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生态伦理视域下的海外汉学家与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符蓉 张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4-6,119,共4页
立足本土翻译生态与伦理智慧,以海外汉学家研究为坐标,细化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的发展脉络,探寻典籍翻译研究发展的普遍生态规律,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译者群像之间的伦理关系,推演“海外汉学家-经典译本-翻译生态群落-传播生态链... 立足本土翻译生态与伦理智慧,以海外汉学家研究为坐标,细化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的发展脉络,探寻典籍翻译研究发展的普遍生态规律,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译者群像之间的伦理关系,推演“海外汉学家-经典译本-翻译生态群落-传播生态链”的图谱构建,为中国典籍翻译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文化输出之路探索更有效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家 中国典籍英译史 十九世纪 生态学 伦理
下载PDF
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静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众多中西翻译史著作的纵观横览之下,竟然难觅中国典籍英译史的踪迹。西方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英的翻译史,却对中国典籍英译史存而不论;中国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中的翻译史,对中国... 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众多中西翻译史著作的纵观横览之下,竟然难觅中国典籍英译史的踪迹。西方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英的翻译史,却对中国典籍英译史存而不论;中国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中的翻译史,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今后,应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充分挖掘史料,从实践史、理论史和元翻译史三个方面对中国典籍英译史进行通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翻 中国典籍英译史 研究方向
原文传递
从译者角度谈对典籍英译史的理解
3
作者 乔影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第12期207-207,共1页
本文主要从译者的三个方面:译者采取的策略影响典籍的文化内涵,译者自身的素质影响典籍译介的质量,译者自身经历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三个方面谈对于典籍英译史的理解。
关键词 典籍英译史 理解
原文传递
英美新教传教士《梦溪笔谈》科学条目英译考释
4
作者 王烟朦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典籍英译史 《梦溪笔谈》 伟烈亚力 卫三畏
原文传递
丁文江的科技典籍译介活动钩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烟朦 梁林歆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5,共6页
民国伊始,丁文江运用习得的西方科学擘画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后又发起改造民族科学遗产的运动。其将《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从被湮没的历史中发掘出来,并于上世纪20年代将之译介成英文,成为国内英译科技典籍的第一人。本文基于丁文江... 民国伊始,丁文江运用习得的西方科学擘画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后又发起改造民族科学遗产的运动。其将《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从被湮没的历史中发掘出来,并于上世纪20年代将之译介成英文,成为国内英译科技典籍的第一人。本文基于丁文江的译介文字和史料爬梳其译介动机,进而探究翻译底本和翻译策略之择以及丁氏译介活动对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开展中国科技史研究产生的"双重"影响,以期推进科技典籍英译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典籍英译史 丁文江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