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关节线调整治疗术前低位髌骨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春雨 米豫飞 +1 位作者 赵晓非 王战朝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90-294,共5页
背景:术后低位髌骨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会引起膝前区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关节僵硬,假体撞击与磨损,影响术后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对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测量,发现术前低位髌骨的患者,调整关节线改善其... 背景:术后低位髌骨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会引起膝前区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关节僵硬,假体撞击与磨损,影响术后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对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测量,发现术前低位髌骨的患者,调整关节线改善其髌骨高度,并研究术后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纳入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32例,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计算Blakburne-Peel指数(BPI),对术前低位髌骨的患者下调关节线,调整髌骨高度。计算手术前后低位髌骨发生率,评估手术前后HSS评分、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低位髌骨的患者共17例,行关节线调整后,12例患者术后髌骨高度正常(术前BPI:0.52±0.02;术后BPI:0.58±0.02),5例(29.4%)患者术后仍为低位髌骨(术前BPI:0.50±0.03,术后BPI:0.51±0.02)。术前非低位髌骨患者,未行关节线调整,术后低位髌骨的发生率为17.1%(术前BPI:0.76±0.12,术后BPI:0.51±0.02)。术后髌骨高度正常的患者比术后低位髌骨患者有更好的关节活动度、更高的HSS评分及更低的VAS评分。结论:术前行影像学测量有助于术前发现低位髌骨患者,关节线下调可有效治疗术前低位髌骨,并可获得良好的术后疗效。术前有低位髌骨的患者经关节线调整为正常后,其临床效果与手术前后髌骨高度均正常的患者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髌骨 关节线调整 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