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在者之思到共在之域——论交感诗学思想在中国文论中的嬗变与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超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2-85,共4页
本文试图探讨交感诗学思想形成的价值母体、文化语境及其基本的嬗变形态,通过对其艺术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梳理和探索,总结出“物感—兴观—交感”三个主要的阶段性样态,并进行对比和观照,追问它在普遍“失语”的中国文论处境下能否或如何... 本文试图探讨交感诗学思想形成的价值母体、文化语境及其基本的嬗变形态,通过对其艺术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梳理和探索,总结出“物感—兴观—交感”三个主要的阶段性样态,并进行对比和观照,追问它在普遍“失语”的中国文论处境下能否或如何对价值重建提供一种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感 兴观 交感 在者之思 共在之域
下载PDF
钟嵘的“兴”观
2
作者 尚园园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兴观 文艺审美 审美感受 滋味说
下载PDF
浅论孔子诗教观中“兴”、“观”说在当代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3
作者 赵夏冰 《新作文(教研)》 2019年第10期0191-0192,共2页
孔子是中国传统诗教课程的开创者,他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的诗歌批评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大意义。高中学习阶段是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诗词鉴赏学习,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有助于... 孔子是中国传统诗教课程的开创者,他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的诗歌批评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大意义。高中学习阶段是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诗词鉴赏学习,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本文以孔子诗教观中“兴观群怨”说为切入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究其在当今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概括起来是“情境创设-观察领悟-学会合作-得体表达”,这一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与价值,促进高中生诗词鉴赏和写作训练的双赢,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观 诗教观 古诗词 教学价值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 被引量:12
4
作者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1,共12页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而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也就是以文人诗的传统为诗教。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似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才是。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也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前后两阶段诗教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教 兴观群怨 温柔敦厚
原文传递
脚搓木棍读书
5
作者 苏里 《快乐语文》 2020年第29期32-32,共1页
从前,有个叫施洋的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晚上施洋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天夜里冷,没坐一会儿,施洋的脚就冻僵了。他只好时不时站起来跺跺脚。后来,他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就削了一根... 从前,有个叫施洋的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晚上施洋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天夜里冷,没坐一会儿,施洋的脚就冻僵了。他只好时不时站起来跺跺脚。后来,他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就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既省时又能保持脚的温暖,真是一举两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洋 长明灯 兴观 一举两得 读书 小时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