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典型问题的几点思考
1
作者 理睛 《小说评论》 1985年第5期78-80,共3页
一谈起典型,人们往往更多地讨论典型的本质问题,喜欢把它放在哲学、逻辑的范畴里考察。例如人们争论不休的共性、个性及其统一性等问题,典型化方法的“为一般而找特殊”或“在特殊显现一般”等问题。这种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去讨论典型... 一谈起典型,人们往往更多地讨论典型的本质问题,喜欢把它放在哲学、逻辑的范畴里考察。例如人们争论不休的共性、个性及其统一性等问题,典型化方法的“为一般而找特殊”或“在特殊显现一般”等问题。这种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去讨论典型的办法,显然为从本质上把握典型的艺术规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历史上的有关典型本质的论断大都为哲学家所定夺这样一个事实,也显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哲学、逻辑对把握典型本质及其规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理论 典型人物 典型问题 典型本质 典型 典型环境 小说创作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小说 哲学家
下载PDF
主题提炼“十六字法”探幽
2
作者 杨尚德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50-53,共4页
“十六字法”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写作中就是寻找典型的过程。去伪存真就是提炼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东西。由此及彼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表及里是找出反映事物的最准确、新颖、深刻的思想... “十六字法”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写作中就是寻找典型的过程。去伪存真就是提炼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东西。由此及彼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表及里是找出反映事物的最准确、新颖、深刻的思想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炼主题 十六字法 典型本质 联系 深刻
下载PDF
“共名”说试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超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23-29,22,共8页
何其芳同志提出“共名”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也颇得部份同志的赞同,更有部份同志在何其芳同志论述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发挥。这些年来赞同“共名”说或在何其芳同志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发挥的美学论文有:... 何其芳同志提出“共名”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也颇得部份同志的赞同,更有部份同志在何其芳同志论述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发挥。这些年来赞同“共名”说或在何其芳同志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发挥的美学论文有:蔡仪同志的《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李希贤同志的《论阿 Q 典型和阿 Q 主义》(见《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共名 典型本质 典型人物 阶级性 洛莫夫 典型性格 马克思主义 剥削阶级 文学艺术
下载PDF
在民族历史同一的“年轮”上对位——福斯塔夫与阿Q性格比较谈
4
作者 汪帆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63-69,130,共8页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往往会捕捉到这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长河中总会激荡起几朵“形同”或“神似”的浪花。它们不以人们意念中的时空单位为纽结,而以各自民族生成发育过程中的“年轮”为对位中介,福斯塔夫与阿Q正是因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往往会捕捉到这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长河中总会激荡起几朵“形同”或“神似”的浪花。它们不以人们意念中的时空单位为纽结,而以各自民族生成发育过程中的“年轮”为对位中介,福斯塔夫与阿Q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站在了一起,他们分别显示了莎士比亚和鲁迅两位天才作家对民族劣根性的历史与审美的思考。也许是由于上述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塔夫 阿Q 莎士比亚 比较文学 典型本质 民族文学 “神似” 鲁迅 民族历史 民族劣根性
下载PDF
要从审美效应入手——提高板书教学效率初探
5
作者 尹家正 《保山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54-61,共8页
板书的重要性是为教学实践证明的.然而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并没有抓住板书教学美的规律,教学改革并不理想.其实,板书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审美效应的问题.要提高板书教学效率,必须抓住合规律的目标性,抓住典型优越的板书美的创造,特别要抓住学... 板书的重要性是为教学实践证明的.然而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并没有抓住板书教学美的规律,教学改革并不理想.其实,板书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审美效应的问题.要提高板书教学效率,必须抓住合规律的目标性,抓住典型优越的板书美的创造,特别要抓住学生的审美效应.只有学生亲身感到板书的胜利的愉悦,板书教学的效率才有提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效应 合规律的目的 典型、形象、兴趣、动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