧带,建立去卵巢大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采用骨性关节炎软骨病理变化评价系统对关节软骨在病变的早中晚期进行评价,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MMP-1... 为检测骨关节炎软骨病理变化评价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通过切除大鼠卵巢并切断膝交叉韧带,建立去卵巢大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采用骨性关节炎软骨病理变化评价系统对关节软骨在病变的早中晚期进行评价,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MMP-13的表达。结果显示OARSI评分与MMP-13染色指数成正相关。表明OARSI评分系统较合理体现了OA早期、晚期病理改变的组间差异,也提示OARSI评分有其一定的免疫组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病理学 评分系统/方法 金属蛋白酶13 实验研究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机械应力促进炎性环境中软骨修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旺祥 戴晗豪 桂鉴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7-525,共9页
目的:探索在炎性环境中施加机械应力对软骨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软骨中的软骨前体细胞(CPC),培养扩增后在海藻酸构建的支架上三维培养,在IL-1β塑造的炎症环境中施加周期性静水压(IHP),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目的:探索在炎性环境中施加机械应力对软骨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软骨中的软骨前体细胞(CPC),培养扩增后在海藻酸构建的支架上三维培养,在IL-1β塑造的炎症环境中施加周期性静水压(IHP),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解聚素与金属蛋白酶5(ADAMTS-5)基因表达的变化。切断大鼠的前交叉韧带构建膝关节OA模型,通过外固定支架牵开关节腔构建合适的机械应力,观察关节牵引能否促进软骨的修复及其机制。结果:0.01 ng/mL IL-1β可以抑制CPC增殖,施加IHP后可以减少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减少MMP-13、ADAMTS-5基因表达,促进炎性环境下的CPC增殖。切断前交叉韧带4周后,膝关节OA模型成功构建。OA大鼠经关节牵引后软骨的Mankin评分更低(P<0.01),软骨修复较对照组更佳。软骨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关节牵引可减少P-p38、MMP-13及X型胶原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OA软骨的修复。结论:机械应力可以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促进CPC增殖,减少基质降解酶表达,促进OA软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病理学 压力 软骨细胞 白细胞介素1Β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细胞 培养的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二氢青蒿素通过Akt信号途径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赤多 刘纯 赵玲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889-891,共3页
目的探讨二氢青蒿素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无菌条件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关节滑膜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半定量分析Akt活化。电泳迁移率变动(EM—SA)检测N... 目的探讨二氢青蒿素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无菌条件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关节滑膜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半定量分析Akt活化。电泳迁移率变动(EM—SA)检测NF—κB活性。结果在2.5~10μmol/L质量浓度范围二氢青蒿素呈剂量依赖性诱导体外培养的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5μmol/L和10μmoL/L的二氢青蒿素与关节滑膜细胞共培养24h显著抑制Akt激酶473位丝氨酸磷酸化及NF—κB的活化。结论二氢青蒿素通过Akt信号途径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类似物和衍生物/药理学 关节炎 类风湿/病理学 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代谢 滑膜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研究
15
作者 梁广玉 王爱国 +3 位作者 于占芝 邓爱民 李学峰 裴银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9期7073-7074,共2页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比例变化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osis,K-OA)的关系。方法补体裂解法分离K-OA组与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酶免疫标记技术测定两种不同NK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OA组CD16-CD56+比例减少,...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比例变化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osis,K-OA)的关系。方法补体裂解法分离K-OA组与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酶免疫标记技术测定两种不同NK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OA组CD16-CD56+比例减少,而CD16+ CD56+比例上升(P<0.05)。结论 K-OA的发生与具有杀伤活性的CD16+ CD56+ NK细胞亚群比例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病理学 杀伤细胞 天然
原文传递
THE STUDY ON AUTOIMMUNE PATHOLOGY IN OSTEOARTHRITIS
16
作者 翁习生 李秉璐 +1 位作者 任玉珠 邱贵兴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6-118,共3页
Sixte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13 knees and 3 hips), 3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4 cadaver were studied for evidence of immune complex in the destroyed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s. Frozen sect... Sixte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13 knees and 3 hips), 3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4 cadaver were studied for evidence of immune complex in the destroyed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s. Frozen sections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from arthroplasty were stained with fluoresceinated antibodies to human immunoglobulins IgG, IgA, IgM and complement C3.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re were immune complexes linear deposited in the surface of the irregular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s and on some chondro- cytes remained in most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14/16). The patterns of immune complexes are IgA, complement C3, IgG and IgM, their percentage is 81. 25%, 75%, 75% and 50% respectively. 2. In all of 3 patients with RA, the surfaces of articular tissues were seen with patchy diffusely positive areas for IgA, IgG, IgM (excepting negative in I case) and complement C3. 3. There were no immune complexes deposited in the surfaces of 4 cases of normal articular tissues. The presence of immune complexes in the cartilages suggested that an autoimmune reaction participated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osteoarthritis and that the autoimmunity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ntinuous degeneration of the osteoarthr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PATHOLOGY OSTEOARTHRITIS
下载PDF
Tubercular arthritis of the elbow joint following olecranon fracture fixation and the role of TGF-beta in its pathogenesis
17
作者 Masood Habib Yashwant Singh Tanwar Atin Jaiswal Rajender Kumar Ary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3年第5期288-291,共4页
Tuberculosis (TB) occurring after a closed bone fracture in the patient with no history of TB and no evidence of TB infection at the time of initial fracture is a rare entity. We report one such case of a 48-year-ol... Tuberculosis (TB) occurring after a closed bone fracture in the patient with no history of TB and no evidence of TB infection at the time of initial fracture is a rare entity. We report one such case of a 48-year-old female, who presen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n olecranon fracture which was open reduced and inter- nally fixed with tension band wiring. Patient presen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with serosanguineous discharge at 3 weeks after surgery. The discharge was sent for culture and sensitivity tests, and the patient was managed by anti- biotics and daily dressings. There was wound dehiscence and the underlying implant was exposed, which was removed at 12 weeks after surgery. Repeat debridements and dressings continued for 6 months, but the discharge from the wound site continued. X-rays of the elbow performed at 6 months raised the suspicion of TB, which was confirmed by Ziel-Neelsen stain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ebrided tissue. Following the confirmation, patient was put on antitubercular drugs. The patient responded to anti- tubercular drug therapy (ATT), the purulent discharge from the wound ceased, and eventually the wound healed after 2 months of starting A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cranon process Fracture fixation Tuberculosis osteoarticula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