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侯哲 菅强 +5 位作者 梁聪 赵新岗 王寅千 张东骜 吴锟 范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脱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底凹陷 关节重塑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椎小关节面方向相关性的CT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哲 杨昱 张会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6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DS)与椎小关节面方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DS确诊病例23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16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5.90±10.82岁。选取因腰腿疼痛就诊,排除DS及腰骶部发育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D...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DS)与椎小关节面方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DS确诊病例23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168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5.90±10.82岁。选取因腰腿疼痛就诊,排除DS及腰骶部发育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DS组和对照组中L3~S1各节段的椎小关面倾斜角。分别做L4、L5前滑脱(单发)的DS组以及对照组各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将DS组与同年龄对照组同节段的椎小关节面倾斜角进行比较。结果:L4前滑脱(单发)的DS组中,L4~L5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之间呈现负相关(P〈0.01);L5前滑脱(单发)的DS.L5~S1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和年龄无相关(P〉0.05);对照组L3—S1各节段椎小关节面倾斜角与年龄之间无相关(P〉0.05)。L4、L5前滑脱(单发)的DS,40岁以下组和同龄对照组比较,椎小关节面倾斜角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椎小关节面的过度矢状面偏向并非DS的易患因素。L4前滑脱的DS,滑脱节段的椎小关节面方向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偏向矢状面。考虑为DS进程中椎小关节退变,关节面重塑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椎滑脱 腰椎 椎小关节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关节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