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感模拟训练系统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肌张力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1
作者 刘朝丽 惠锦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173-177,共5页
目的分析体感模拟训练系统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肌张力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 目的分析体感模拟训练系统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肌张力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体感模拟训练系统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波最大波幅(Hmax)、M波最大波幅(Mmax)及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感模拟训练系统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促进上肢肌张力及上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模拟训练系统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上肢偏瘫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上肢肌张力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垚 陈义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0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肌电生物反馈)和研究组(41例,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肌电生物反馈)和研究组(41例,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Fugl-Meyer运功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腕关节、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浩 贾延兵 +4 位作者 王旭豪 马建青 吴金花 王勤灿 石芝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8-883,共6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运动皮质兴奋性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俊慧 齐艳英 +2 位作者 冯秀芳 邱林 杨帆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2016-2020,共5页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3例对照组和48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肌...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3例对照组和48例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疗效,肢体功能,Hmax,Mmax及H/Mmax,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肢、下肢Fugl-Meyer功能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ugl-Meyer功能量表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Hmax、Mmax及H/Mmax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max、Mmax及H/Mmax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D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均上升,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上有积极作用,可通过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肌张力,减轻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前列地尔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肢体功能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下载PDF
切咬训练对咬肌皮质控制区域兴奋性的影响
5
作者 吕绳漪 高尚 +2 位作者 张振庭 陈溯 邓宏燕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究5天技能性切咬训练能否引起咬肌运动皮质控制区域的兴奋性变化。方法 对1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5天×1h的技能性切咬训练,在第1天及第5天训练前后,评估受试者的技能掌握情况。利用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检测受试者右侧咬肌及第一... 目的探究5天技能性切咬训练能否引起咬肌运动皮质控制区域的兴奋性变化。方法 对1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5天×1h的技能性切咬训练,在第1天及第5天训练前后,评估受试者的技能掌握情况。利用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检测受试者右侧咬肌及第一指骨间肌(对照组)的皮质控制区域运动诱发电位,评估其兴奋性变化。结果 5天切咬训练中,受试者对技能训练的掌握程度逐渐增加( P <0.001);训练前后,咬肌皮质控制区域出现兴奋性增加( P <0.001),而第一指骨间肌的皮质控制区域兴奋性无明显变化( P =0.725)。结论 5天技能性切咬训练引起下颌运动的精细调整,诱发咬肌皮质控制区域特异性兴奋性变化,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 技能性训练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皮质兴奋性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瑛 赵明光 +2 位作者 戴明 魏秀秀 王坤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1期35-38,42,共5页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及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收治...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及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收治的脑瘫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康复训练组与联合训练组,每组30例。康复训练组患儿采用康复训练,联合训练组患儿在康复训练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血清NSE、MBP水平。结果 联合训练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以及发育商子量表适应性、精细动作、大动作、个人社交得分均高于康复训练组,血清NSE、MBP浓度均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疗程,联合训练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高于康复训练组,患侧拇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康复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rTMS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增加运动皮质兴奋性,降低血清NSE、MB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运动皮质兴奋性
下载PDF
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大脑可塑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戴雯 张剑 谭晓缨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132,共6页
研究目的:长期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改变。在大脑层面上研究和分析项目间的特性,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精确地了解专项技术特点,更能为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生理指标。研究方法:研究选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中... 研究目的:长期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改变。在大脑层面上研究和分析项目间的特性,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精确地了解专项技术特点,更能为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生理指标。研究方法:研究选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中常用主动肌第1骨间背侧肌和桡侧腕伸肌,通过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层,产生运动诱发电位(MEP),以此评价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水平。结果:乒乓球运动员第1骨间背侧肌的MEP振幅和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羽毛球运动员桡侧腕伸肌的MEP振幅和斜率显著高于乒乓球组和对照组。结论: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有选择性"地增加主动肌肉对应区域的运动皮层兴奋性,能提高皮质内神经募集水平,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完成动作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技能 经颅磁刺激 大脑可塑性 运动皮质兴奋性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局部振动对脑梗死运动皮质的即刻与延迟效应 被引量:9
8
作者 甘兆丹 许光旭 +2 位作者 殷稚飞 孟殿怀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0-894,共5页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后及治疗1h后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的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治疗前后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的变化。结果:与振动刺激前比较,7Hz的振动刺激在治疗后即刻及1h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虽然均有缩短趋势,但只有1h后的CMCT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14Hz组在治疗后即刻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h后CMCT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7Hz和14Hz的振动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受损脑区兴奋性,且14Hz的振动刺激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 脑梗死 运动皮质兴奋性 诱发电位
下载PDF
成对关联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随燕芳 宋振华 +2 位作者 童良前 杨露 郭铁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3-707,共5页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频率为0.05Hz、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间隔(ISI)为10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前臂及手的Brunnstrom分期、ADL能力等作出评价,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差值及RMT差值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15.72±17.70)分、(2.58±1.38)期、(1.40±0.52)期、(48.18±24.42)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90±16.99)分、(2.83±1.53)期、(1.40±0.55)期、(47.27±21.60)分。治疗前,2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26.63±19.19)分、(3.25±1.70)期、(1.56±0.53)期、(63.63±25.74)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4±18.24)分、(3.42±1.44)期、(1.50±0.52)期、(55.45±19.2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1.29±0.66)mV]、[(20.79±1.48)ms]、[(42.75±9.91)%],对照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1.54±0.93)mV]、[(21.90±1.46)ms]、[(53.23±8.65)%];治疗4周后,治疗组MEP波幅[(0.88±0.77)mV]、潜伏期[(22.03±2.17)ms]及RMT[(48.18±10.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P波幅[(1.67±0.95)mV]、潜伏期[(20.96±1.46)ms]及RMT[(46.86±8.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仅MEP波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间亦呈正相关,r=0.608,P〈0.01。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PASIO干预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运动功能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成对关联刺激 运动功能 运动皮质兴奋性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调控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殷稚飞 詹玉明 +2 位作者 戴文骏 李勇强 沈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刺激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1]。由于客观因素或个体差异,受试者在接受rTMS后,...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刺激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1]。由于客观因素或个体差异,受试者在接受rTMS后,其神经电生理及行为学的改变不尽相同[2-3]。在其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是rTMS的治疗参数,除此之外,不同刺激干预措施及受试者个体差异也会对rTMS产生影响,诱导其产生长时程增强(10ng-term potentiation,LTP)或长时程抑制(10ng-term depression,LTD)效应[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调控 运动皮质兴奋性 神经电生理 治疗
原文传递
右佐匹克隆联合rTMS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柄佑 李树娟 +2 位作者 王贺健 任晓兰 勾丽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及脑功能偏侧化与PSSD的关系。方法将60例PSSD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及联合治疗组,30名健康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药物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联合治疗组...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及脑功能偏侧化与PSSD的关系。方法将60例PSSD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及联合治疗组,30名健康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药物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右佐匹克隆联合rTMS治疗。分析各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及运动阈值(M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SSD患者双侧大脑半球MT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右侧(P<0.05),且健康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PSSD患者(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降低,且左侧大脑半球MT值显著低于右侧(P<0.05);治疗后药物组双侧大脑半球MT值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PSQI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FC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两组FCA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HAMD及HAMA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HAMD及HAMA评分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脑半球功能异常偏侧化可能与PSSD患者发病密切相关;右佐匹克隆及右佐匹克隆联合rTMS均能改善PSSD患者睡眠状况,且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 运动皮层兴奋性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艺淼 王京芳 +2 位作者 陈思洁 刘索志 郗海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A组(n=51)、B组(n=50)及C组(n=49)。A组患者采用低频rTMS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A组(n=51)、B组(n=50)及C组(n=49)。A组患者采用低频rTMS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B组患者采用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C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均持续干预8周。比较各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步行能力[计时起立行走实验(TUGT)、6 min步行试验(6MWT)]、功能独立性与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运动皮质兴奋性[静息运动阈值(RMT)、MEP波幅]。结果:干预后,各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下肢FMA-LE评分、FIM评分、MBI比较:A组>B组>C组(P<0.05)。各组患者6MWT、TUGT比较:A组>B组>C组(P<0.05);TUGT时间比较:A组<B组<C组(P<0.05)。A组患者胫骨前肌、股四头肌iEMG水平、MEP波幅高于B组、C组(P<0.05),RMS、RMT值低于B组、C组(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促使表面肌电图改善,增加患侧运动皮质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互动达标模式康复训练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肢体功能 肌电图 运动皮质兴奋性
下载PDF
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余芳菲 贾新燕 +3 位作者 李雯昕 刘荣 刘春龙 许能贵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三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疗法 运动功能 大脑皮层运动兴奋性
原文传递
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学习及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洁枚 黄键澎 刘健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比较电针、运动训练与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健康受试者运动学习及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突触再可塑性的影响效应。方法:招募12名健康受试者,采用同体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其先后分配至电针组(EA组)、运动训练... 目的:比较电针、运动训练与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健康受试者运动学习及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突触再可塑性的影响效应。方法:招募12名健康受试者,采用同体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其先后分配至电针组(EA组)、运动训练组(MT组)及电针结合运动训练组(EA+MT组),每组间隔至少2周的洗脱期。EA组予电针左手合谷30 min,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0.5~1 mA;MT组进行左手运动训练,时间约30 min;EA+MT组先予电针再进行运动训练。观察EA组及EA+MT组干预前(T0)、干预后(T1)、电针后30 min(T2),MT组T0、T1时间点凹槽钉板测试(GPT)完成时间,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记录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s)平均波幅、静息运动阈值(rMT)及潜伏期。结果:与本组T0时间点比较,MT组T1时间点及EA组、EA+MT组T2时间点GPT完成时间缩短(P<0.01,P<0.05),3组T1时间点及EA组、EA+MT组T2时间点MEPs平均波幅均升高(P<0.05,P<0.01);与本组T1时间点比较,EA组、EA+MT组T2时间点GPT完成时间缩短(P<0.05,P<0.01),EA组T2时间点MEPs平均波幅均升高(P<0.05);EA+MT组T2时间点GPT完成时间短于EA组(P<0.05)。3组各时间点rMT及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状态下,电针结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学习具有叠加效应,对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没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运动训练 突触再可塑性 运动学习 运动皮层兴奋性
原文传递
CO_2气腹对胃黏膜血管活性肠肽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丁华 卫冰 +1 位作者 李宁 黎介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654-1655,共2页
目的:研究CO_2气腹对胃黏膜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CO_2气腹不同压力,不同持续时间大鼠胃黏膜VIP及S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CO_2气腹后胃黏膜VIP及SP含量均发生变化。随着气腹持续... 目的:研究CO_2气腹对胃黏膜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CO_2气腹不同压力,不同持续时间大鼠胃黏膜VIP及S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CO_2气腹后胃黏膜VIP及SP含量均发生变化。随着气腹持续时间的延长,大鼠胃部膜VIP含量逐渐减少,而胃黏膜SP含量却逐渐增大。气腹时间持续1h后,高压组胃黏膜VIP含量显著小于对照组,而高压组胃黏膜SP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气腹时间持续2h后,气腹低压组,中压组胃黏膜VIP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胃黏膜SP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CO_2气腹可导致胃黏膜VIP及SP含量变化,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气腹压力大小和气腹持续时间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腹 胃黏膜 血管活性肠肽 P物质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大鼠 兴奋性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成 陈祥浩 梁晖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4期175-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MCE)理论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PSD)的中西医疗效机制,为临床中医脑病的相关机制研究探索一条新研究思路。方法整群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MCE)理论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PSD)的中西医疗效机制,为临床中医脑病的相关机制研究探索一条新研究思路。方法整群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门诊以及住院病人66例,随机分为r TMS加氟西汀治疗组和单纯氟西汀治疗作为对照组各33例,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所有病人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肝气郁滞型证候评分以及运动阈值(MT)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后左侧MT值变化。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PSD病例左侧MT值治疗前均值(63.56±9.99)%,治疗后(47.84±8.75)%;HAMD评分治疗前(25.67±2.83)分,治疗后(16.56±4.29)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14.72±1.37)分,治疗后(6.59±2.24)分,3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两组MT值:治疗组(44.52±8.09)%;对照组(51.27±8.16)%。治疗后两组左侧MT值下降组间近似概率,P<0.01。显示r TMS治疗组MT值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MT值和患者抑郁状态、中医证候积分之间呈同步下降趋势,提示左侧大脑MCE降低与PS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高频r TMS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可提高左侧半球MCE,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这与中医气机升降和平衡理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卒中后抑郁 肝气郁滞 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
下载PDF
针刺曲池、外关穴调节长时程增强样脑可塑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倩倩 余果 +1 位作者 张惠田 何晓阔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单侧针刺曲池穴、外关穴的不同针刺状态对健康受试者双侧运动皮层(M1)长时程增强(LTP)样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8名健康受试者,取右侧曲池、外关穴,给予常规普通针刺,进针后行针,得气为度。于针刺前15 min、进针后30 min... 目的:观察单侧针刺曲池穴、外关穴的不同针刺状态对健康受试者双侧运动皮层(M1)长时程增强(LTP)样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8名健康受试者,取右侧曲池、外关穴,给予常规普通针刺,进针后行针,得气为度。于针刺前15 min、进针后30 min及拔针后20 min分别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皮层兴奋性,观察单侧针刺对成对关联刺激(PAS)诱导LTP脑可塑性的影响。操作方法:①TMSMEP的诱导:进行TMS刺激点定位,找到以最小的刺激强度产生最大MEP波幅的位置,即为FDI皮层运动点;并使用TMS外固定架固定线圈、激光定位仪监测。②检测静息运动诱发电位阈值(rMT):基于FDI对应的皮层运动点,寻找给予10次TMS刺激能够产生至少5个MEP波幅≥50μV的刺激强度,记录为rMT。③短潜伏期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刺激电极置于FDI肌腹,阴极在近端,刺激电流5~10 mA,刺激强度为食指轻微抽动为宜。④PAS-LTP脑可塑性的诱导:使用电刺激加磁刺激进行诱导,共200对刺激。每位受试者需进行8次检测,每次约80 min。2次检测需间隔1周,以避免针刺后效应影响试验结果。结果:①与针刺前比较,留针时针刺对侧M1区MEP波幅比降低,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比升高;拔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AS诱导后,留针时针刺同侧M1区MEP波幅升高;起针后,针刺双侧M1区MEP波幅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单次针刺曲池、外关穴不同针刺状态(留针、拔针后)对双侧LTP脑可塑性的影响不同,可以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特异性改变双侧皮层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曲池穴 外关穴 运动皮层兴奋性 长时程增强 脑可塑性
下载PD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bes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A framework to account for the facilitating effects of acute whole-body exercise on motor processes 被引量:1
18
作者 Karen Davranche John Temesi +1 位作者 Samuel Verges Thierry Hasbroucq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cognitive tasks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lthough the current literature supports a beneficial influence of acute ex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cognitive tasks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lthough the current literature supports a beneficial influence of acute exercis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phenomenon have not yet been elucidated. We review studies that used 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to probe the excitability of motor structures during whole-body exercise and present a framework to account for the facilitating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motor processes. Rec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fatigue, the increase in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classically reported during submaximal and exhausting exercises may be accompanied by a reduction in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We propose that reduced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elicits an adaptive central mechanism that counteracts the progressive reduction in muscle responsiveness caused by peripheral fatigue. Such a reduction would render the motor cortex more sensitive to upstream influences, thus causing increased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Furthermore, reduction of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may account for the more efficient descending drive a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action time performance during exercise. The adaptive modulation in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could be implemented through a general increase in reticular activation that would further account for enhanced sensory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Exercise-cognitive function interaction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下载PDF
神经生理学
19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1年第11期15-16,共2页
0139417 对定向力给予帮助/Sharp D//Lancet.-2000,355(9209).-1034 医科情0139418 指尖感受到的伤害性刺激可抑制人类上肢运动神经元的协同作用/Leis AA//Neurology.-2000,55(9).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伤害性刺激 协同作用 医科 神经生理学 定向力 神经支配 上肢 指尖 抑制
下载PDF
斑马鱼幼体癫痫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仰民 张靖溥 +1 位作者 唐胜 宋丹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0-587,共8页
本研究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方法建立了一种斑马鱼幼体癫痫模型。结果显示,PTZ可导致斑马鱼幼体癫痫样异常兴奋行为,如游动速度加快、抽搐等异常现象;癫痫标志基因c-fos信号在斑马鱼幼体脑区增强并范围扩大,而lgi1基因表达... 本研究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方法建立了一种斑马鱼幼体癫痫模型。结果显示,PTZ可导致斑马鱼幼体癫痫样异常兴奋行为,如游动速度加快、抽搐等异常现象;癫痫标志基因c-fos信号在斑马鱼幼体脑区增强并范围扩大,而lgi1基因表达则被抑制。这些表型与癫痫临床病例和文献报道相符。给予癫痫治疗药丙戊酸钠(VPA)可使斑马鱼癫痫症状减轻或消失:异常兴奋游动、c-fos和lgi1基因表达,以及神经核蛋白Neu N均恢复到近正常组水平。利用所建模型,检测了两种先导化合物Y53和BMT(均为小檗碱结构类似物)的抗癫痫作用,Y53抑制光刺激下的发作更有效;BMT对无刺激的发作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综上,所建斑马鱼癫痫模型对于化合物有无刺激因素条件下的差异作用也具有较好的辨识力,可作为抗癫痫先导化合物的简便实用的药效筛选平台及用于癫痫发病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斑马鱼幼体模型 戊四氮 丙戊酸钠 c-fos LGI1 标志基因 兴奋性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