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气活性值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分析辣椒油的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1
作者 余进 曾艳 +1 位作者 白艳 张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6-292,共7页
辣椒油风味独特,用途广泛。为了鉴定辣椒油的关键风味物质,该研究采用150、190、230℃3种油温自制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gas ... 辣椒油风味独特,用途广泛。为了鉴定辣椒油的关键风味物质,该研究采用150、190、230℃3种油温自制的辣椒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GC-MS)检测3种辣椒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筛选其香气活性物质,最后采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各呈香组分的贡献性,从而鉴定出辣椒油的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采用HS-SPME-GC×GC-MS在3种辣椒油中各检测到82、64、98种挥发性成分,总含量分别为72.00、87.27、120.52 mg/kg。各样品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且始终保持在46 mg/kg左右,其他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显著变化。OAV法结合GC-O法共筛选出38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10种关键香气成分为2种鉴定方法共有,在非共有成分中,有4种成分的OAV>10,另有4种成分的检测频率值达到最大值(8),这18种成分对辣椒油呈香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科学筛选出3种辣椒油的关键香气成分,结果可为提升辣椒油风味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油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嗅闻 香气活性值 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不同肉酱比鹿肉酱中关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判别分析
2
作者 魏登 李美善 +2 位作者 李鲤 卢忠魁 李凤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21,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肉酱比对鹿肉酱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影响的差异性,并筛选不同肉酱比的关键性VOCs。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 目的探究不同肉酱比对鹿肉酱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影响的差异性,并筛选不同肉酱比的关键性VOCs。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不同肉酱比加工的鹿肉酱样品中的香气类别及VOCs成分,通过计算偏最小二乘法判别(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筛选可区分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样品中差异性影响最关键的变量敏感物质及VOCs(VIP>1)。结果电子鼻传感器S3、S7、S9和S10对应的氨类、芳香族、硫化物和萜烯类、芳香族、硫化氢类、烷烃类等敏感物质是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样品中最关键的挥发类特征性气味;利用GC-IMS共检测出82种主要VOCs,筛选出33种关键差异性特征VOCs(VIP>1),与电子鼻的关键特征性香气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于电子鼻和GC-IMS的主要特征香气标志物的聚类分析能够有效、全面、客观地对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中关键挥发性性气味和VOCs进行区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酱比 鹿肉酱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关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水产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生成机理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燕芬 张玉莹 +3 位作者 张雪迪 孙培梓 任响 李冬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4-674,共11页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是禽畜产品的2~4倍,且易于人体吸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硒、磷和钙等)。此外,水产品提供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是禽畜产品的2~4倍,且易于人体吸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硒、磷和钙等)。此外,水产品提供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大脑发育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国民膳食结构逐渐优化,水产品的食物健康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水产品在居民膳食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报道,2021年我国全年水产品产量6693万t,比上年增长2.2%。2021年渔业产值14 507亿元,比2012年增加610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形成机理 提取分析技术
下载PDF
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
4
作者 屠婷瑶 向玲 +7 位作者 王红梅 牛曼思 肖辰 李姝 马龙 贾俊杰 王松涛 李令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176-185,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及地区间关键差异化合物。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米酒主要产区的26个代表性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及地区间关键差异化合物。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米酒主要产区的26个代表性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个酒样中共鉴定出70个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烷烃类、酮类及其他类,其中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根据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供试酒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日本米酒和中国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日本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为酯类化合物,包括癸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国内米酒的挥发性化合物特征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酒样可区分为2大类,即长江以南(贵州、江西)米酒与长江以北(湖北、江苏)米酒,其中长江以南米酒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4-乙基苯酚、乙酸苯乙酯、苯乙醇等芳香族化合物,长江以北米酒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辛酸乙酯、香叶醇、辛酸等。结论国内米酒和日本米酒风味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异戊醇等具有水果甜香的酯类物质及高级醇,国内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米酒风味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为异戊醇、2-甲基丁醇、异丁醇和苯乙醇等高级醇和萜烯醇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型米酒 多元统计分析 区域特征 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关键差异化合物
下载PDF
6种武陵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行 吴李玲 +6 位作者 裴荣红 朱琳 郑福平 孙金沅 李凡 李义 孙宝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由于具有香气特征强、阈值低的特点,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含量低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 C-MS)分析技术的检出限,难以被鉴定和识别。酱香型是我国白酒的主要香型,产于湖...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由于具有香气特征强、阈值低的特点,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含量低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 C-MS)分析技术的检出限,难以被鉴定和识别。酱香型是我国白酒的主要香型,产于湖南的武陵酱香型白酒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深入探究我国酱香型白酒中重要的痕量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组成,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GC×G C-SCD)技术,以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定性鉴定出27种含硫化合物,其中共有含硫化合物19种,非共有含硫化合物8种,主要包括4种硫醇、6种硫酯、5种多硫醚、5种噻唑、6种噻吩、1种噻烷;对其中信噪比大于100的23种含硫化合物,采用外标曲线法进行了定量分析。依据定量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确定了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含量的差异;14种变量投影值大于1的含硫化合物,可作为区分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风味特征的差异组分。希望研究可为酱香型白酒的调配提供数据参考,为白酒企业调控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 武陵酒 白酒 含硫化合物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海斓 裴龙英 +3 位作者 陈瑶 袁荣欣 陈潇 赵立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1-269,共9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处理前后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技术对新鲜、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羊肚菌的菌伞和菌柄中挥发性气味化... 为探究不同干燥处理前后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技术对新鲜、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羊肚菌的菌伞和菌柄中挥发性气味化合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干燥前后不同羊肚菌样品在气味轮廓上存在差异。通过HS-GC-IMS分析检测出41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其中新鲜羊肚菌中醇类(40.02%~50.76%)、酯类(15.82%~25.66%)和醛类(18.24%~20.33%)化合物相对含量丰富。经不同干燥处理后,新鲜羊肚菌中醇类化合物损失了27.39%~33.51%;酯类化合物损失了62.14%~68.51%,而酮类和吡嗪类化合物总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相同干燥方式下羊肚菌菌伞中酯类和醛类化合物显著高于菌柄(P<0.05)。根据相对气味活度(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鉴定出21种对样品具有气味贡献的化合物。其中新鲜样品中有6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包括1-辛烯-3-醇、庚醛、丙醛、2-辛酮、乙酸异戊酯和二甲基硫醚,可赋予羊肚菌蘑菇味、果香和酯香味,干燥样品中增加了苯甲醛、己醛和2,3-戊二酮3种关键气味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羊肚菌干燥方式的选择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下载PDF
不同产地紫皮洋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其晔 《保鲜与加工》 CAS 2023年第9期51-58,共8页
为明确不同产地紫皮洋葱风味品质差异,并识别其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我国4个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为研究对象,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紫皮洋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 为明确不同产地紫皮洋葱风味品质差异,并识别其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我国4个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为研究对象,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紫皮洋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中存在的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受试紫皮洋葱样品中共识别出4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含硫化合物27种,醛类3种,酮类1种,其他化合物14种;二丙基三硫醚、反-(丙基-1-烯-2-基)-二硫代丙酯、顺-(丙基-1-烯-2-基)-二硫代丙酯、2-乙基丁烯醛、2-乙基-反式-2-丁烯醛、2-甲基-2-戊烯醛和丙基硫醇为河北、山东、云南和甘肃产地紫皮洋葱中存在的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从风味品质角度考虑,产自甘肃的紫皮洋葱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皮洋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成分分析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地区羊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蓝月 孙万成 罗毅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5-272,共8页
为探究不同地区羊肉风味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别对青海茶卡、青海玉树、青海祁连、四川、内蒙古和宁夏共6个地区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挥发性... 为探究不同地区羊肉风味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别对青海茶卡、青海玉树、青海祁连、四川、内蒙古和宁夏共6个地区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区分不同地区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肉中共定性出36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酮类、醇类、醛类及其他类。其中,苯甲醛、丁醇、丙酮、2-丁酮、辛醛和1-辛烯-3-醇等为青海茶卡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2,3-丁二酮等为青海玉树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戊醇、己醛、1-戊烯-3-醇、庚醛、三甲基吡嗪、2-庚酮、环己酮、E-2-戊醛、己醇、3-辛醇和2-戊基呋喃等为青海祁连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乙酸甲酯、2-戊酮和2-己醇等为四川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丙醛、丁醛和二丙硫醚等为内蒙古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乙偶姻和丁酸异戊酯等为宁夏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肉风味存在差异,青海茶卡和青海祁连羊肉风味较为相似且较其他四地区羊肉风味更为丰富。GC-IMS技术可为羊肉风味分析、产地识别及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地区 羊肉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烫漂及喷雾干燥对甜玉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庄志雄 张雁 +4 位作者 邓媛元 唐小俊 刘光 李萍 李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74-282,共9页
通过分析新鲜甜玉米经烫漂、喷雾干燥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探讨烫漂及喷雾干燥处理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为评价和提升甜玉米挥发性风味提供参考。以新鲜、烫漂及喷雾干燥3个甜玉米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 通过分析新鲜甜玉米经烫漂、喷雾干燥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探讨烫漂及喷雾干燥处理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为评价和提升甜玉米挥发性风味提供参考。以新鲜、烫漂及喷雾干燥3个甜玉米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分析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以内标法测定其含量,通过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GC-O)法明确各组甜玉米样品气味活性化合物构成谱,评价其整体风味轮廓。结果表明:新鲜、烫漂及喷雾干燥3个样品共检测到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烫漂及喷雾干燥对甜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影响显著,新鲜甜玉米经烫漂处理,酮类、芳香类化合物、萜烯类和醛类含量下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总含量下降了36.60%;烫漂甜玉米浆喷雾干燥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总含量较新鲜及烫漂甜玉米分别增加至19.21倍和30.30倍,其中,醛类、酮类、醇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新检出二甲基硫醚、2-乙酰基-1-吡咯啉等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壬烯醛(E)、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辛醛、D-柠檬烯化合物含量降低与烫漂密切相关;二甲基硫醚、2-乙酰基-1-吡咯啉、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甲基-(E)-2-丁烯醛化合物含量升高与喷雾干燥密切相关。经GC-O检出33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气味强度值不小于3的有10种。风味轮廓分析表明,新鲜甜玉米中果香气味强度最高,其次为花香、坚果与青香气味;烫漂处理后,整体香味强度降低,尤其是青草强度显著降低;喷雾干燥后,整体香味强度显著提高,其中坚果、青香气味强度明显增强,并新出现较强的烧烤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烫漂 喷雾干燥 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嗅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发酵沙棘汁理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静静 唐凤仙 +2 位作者 赵馨馨 蔡文超 单春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6-201,共6页
该研究以沙棘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带籽打浆、去籽打浆及果肉破碎处理,以酵母菌为发酵菌种制备发酵沙棘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发酵沙棘汁的总黄酮、总酚及有机酸含量、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探究3种预处理方式对发酵沙棘汁... 该研究以沙棘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带籽打浆、去籽打浆及果肉破碎处理,以酵母菌为发酵菌种制备发酵沙棘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发酵沙棘汁的总黄酮、总酚及有机酸含量、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探究3种预处理方式对发酵沙棘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籽处理的发酵沙棘汁中总黄酮及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47.87μg/mL、264.92μg/mL;4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及柠檬酸均最高,分别为3.23 g/L、4.31 g/L、0.29 g/L、1.57 g/L,其苹果酸比例(34.34%)、酒石酸比例(45.89%)低于其他处理组;其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最高,分别为71.26%、87.47%;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果表明,带籽处理发酵沙棘汁共检出71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8种、酸类8种、酯类41种、醛类4种、酮类3种、其他化合物7种,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1040.77μg/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抗氧化能力 有机酸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复配发酵剂对发酵香肠的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双慧 杨梓垚 +3 位作者 牛茵 何济坤 尹礼国 陈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评判植物乳杆菌(L77)和木糖葡萄球菌(S120)复配发酵剂的优良特性,本研究以不接菌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等技术分析比较了L77-S120组和L77组对发酵香肠的常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主体挥发... 为评判植物乳杆菌(L77)和木糖葡萄球菌(S120)复配发酵剂的优良特性,本研究以不接菌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等技术分析比较了L77-S120组和L77组对发酵香肠的常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数量含量及香型、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L77-S120组的TBARS值、亚硝酸盐含量和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和L77组(P<0.05);L77-S120组的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数量和含量最多,有10种醛类、3种醇类、2种酯类、1种酸类,4种其他类,差异风味化合物包括庚醛、(E)-2-庚烯醛、蘑菇醇、2-戊基呋喃、反-2-辛烯醛、反-2,4-癸二烯醛、反-2-十一烯醛、2-乙基丁酸、癸酸乙酯、戊醛和壬醇,并且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产油脂香、奶油香和花果香的能力最强。结合感官评价,植物乳杆菌L77和木糖葡萄球菌S120复配组合更适合作为发酵香肠的产香型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复配发酵剂 品质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HS-SPME/GC-MS
下载PDF
不同部位羊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理化性质比较
12
作者 曾志龙 潘玥蒙 +4 位作者 薛怡 管红梅 黄大兵 覃小丽 刘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277,共9页
为探究不同部位羊油品质特性的差异,以羊肠油、羊肚油和羊腰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挥发性风味物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酸类、醇类、酯类、酮类、... 为探究不同部位羊油品质特性的差异,以羊肠油、羊肚油和羊腰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挥发性风味物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共鉴定出8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酸类、醇类、酯类、酮类、烷烃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羊腰油和羊肚油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6922.38、6536.72μg/kg)显著高于羊肠油(4046.92μg/kg),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从挥发性成分上较好区分羊肠油、羊肚油、羊腰油。基于不同部位羊油的25种共有挥发性成分,结合气味阈值得到10个共有的关键性风味物质,分别为庚醛、辛醛、壬醛、癸醛、2-十一烯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2-十一酮。羊腰油的熔点、硬度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4.2℃、379.6 g、54.29%,与羊肚油和羊肠油差异显著。分析不同部位羊油的品质特点,为羊油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油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关键风味物质 理化性质 脂肪酸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丽兰 陈祖明 袁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3-290,共8页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在炒制4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果香;在炒制5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焦香、木香和坚果香;郫县豆瓣酱的辛香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而减弱。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较好地分离,在不同炒制时间的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大,醛类和酯类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丁醛、异丁烯醛、2-甲基丙醛、戊醛、3-甲基丁醛、异丁酸异丁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由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34种标志性化合物;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香、木香和坚果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辛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炒制时间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储藏过程中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鹏 郑丹 +1 位作者 彭西甜 陶明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储藏 陈化 风味物质 酶活力 挥发性化合物 提取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解析糟辣椒挥发性风味组分特征
15
作者 杨帅 吴拥军 李岑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62,共8页
为探究糟辣椒香气及挥发性化合物,该研究首先对糟辣椒的7种香气属性进行感官品评,其次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的萃取温度、平衡时间、萃取时间、饱和NaCl溶液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最后以... 为探究糟辣椒香气及挥发性化合物,该研究首先对糟辣椒的7种香气属性进行感官品评,其次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的萃取温度、平衡时间、萃取时间、饱和NaCl溶液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最后以最优萃取条件解析糟辣椒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糟辣椒酸香和甜香是强度较高的香气属性,在添加量为3.0 g时,采用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70℃、平衡时间10 min、萃取时间40 min、饱和NaCl溶液添加量4 mL时萃取效果最好,检测出97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萜烯类化合物41种、酯类11种、醇类9种、醛类8种、酮类6种、酸类和含硫化合物各5种、呋喃类4种、酚类3种、其他化合物5种。定量结果表明,酸类、醇类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为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糟辣椒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HS-SPME 正交试验 GC-MS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2 位作者 黄梓炜 蓝小河 张兵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37种;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和脱蜡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56与29、51与30、51与30、54与33、42与25、39与24种;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由酯类、醛类、醇类、酸类、杂环类、酮类和烯类组成,分别有24、15、13、7、6、5、4种,精炼各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醛类,其次是醇类和酯类;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酯、醇和杂环的种类减少明显,由毛油中的18、11、6种化合物减少至脱蜡油中的13、7、1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是脱色、脱臭2个工序,脱色油中酸类物质显著增加,产生发霉、腐败和汗味等不良气味,脱臭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明显降低,风味强度减弱,不利于浓香油茶籽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脂精炼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下载PDF
飞龙掌血蜂蜜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关键香气物质分析
17
作者 姜澳 黎洪霞 +3 位作者 刘肇龙 宋梅 李娜 陈兰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185,共11页
为明确中国特色中药材蜂蜜——飞龙掌血蜂蜜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及香气特征,利用阿贝折光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分别对其水分含量、糖类含量、淀粉酶活性、抗氧化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为明确中国特色中药材蜂蜜——飞龙掌血蜂蜜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及香气特征,利用阿贝折光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分别对其水分含量、糖类含量、淀粉酶活性、抗氧化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飞龙掌血蜂蜜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为(18.71±1.49)%,果糖和葡萄糖质量分数分别为(35.92±2.70)%和(35.85±2.51)%,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的半清除浓度分别为(57.18±7.62)mg/mL和(247.68±40.50)mg/mL,淀粉酶活力为(11.84±3.38)mL/(g·h)。从飞龙掌血蜂蜜中共鉴定出17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烃类52种、酯类29种、醇类21种、萜烯类21种、醛类17种和芳香族类12种等。其中苯甲醛、苯乙醇、1-辛烯-3-醇的含量较高,分别为8 181.9、4 483.1μg/kg和4 239.5μg/kg。经香气活度值分析鉴定出42种关键香气化合物(OAV>1),包括大马士酮、苯乙酸甲酯、α-水芹烯等,这些物质对飞龙掌血蜂蜜香气组成具有重要贡献。其中紫罗酮具有紫罗兰花香气,赋予了飞龙掌血蜂蜜独特的紫罗兰、覆盆子芳香味。飞龙掌血蜂蜜主要以花香味为主,辅以果香味、化学味和青香味的香气。综上,飞龙掌血蜂蜜的理化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且挥发性成分种类丰富。本研究可为飞龙掌血蜂蜜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其他特色中药材蜂蜜的挖掘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龙掌血蜂蜜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性成分 关键香气化合物
下载PDF
佛山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特征及其关键组分分析
18
作者 何焯燃 司徒淑娉 安丽娜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3期100-103,共4页
本研究基于2022年佛山市大气综合观测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佛山市大气VOCs浓度水平和化学组成等特征,并通过计算各组分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识别了影响臭氧和颗粒物污染的关键组... 本研究基于2022年佛山市大气综合观测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佛山市大气VOCs浓度水平和化学组成等特征,并通过计算各组分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识别了影响臭氧和颗粒物污染的关键组分。结果显示,佛山市VOCs平均浓度为28.26 ppbv,其中烷烃含量最高,占比60.0%,其次是芳香烃。春季VOCs平均浓度最高,其次是冬季、秋季和夏季;日变化呈“U”型分布特征,夜间高白天低。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是影响佛山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共同的关键物种,应加大对这些物种的协同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臭氧 二次有机气溶胶 生成潜势 关键组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比较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成分
19
作者 李俣珠 杨康卓 +2 位作者 刘志鹏 何张兰 郑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比较不同空间层次的浓香型原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筛选上下层浓香型原酒关键差异风味物质,并对电子鼻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上下层浓香型原酒中共检测出7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39种、酸类9种、芳香类9种、醇类8种、酮类4种、醛类3种、呋喃类3种及其他类1种,且下层浓香型原酒中酯类、酸类、缩醛类、有机酸等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上层浓香型原酒(P<0.05)。其中,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2-己酮、己醛、丁酸、3-甲基丁酸、己酸乙酯等1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上下层浓香型原酒的关键差异风味物质。此外,电子鼻结果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上下层原酒进行较好区分,可以辅助HS-SPME-GC-MS对不同空间层次浓香型原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可为保障浓香型原酒质量稳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浓香型原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关键差异风味物质
下载PDF
柑橘果酒酿造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48
20
作者 康明丽 潘思轶 +1 位作者 范刚 郭小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55-161,共7页
分别以大叶尾张蜜柑澄清果汁及带渣果汁为原料,接种酿酒酵母后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分析酿造7、14、21、28、35?d后果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法描述化合物的气味性质并确定气味强度。结果表... 分别以大叶尾张蜜柑澄清果汁及带渣果汁为原料,接种酿酒酵母后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分析酿造7、14、21、28、35?d后果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法描述化合物的气味性质并确定气味强度。结果表明:澄清果汁组及带渣果汁组中分别检测出78种及76种,主要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其中酯类是最主要的风味物质,占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醇类物质,二者在整个过程中均占总量的80%以上。其中,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及正己酸乙酯是主要的酯类化合物;苯乙醇及1-戊醇是含量最多的高级醇类,在酿造过程中分别呈现降低和升高的趋势,澄清果汁组及带渣果汁组在酿造35?d后含量分别为10.72、59.58?μg/L和8.75、83.17?μg/L。采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结合质谱检测技术得出,2种不同原料对果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重要的影响:以柑橘澄清果汁为原料的果酒香气做出主要贡献的特征香味的物质主要有7种,分别为甲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D-柠檬烯、苯乙醛、苯乙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占总量的68.04%;而对于以带渣果汁为原料的果酒中,分别是丙烯酸2-乙基己酯、正己酸乙酯、苯乙醛、辛酸乙酯、苯乙醇、癸酸乙酯,占总量的48.10%,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尾张蜜柑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风味 酿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