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典籍注释传意的客观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注释 信息 语言符号 注释主体
下载PDF
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典籍注释是注释家运用书面语言,把典籍中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转换(传、注)或二次转换(疏)传递给多数读者理解的语言行为,也是古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复杂传意行为。古代学者对注释传意的沟通功能、对注释传意与语境的依赖关系、对注释传... 典籍注释是注释家运用书面语言,把典籍中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转换(传、注)或二次转换(疏)传递给多数读者理解的语言行为,也是古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复杂传意行为。古代学者对注释传意的沟通功能、对注释传意与语境的依赖关系、对注释传意的各种表达体式、对所传之意与文本之意二者的关系以及形成之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将典籍注释纳入语言传意研究的轨道,可拓展目前语言传意研究以言语交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局面,使古代与现代相沟通,传统与现代相辉映,既使中国语言传意研究在国际化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又不失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基本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传意 典籍注释 语言符号 传意过程
下载PDF
语言传意视角下典籍注释活动的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9-164,共6页
语言传意研究将语言使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打破了语言本体研究静态性、自足性的特点。从语言传意的角度分析古代典籍注释活动,既可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带来活力,又可使语言传意研究拓展到典籍注释传意活动的新领域。典籍注释是注释者... 语言传意研究将语言使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打破了语言本体研究静态性、自足性的特点。从语言传意的角度分析古代典籍注释活动,既可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带来活力,又可使语言传意研究拓展到典籍注释传意活动的新领域。典籍注释是注释者运用文字符号所进行的结构更为复杂、传意过程更为独特、传意结果更为多样的语言传意活动。它以文字符号作为历时传意的介质,形成典籍作者、典籍注释者、注本读者三个传意单位,由典籍作者、典籍文本、语言文字、注释者、注释文本、注本读者、语境7个要素组成,经过理解与解释两个过程,形成了信息不断累积的单向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传意 典籍注释 注释 注释文本 传意过程 传意结果
下载PDF
典籍注释家郭璞
4
作者 苑育新 《辞书研究》 198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翻阅《尔雅》,查“犦牛”一条,只能知道它属于《释畜》类,其它则一无所知。只有借助于其下的一段注释文字“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内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才对“犦牛”的全貌有了具体的了解。这应当归功于为... 翻阅《尔雅》,查“犦牛”一条,只能知道它属于《释畜》类,其它则一无所知。只有借助于其下的一段注释文字“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内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才对“犦牛”的全貌有了具体的了解。这应当归功于为《尔雅》作注的晋人郭璞。郭璞,字景纯,生于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的河东闻喜(今属山西闻喜县)。博学,精通音韵训诂,好古文奇字,据说曾从学于河东的郭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璞 尔雅注 方言 晋武帝 闻喜县 河东 典籍注释 训话 思想感情 诗赋
下载PDF
论典籍注释的传意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杜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7-144,共8页
典籍注释是注者运用书面语进行的单向性一度转换传意或二度转换传意的行为。此行为包括作者、注释者、注本读者三个基本构成单位,由典籍作者、典籍文本、注者、注释文本、注本读者、语言文字、传意的环境七个要素构成。典籍注释具有传... 典籍注释是注者运用书面语进行的单向性一度转换传意或二度转换传意的行为。此行为包括作者、注释者、注本读者三个基本构成单位,由典籍作者、典籍文本、注者、注释文本、注本读者、语言文字、传意的环境七个要素构成。典籍注释具有传意的异时性、沟通性、复杂性、传意转换性、所传信息多样性、语种单一性、行为主动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注释 传意 传意过程 注释 注释文本
原文传递
典籍注释蕴含文化因素的表现、成因与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崔金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典籍注释除了字词句篇等语言性质的内容之外,还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注释内容和注释方法等方面,注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结构是它们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典籍注释中蕴含丰富文化因素的事实具有两个重要启... 典籍注释除了字词句篇等语言性质的内容之外,还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注释内容和注释方法等方面,注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结构是它们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典籍注释中蕴含丰富文化因素的事实具有两个重要启示:应当坚持包括注释在内的训诂学的工具性质,同时警惕将它纯粹语言学化的各种理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注释 文化因素 成因
原文传递
语言传意视角下的典籍注释
7
作者 杜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5期58-60,共3页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活动,是语言传意研究的出发点,其特点就是打破语言本体研究的静态性、自足性,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使用语言的基本过程、使用语言的效果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等。本文正是从语言传意的视角,分...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活动,是语言传意研究的出发点,其特点就是打破语言本体研究的静态性、自足性,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使用语言的基本过程、使用语言的效果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等。本文正是从语言传意的视角,分析典籍注释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根本性质,为廓清典籍注释活动中的一些根本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播 典籍注释 自足性 静态性 语言传意 运用语言
原文传递
曹魏时期的文化典籍整理
8
作者 魏萌 魏宏灿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1-35,共5页
曹魏治国,文武并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曹氏父子不仅倡导文学创作,开创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而且通过文化典籍的结集与编纂,强化文化积累与构建,曹操注兵书并作序:曹丕编纂七子文集,主持编辑我国第一部大... 曹魏治国,文武并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曹氏父子不仅倡导文学创作,开创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而且通过文化典籍的结集与编纂,强化文化积累与构建,曹操注兵书并作序:曹丕编纂七子文集,主持编辑我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曹魏哲学经典注释成就显著,曹魏开我国文化史上由政府主持文化典籍整理之先。与文学创作互动给力,共同构筑曹魏文化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文化构建 典籍注释 文集编辑
下载PDF
朱熹的注释和辨伪 被引量:3
9
作者 曾贻芬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2-68,70,共8页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的著名学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使理学的系统达到顶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朱熹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典籍注释占了相当的比例,因为这是他阐发自己思想主张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包括《大...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的著名学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使理学的系统达到顶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朱熹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典籍注释占了相当的比例,因为这是他阐发自己思想主张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本不并行,《论语》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在《六艺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辨伪 典籍注释 孟子 汉书·艺文志 大学 论语 中庸 朱子语类 主要成就
下载PDF
释“信宿”
10
作者 刘运兴 《学术研究》 1985年第5期19-19,共1页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宿 典籍注释 无可置疑 谷梁传 考工记 说者 公元年 假借 荀子 同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