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冯友兰晚年哲学史研究与哲学思想的会通
1
作者 乔清举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新理学 具体共相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概念起源问题的新问题及其解答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小娜 高新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50,238,共9页
传统的概念研究已演变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常被冠之以"概念理论"。它既小又大,成了一个集心灵哲学问题、本体论问题、语义学问题、逻辑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心理学问题等于一体的,新的理论荟萃并层出不穷的,极为活跃... 传统的概念研究已演变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常被冠之以"概念理论"。它既小又大,成了一个集心灵哲学问题、本体论问题、语义学问题、逻辑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心理学问题等于一体的,新的理论荟萃并层出不穷的,极为活跃的分支领域。在概念形成问题上,传统观点受到尖锐挑战,出现了原型论、典型论、定型论、概念信息论、代型论等多种理论形态。它们大大丰富和推进了人类对概念本质和形成过程的认识。然而,概念的样式多种多样,形成概念的方式尽管不只传统所说的从个别中抽象一般这一种方式,但也不只原型论等所说的那些方式。概念形成的方式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概念研究中需坚持唯物辩证法,及时跟进最新研究,对概念的认识才可能有所超越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概念形成 具体共相 家族相似
下载PDF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从《〈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讲起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景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91,共8页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性"观念的凸显,到后期对"内在关系论"哲学观念的肯定,其内在的机理,是由"分别"共殊到"超过"共殊,而建立"具体的共相"的思想。从西方哲学的影响来看,冯先生晚年思想之转变,是经由黑格尔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为思想契机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亦有助缘的作用。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应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实有着内在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 具体共相
下载PDF
正负方法与形式主义——冯友兰的世界哲学理想
4
作者 赵蕾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6期47-56,共10页
冯友兰将逻辑分析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其创立的新理学非常强调形式主义的特征。新理学的方法包括“正底方法”以及“负底方法”,其中“正底方法”是形式主义的方法,而“负底方法”是直觉主义的方法。冯友兰理想中的世界哲学是正负方... 冯友兰将逻辑分析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其创立的新理学非常强调形式主义的特征。新理学的方法包括“正底方法”以及“负底方法”,其中“正底方法”是形式主义的方法,而“负底方法”是直觉主义的方法。冯友兰理想中的世界哲学是正负方法结合的哲学。想要达到这样的世界哲学理想必须解决“负底方法”的界定以及正负方法如何统一的问题。通过对“烘云托月”以及康德批判法的考察可以发现,逻辑的否定性命题并不适用于“负底方法”。道家和禅宗的方法虽然有超越的层面,但它们所讲的直觉和顿悟很难与形式主义联系起来。借助“具体共相”的概念,冯友兰尝试使哲学命题能够在其形式性的特征中容纳自身的特殊内容,但这只是思维理路的内在变化,跟中国传统哲学的性与天道和修养功夫相差较远。因为在价值倾向方面,冯友兰始终要把逻辑分析放在基础位置,所以使得禅宗的四料简、四宾主以及诗的比、兴这些最符合“负底方法”的哲学最终没能显示出作为未来的世界哲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负底方法 具体共相 世界哲学
下载PDF
略述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读《小逻辑》札记
5
作者 李正元 《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11-13,共3页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大师,他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对他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就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了解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其辩证法思想、加深理解...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大师,他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对他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就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了解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其辩证法思想、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哲学史讲演录 唯物主义哲学 具体共相 辩证关系 物自身 思想概念 辩证理性 独断论 认识对象
下载PDF
略论唯识无境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唯识学 第六意识 转依 中国佛教 具体共相 瑜伽师地论 大乘佛教 中观宗 阿赖耶识 无为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