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任玉连 陆梅 +3 位作者 曹乾斌 李聪 冯峻 王志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115,共12页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0.05),即沟谷雨林(89.10 t/hm^2,11.94 t/hm^2)<半常绿季雨林(190.30 t/hm^2,25.34 t/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508.05 t/hm2,56.55 t/hm2),这种变化规律与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及全氮沿海拔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而土壤全氮储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凋落物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密度、pH、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被类型 有机碳储量 全氮储量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高寒山区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2
作者 孙昌平 霍红 《林业建设》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森林土壤是水分和养分的调节器与储存库,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小循环中林分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综合体现。以祁连山高寒山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渗透性等指标,开展林下土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典... 森林土壤是水分和养分的调节器与储存库,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小循环中林分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综合体现。以祁连山高寒山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渗透性等指标,开展林下土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值被土壤容重平均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青海云杉林<湿性灌丛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牧坡草地<无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青海云杉林>湿性灌丛林>祁连圆柏林>干性灌丛林>牧坡草地>无林地。青海云杉林土壤静态蓄水能力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次为湿性灌丛林,最差为无林地,湿性灌丛林的各项指标仅次于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林土壤表层的渗透率比其它土壤表层的渗透率大几百倍,渗流速度大1000多倍,牧坡草地土壤表层稳渗率只为青海云杉林的0.43%,底土层只有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典型植被类型 土壤特性
原文传递
不同矿化度咸水在滨海典型植被盐碱地中的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淙琮 孙宏勇 +2 位作者 郭凯 董心亮 程东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3,共7页
基于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白茅、盐地碱蓬和裸地的土壤性状调查,开展了不同矿化度咸水(0、5、10 g/L)在上述典型地块中的水分入渗试验,以分析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对土壤结构特征、咸水入渗特性、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裸地、盐... 基于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白茅、盐地碱蓬和裸地的土壤性状调查,开展了不同矿化度咸水(0、5、10 g/L)在上述典型地块中的水分入渗试验,以分析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对土壤结构特征、咸水入渗特性、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土壤容重和含盐量依次降低、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依次增加;②同一地块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咸水矿化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相同矿化度咸水入渗下,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白茅地、盐地碱蓬地和裸地;③入渗前土壤表层含盐量由高到低的地块依次为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咸水入渗后,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随咸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咸水入渗对盐地碱蓬地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显著,且在矿化度为5 g/L咸水入渗后的淋洗效果最佳,而白茅地土壤盐分淋洗对入渗咸水矿化度则不敏感;④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类型对滨海盐碱地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大于入渗水的矿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典型植被类型 水分入渗特性 水盐分布
下载PDF
黄前水库上游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林冠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程传民 王华伟 陈赫男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共3页
利用森林水文与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固定标准地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黄前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P=18 mm的降雨条件下,生态修复区内不同树种林冠对降雨截留量的排序为油松>赤... 利用森林水文与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固定标准地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黄前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P=18 mm的降雨条件下,生态修复区内不同树种林冠对降雨截留量的排序为油松>赤松>侧柏>麻栎>刺槐,树干径流量和林内穿透雨量没有发现有类似的规律,针叶林比阔叶林的林冠截留量大。②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冠截留量的影响总体趋势为造林密度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多,反之林冠截留量就越少;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变化规律相反。③不同郁闭度林分与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相同。④不同混交方式的林分对降雨的截留量排序为松刺栎混交>油松>松栎混交>松刺混交>麻栎>刺槐;树干径流量和林内穿透雨量的规律不明显。⑤生态修复区内典型植被林冠截留量在降雨量较小时(P=4.50 mm)截留作用很明显,林冠截留率较大;但随着雨量增加,树干径流量逐渐增大,林冠截留率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典型植被类型 林冠层截留量 树干径流量 林内穿透雨量
下载PDF
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5
作者 丁福俊 戴武刚 +3 位作者 王亮 杨慧玲 樊豪 高鹏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年第10期850-851,864,共3页
详细分析了辽宁北票市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提出改良林分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土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典型植被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大黑山
下载PDF
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1期15-17,20,共4页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典型植被类型 物种多样性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