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行养玲 杨旭 +2 位作者 郭娟 吴瑜 陈元堂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 (CK)活性的关系。 方法 :将 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 ,分为研究组 (4 1例 )和对照组 (4 6例 ) ,于入院时及治疗第 2、4和 6周...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 (CK)活性的关系。 方法 :将 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 ,分为研究组 (4 1例 )和对照组 (4 6例 ) ,于入院时及治疗第 2、4和 6周末分别进行评估 ,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样 ,测定CK活性。 结果 :入院时研究组CK活性较对照组为高 ,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 6周末 ,两组PANSS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及CK活性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 ,CK活性有可能成为其生物学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兴奋行为 血清肌酸激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潘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关系。方法将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分为兴奋组(47例)和对照组(51例),于入院时及治疗第2、4、6周末分别进行评估,同时抽...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关系。方法将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分为兴奋组(47例)和对照组(51例),于入院时及治疗第2、4、6周末分别进行评估,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测定CK活性。结果入院时兴奋组CK活性较对照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6周末,两组PANSS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及CK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CK活性有可能成为其生物学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肌酸激酶 精神分裂症 兴奋行为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黄邦锋 卓妙芳 马炜锋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能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CK和二磷酸腺苷(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健...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能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CK和二磷酸腺苷(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健康人血清中CK活性较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肌酸激酶 精神分裂症患者 活性变化 兴奋行为 同工酶 CK活性 三磷酸腺苷 二磷酸腺苷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研究
4
作者 曹颖 高柳成 《亚太传统医药》 2007年第6期43-44,共2页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关系。方法:将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分为实验组(67例)和对照组(59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分别进行评估,同...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关系。方法:将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分为实验组(67例)和对照组(59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分别进行评估,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测定CK活性。结果:治疗前实验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较对照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6周末,两组PANSS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及CK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行为,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有可能成为其生物学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兴奋行为 血清肌酸激酶 生物学标志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兴奋行为与心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邦锋 林耿丰 +2 位作者 高镇松 郑廷雄 卓妙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12年第18期78-79,共2页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活性改变与兴奋行为的关系,并探讨心肌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的关系。方法对2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于入院及治疗第2、4、8周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测定其血清心肌酶(AST、LDH、CK及C...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活性改变与兴奋行为的关系,并探讨心肌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的关系。方法对2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于入院及治疗第2、4、8周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样,测定其血清心肌酶(AST、LDH、CK及CK—MB)活性,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血清心肌酶活性。结果入院时与治疗初期(2周)心肌酶活性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期(4周)的检测结果接近正常,治疗后期(8周)的检测结果降至正常参考区间,这两期与对照组心肌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兴奋行为及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参考指标改变之一,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病情估计和预后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清心肌酶 兴奋行为 研究
原文传递
滥用兴奋剂行为犯罪化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贾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6-50,共5页
兴奋剂犯罪化的规范进路,需考量刑法规制滥用兴奋剂行为的根源性、必要性、紧迫性与合宪性。考虑到故意伤害、贿赂、毒品犯罪等已有刑法罪名对体育法益保护的不完整性,滥用兴奋剂犯罪化可采用单独创设罪名的方式;滥用兴奋剂犯罪立法的... 兴奋剂犯罪化的规范进路,需考量刑法规制滥用兴奋剂行为的根源性、必要性、紧迫性与合宪性。考虑到故意伤害、贿赂、毒品犯罪等已有刑法罪名对体育法益保护的不完整性,滥用兴奋剂犯罪化可采用单独创设罪名的方式;滥用兴奋剂犯罪立法的场域应适用在组织化和商业化竞技体育比赛范围内;滥用兴奋剂犯罪化行为类型应严格限缩为自愿使用或者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他人使用兴奋剂;基于特殊预防和克服短期自由刑弊端思考,刑种上可增设资格刑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比赛 滥用兴奋行为 兴奋 犯罪化
下载PDF
我国兴奋剂行为的刑法解析——基于行为类型化的思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4,共7页
类型研究,对于兴奋剂行为的刑法解析至关重要,是实现行为犯罪化的前提条件,罪名解析的逻辑前提,对兴奋剂行为的刑事立法具有修正作用。兴奋剂行为按照所侵犯的法益分为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类型研究,对于兴奋剂行为的刑法解析至关重要,是实现行为犯罪化的前提条件,罪名解析的逻辑前提,对兴奋剂行为的刑事立法具有修正作用。兴奋剂行为按照所侵犯的法益分为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渎职类的兴奋剂行为。首先,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兴奋剂行为主要表现为生产、销售药品类兴奋剂的行为,对其可以按照生产、销售假药罪处理,但考虑到有类推解释的嫌疑,应当及时设立生产、销售兴奋剂罪。其次,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兴奋剂行为,既囊括了毒品类、妨害公务、提供作弊器材等犯罪,又包括在体育考试、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的一般违法行为。最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兴奋剂犯罪主要包括强迫、引诱、欺骗、威胁他人使用药品类兴奋剂的行为,造成他人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兴奋 兴奋行为 类型研究 刑法解析
下载PDF
兴奋剂使用行为的性质及其规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薛山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13-119,共7页
竞技体育一直受到兴奋剂问题困扰,该问题更有向学校体育甚至社会体育蔓延的趋势。在分析兴奋剂的概念、功能、类型、本质等基础上,对兴奋剂使用行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及其法理诠释,揭示了兴奋剂使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违法性进行了... 竞技体育一直受到兴奋剂问题困扰,该问题更有向学校体育甚至社会体育蔓延的趋势。在分析兴奋剂的概念、功能、类型、本质等基础上,对兴奋剂使用行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及其法理诠释,揭示了兴奋剂使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违法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对兴奋剂的控制已经形成了全面的治理体系,依据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及客观方面的不同,治理兴奋剂使用行为存在技术措施、纪律措施及法律措施等适用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 兴奋剂使用行为 社会危害性 治理措施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黎明 侯云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3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奥氮平治... 目的研究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奥氮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和MO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ANS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末、2周末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O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和1周末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末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患者攻击性和临床症状,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兴奋冲动攻击行为 奥氮平 丙戊酸镁缓释片
下载PDF
评估奥氮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洪兴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6期118-119,共2页
目的针对奥氮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86例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奥氮平治疗)以及观察组(... 目的针对奥氮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86例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奥氮平治疗)以及观察组(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解片治疗),平均每组患者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以及PANSS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OAS评分以及PAN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而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伴兴奋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奥氮平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镁缓解片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丙戊酸镁缓解片 精神分裂症 兴奋冲动攻击行为
下载PDF
绘画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行为的疗效研究
11
作者 李丹 赵延宇 +4 位作者 李冠男 蔡丽莉 李论 郭依楠 杨薇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7期49-51,共3页
目的研究绘画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10月该院接收的70例伴有兴奋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利培酮组和联合组,各35例.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 目的研究绘画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10月该院接收的70例伴有兴奋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利培酮组和联合组,各35例.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联合组采用绘画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各因子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schwarzer,GSES)评分.结果治疗后,利培酮组与联合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兴奋、敌对性、紧张、不合作、冲动控制障碍评分均低于利培酮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GSES评分明显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绘画治疗联合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兴奋行为,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治疗 精神分裂症 急性期兴奋行为 利培酮
原文传递
我国兴奋剂违规行为听证制度的历程评价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婧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在作出最终处理决定之前举行听证,给面临纪律处罚的运动员或体育团体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是国际体育运动中的通行做法。这样做法不仅有利于查明事实真相,得出公正的处理决定,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在作出最终处理决定之前举行听证,给面临纪律处罚的运动员或体育团体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是国际体育运动中的通行做法。这样做法不仅有利于查明事实真相,得出公正的处理决定,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自原国家体委于1995年发布《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的兴奋剂违规行为听证制度经历了确立、发展和全面接轨3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各自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如今,对这段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不仅能理清理论研究的思路,而且能发现当前听证工作的不足之处,为切实保障运动员基本权利以及我国今后的反兴奋剂工作提供帮助。2015年1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令第20号《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管制通则》,与新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同步实施,不仅完善了我国反兴奋剂法律体系,而且打通了国内机制与国际机制相衔接的通道。在今后的反兴奋剂斗争中,我国应在借鉴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让兴奋剂违规行为听证制度在兴奋剂管制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和保障听证效果的实现这2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的兴奋剂违规行为听证制度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剂违规行为听证 听证程序 听证组织 听证效果
下载PDF
利培酮分散联片联合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病人兴奋冲动行为的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竞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利培酮分散片合并丁螺环酮控制流浪精神病人兴奋冲动行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流浪精神病人1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螺环酮片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 目的探讨利培酮分散片合并丁螺环酮控制流浪精神病人兴奋冲动行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流浪精神病人1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丁螺环酮片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躁狂评定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兴奋激越状况以及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从治疗1周末开始,2组患者的BPRS、BRMS、HAND、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更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ESS各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分散片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病人起效快,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兴奋行动行为,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分散片 丁螺环酮 流浪精神病 兴奋冲动行为
下载PDF
兴奋剂行为的成因——动机分析
14
作者 钮璐璐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第19期106-107,共2页
随着国际性竞技体育成绩带来的巨大名利收益,兴奋剂行为已伴生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中,以其发展的态势,兴奋剂行为可控但不可杜绝。运动员训练付出的巨大牺牲催生了牺牲性行为带来的摧残平衡思考,可以训练到死,也可以嗑药到死,最终为了荣... 随着国际性竞技体育成绩带来的巨大名利收益,兴奋剂行为已伴生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中,以其发展的态势,兴奋剂行为可控但不可杜绝。运动员训练付出的巨大牺牲催生了牺牲性行为带来的摧残平衡思考,可以训练到死,也可以嗑药到死,最终为了荣誉,运动员们面对艰难的人类极限的突破,越发愿意相信艰苦的训练与神奇的药物共同发生着作用,从而不再考量兴奋剂行为的违规、违法,甚至不再认同常规训练的道德底线,进而促使兴奋剂行为屡禁不止。本文通过探究兴奋剂行为和案例背后的心理学成因——动机来分析如何看待现今体坛的兴奋剂使用现象。从动机的三个基本结构分析了竞技需要、内驱力、竞技期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梳理出兴奋剂行为的成因,为进一步研究控制成因和干扰形成寻求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 兴奋行为 成因 动机
下载PDF
兴奋剂行为的社会学成因浅析
15
作者 钮璐璐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第17期58-59,共2页
兴奋剂是一种能够使运动成绩提高的药物,现在这类药物已经渗入到竞技体育的每个项目当中,可以说神圣的体育比赛已经因为兴奋剂变得不再纯洁,不断突破和超越人类极限的竞技运动员和兴奋剂的距离已枕卧相关。本文从竞技体育角度和社会学... 兴奋剂是一种能够使运动成绩提高的药物,现在这类药物已经渗入到竞技体育的每个项目当中,可以说神圣的体育比赛已经因为兴奋剂变得不再纯洁,不断突破和超越人类极限的竞技运动员和兴奋剂的距离已枕卧相关。本文从竞技体育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兴奋剂及其社会学成因,浅要分析了为什么如今兴奋剂行为竟会如此泛滥于竞技赛场,为什么运动员愿意使用这种残害身体的违禁药物,为什么兴奋剂越禁越多,怎样才能遏制兴奋剂的继续蔓延等热点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探寻兴奋剂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而寻求阻断兴奋剂使用链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 兴奋行为 偏离行为 社会学成因
下载PDF
丙戊酸镁缓释片合并奥氮平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兴奋冲动行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晓英 吕红波 张永利 《甘肃科技》 2011年第23期152-154,共3页
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合并奥氮平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兴奋冲动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将60例伴兴奋冲动行为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丙戊酸镁缓释片+奥氮平)和对照组(氟哌定醇+异丙嗪)。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 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合并奥氮平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兴奋冲动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将60例伴兴奋冲动行为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丙戊酸镁缓释片+奥氮平)和对照组(氟哌定醇+异丙嗪)。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末、第1、2周末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估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两组NOSIE量表激惹因子分减分率在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显效率26.7%,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率30.0%,有效率86.7%,两组间总体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IE量表激惹因子分及MOAS量表评分,研究组在治疗第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治疗第3天末、第1、2周末较治疗前均降低,第1、2周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哌定醇合并异丙嗪控制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兴奋冲动行为较丙戊酸镁缓释片合并奥氮平起效快,治疗2周后两者疗效相当,但丙戊酸镁缓释片合并奥氮平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镁缓释片 奥氮平 兴奋冲动行为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下载PDF
住院精神病人50例兴奋躁动行为临床分析
17
作者 王丽萍 《河北精神卫生》 1995年第B08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 兴奋躁动行为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妨害兴奋剂管理罪追诉机制的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鑫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53,共8页
国际反兴奋剂立法蕴含着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追诉机制,我国反兴奋剂专门立法及相关立法直接或者间接地规定了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追诉机制。但是,在前者中行刑衔接不力,在后者中行刑衔接基本阙如,故难以实现对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有效追诉... 国际反兴奋剂立法蕴含着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追诉机制,我国反兴奋剂专门立法及相关立法直接或者间接地规定了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追诉机制。但是,在前者中行刑衔接不力,在后者中行刑衔接基本阙如,故难以实现对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有效追诉。兴奋剂检查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不一致、兴奋剂样本取证难度大、责任主体沟通渠道不畅、移送监督机制保障不足等,是建构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追诉机制面临的难题。为此,有必要先制定统一的行刑衔接基本法,然后针对反兴奋剂违规行为制定具体、专门的行刑衔接实施细则。在具体举措上,应当制定严于国际反兴奋剂法的检查标准,建立反兴奋剂机构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协同侦查模式和兴奋剂犯罪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案件移送的外部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法学 妨害兴奋剂管理罪 追诉机制 兴奋剂违规行为 行刑衔接
下载PDF
《刑法修正案(十一)》下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适用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淼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2,共4页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的妨害兴奋剂管理罪标志着我国在规制兴奋剂问题上选择了"刑法模式"。本罪的法条适用需要注意:一方面,本罪罪状应根据行为的支配力度进行解释。其中,基本罪状中规定的欺骗行为只有在无法压制运动员...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的妨害兴奋剂管理罪标志着我国在规制兴奋剂问题上选择了"刑法模式"。本罪的法条适用需要注意:一方面,本罪罪状应根据行为的支配力度进行解释。其中,基本罪状中规定的欺骗行为只有在无法压制运动员意志自由时方可适用基本罪状的法定刑,否则应适用加重罪状从重处罚。另一方面,应当激活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对行为人购买、持有兴奋剂的行为依照预备犯加以处罚。对妨害兴奋剂管理罪的完善予以展望,在积极刑法观的指引下,有必要将运动员的兴奋剂自用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从而更全面地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法益,同时通过刑法的指引作用,帮助国民树立反对使用兴奋剂的规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妨害兴奋剂管理罪 欺骗 预备犯 兴奋剂自用行为
下载PDF
精神疾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筠 王艳娉 +2 位作者 罗敏 赵鹏 王维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19期3-4,共2页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增高精神病患者450例做为研究组,同期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值在正常范围内的精神病患者400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和4周末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增高精神病患者450例做为研究组,同期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值在正常范围内的精神病患者400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和4周末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电图检测,同时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病情.结果 研究组在发病期的血清肌酸激酶值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有关兴奋行为条目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随着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阳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量表评分阳性症状减少,血清肌酸激酶值及心率亦逐渐下降,4周末已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的阳性症状及病情程度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关系密切且相平行,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其生物学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血清肌酸激酶 兴奋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