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沙地燕麦间作箭筈豌豆与施肥对饲草养分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杨金虎 李立军 +3 位作者 张艳丽 渠佳慧 韩冬雨 赵鑫瑶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为研究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饲用作物栽培模式,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开展大田试验。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复播设置种植模式及施肥处理双因素试验,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单作燕麦(‘蒙... 为研究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饲用作物栽培模式,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开展大田试验。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复播设置种植模式及施肥处理双因素试验,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单作燕麦(‘蒙燕1号’,SO),单作箭筈豌豆(SV),2行燕麦与4行箭筈豌豆间作(IOV);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N),施化肥(磷酸二铵,C,150kg/hm^(2)),施生物有机肥(润泽生物有机肥,O,900kg/hm^(2)),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磷酸二铵,G,全量配施),探讨间作与施肥对复种燕麦、箭筈豌豆饲草养分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与施肥可显著增加饲草产量,2020年和2021年G处理较N处理鲜草产量显著提高74.0%和63.5%,干草产量显著提高55.4%和57.0%;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土地利用优势。间作与施肥显著增加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整体表现为SO>IOV>S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的养分优势主要体现在饲草氮累积量的增加,而磷钾累积量则低于单作燕麦,高于单作箭筈豌豆;2020年和2021年G处理下的燕麦间作箭筈豌豆的饲草氮累积量分别比N、C、O处理增加152.2%、21.7%、47.1%和119.8%、17.6%、41.2%。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是最适宜的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肥 水分利用率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基于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的花生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雪 崔少雄 +4 位作者 孙志梅 穆国俊 崔顺立 王鹏超 刘立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23-2029,共7页
为挖掘产量性状好、养分利用效率高、生态适应性广的优良花生品种,在冀中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两个生态区分别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的16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主成分对应... 为挖掘产量性状好、养分利用效率高、生态适应性广的优良花生品种,在冀中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两个生态区分别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的16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将16个主要性状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可代表花生生物量和养分利用性状85%左右的原始信息量.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生态适应性将19个花生品种分为2类,生态适应性广的品种又分为产量水平和养分利用效率高、中、低3类,其中豫花9719、冀花0212-4、潍花10号、豫花15号、濮花28号和冀花10号为生态适应性广、养分利用效率高、产量水平也较高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生物 养分累积量 生态适应性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子莲采收期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运特征
3
作者 刘冬碧 揭志辉 +9 位作者 朱丹丹 唐记平 杨良波 张志毅 郑兴汶 张富林 夏颖 程子珍 赖克强 谢世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00-1712,共13页
【目的】研究加工通芯莲用子莲的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运特征,为子莲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空莲36号和建选17号为供试品种,在江西省广昌县开展微区(3 m^(2))试验。分别在子莲移栽后85天(始收期)、103天(收获早期)... 【目的】研究加工通芯莲用子莲的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运特征,为子莲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空莲36号和建选17号为供试品种,在江西省广昌县开展微区(3 m^(2))试验。分别在子莲移栽后85天(始收期)、103天(收获早期)、121天(收获盛期)、139天(收获中期)、160天(收获后期)、180天(终收期)采样,测定各器官(部位)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源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量,以及汇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累积量增量。【结果】子莲干物质累积总量主要集中在子莲始收期—收获盛期(移栽后85~121天),其中叶片、根状茎等源器官(部位)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后降,在移栽后139天(花果期末,收获中期)达最高值;莲蓬和果实干物质累积量持续增加;膨大茎开始生长后,干物质累积量迅速增加。叶片、根状茎等源器官氮磷钾含量动态变化相似,在移栽后139天前维持在较高水平,然后迅速或逐渐下降;花蕾、果实和膨大茎氮磷钾含量相对稳定;莲蓬氮、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叶片相似,钾的变化与果实相似。子莲氮和钾累积量主要集中在移栽后85~121天,磷积累量主要集中在移栽后85~139天,此期间氮、磷和钾累积量分别占其累积总量的53.9%、61.4%和55.9%。移栽后139~180天,子莲汇器官氮累积量增量在莲蓬、果实和膨大茎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3.0%、67.8%和29.2%,磷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5%、65.0%和33.5%,钾的分配比例分别为6.7%、40.5%和52.8%,源器官氮磷钾转运量占汇器官累积量增量的比例分别为88.8%、49.9%和77.7%。每生产100 kg通芯莲,子莲植株N、P_(2)O_(5)和K_(2)O最大累积量平均分别为7.50、3.47和9.45 kg,N、P_(2)O_(5)、K_(2)O养分吸收量之比为1∶0.46∶1.26。【结论】收获中期(花果期末)—终收期,子莲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累积有“莲蓬+果实”和“膨大茎”两个汇,并以果实发育为主,氮和钾的来源以体内转运为主,磷的来源体内转运和吸收各约50%。因此,保证花果期充足的养分供应和成藕期磷素的持续供应是子莲高产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莲 干物质累积 养分 养分累积量 养分转运
下载PDF
施肥量对油菜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胡敏 周江霞 +3 位作者 李小坤 王振 游秋香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2028-2030,共3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30%复合肥(15-7-8)不同施用量0、225、300、375、450、525、600、675 kg/hm^2对晚播油菜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施肥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晚播条件下,通过增加施肥量可以明显...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30%复合肥(15-7-8)不同施用量0、225、300、375、450、525、600、675 kg/hm^2对晚播油菜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施肥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晚播条件下,通过增加施肥量可以明显提高油菜绿肥的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且随施肥量的增加,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呈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量在225~450 kg/hm^2范围内,油菜鲜、干重均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当施肥量>450 kg/hm^2时,各处理间油菜干重没有显著差异。当施肥量在525~675 kg/hm^2之间时,各处理油菜碳、磷、钾养分累积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施肥量在450~675 kg/hm^2之间时,各处理油菜碳、氮、磷、钾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结合油菜绿肥翻压还田时的生物量、养分归还量及肥料成本,本试验条件下油菜作为绿肥晚播的适宜施肥量为450~5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绿肥 施肥 生物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红菜薹废弃物还田对四季豆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大兵 谢媛圆 +3 位作者 夏贤格 周剑雄 袁家富 赵书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4期63-6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 Tsen et Lee)废弃物还田以及化肥减施对四季豆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红菜薹废弃物半量和全量还田四季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3.4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 Tsen et Lee)废弃物还田以及化肥减施对四季豆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红菜薹废弃物半量和全量还田四季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3.41%和29.43%,与红菜薹废弃物全部还田相比,全部还田+化肥用量减施30%使得四季豆产量降低了25.41%;与单施化肥相比,全部还田+化肥用量减施30%处理四季豆生物量增加了9.38%。红菜薹还田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8.72%~32.55%、6.35%~38.22%和5.73%~41.87%,且富集的氮、钾主要存在茎、叶片和果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 Tsen et Lee)废弃物 养分累积量 原位还田 化肥减施
下载PDF
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产量、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果 杨彬 +3 位作者 彭云 李肖宏 吕才有 熊昌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5-1240,共6页
【目的】研究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为现代茶园茶叶产量和产值增加以及为大叶种养分茶吸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树良种"云抗1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处理1(不施肥,CK)、处理2(常规施肥)和2个施... 【目的】研究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为现代茶园茶叶产量和产值增加以及为大叶种养分茶吸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树良种"云抗1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处理1(不施肥,CK)、处理2(常规施肥)和2个施用相同肥料总量,不同施肥方式的处理3(配方肥)和处理4(优化配方肥)进行小区试验。【结果】处理4茶树新梢氮、磷、钾的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茶树新梢磷、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4的氮肥农学效率为9.58 kg/kg,磷肥农学效率为22.99 kg/kg,钾肥农学效率为28.74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23.14 kg/kg,磷肥偏生产力为55.54 kg/kg,钾肥偏生产力为69.42 kg/kg;处理4的百芽重分别较处理2和处理3提高12.74%和2.06%,发芽密度分别提高10.84%和1.14%,鲜叶产量分别提高15.71%和3.98%,产值分别增加28 135和3224元/hm^2。【结论】在大田实验中,优化施肥技术能明显提升普洱现代茶园茶叶产量、产值以及养分吸收量,建议在普洱现代茶园茶叶生产中推广优化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茶园 优化施肥技术 养分累积量 养分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皮胎果产量、施肥效益及土壤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生 韩宏 +5 位作者 赵克旺 黄青岩 杨霞 张芳 康夏明 杨彧红 《林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4期43-47,共5页
以13年盛果树龄的皮胎果(Pyrussinkjorgensis)树为试验试材,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与氮肥不同生育时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0.6kg/株其产量、施肥纯利润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5.9%、4922... 以13年盛果树龄的皮胎果(Pyrussinkjorgensis)树为试验试材,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与氮肥不同生育时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0.6kg/株其产量、施肥纯利润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5.9%、4922.8元/hm。和26.4%;相对于其余处理,能促进新生枝和叶片的生长,而0~60cm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再增加施氮量其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呈指数模型增长,增加了污染环境的风险。60%无机氮肥在第1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施肥综合效率达到最大值。临夏高寒阴湿区盛果期皮胎果树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施肥量为氮(N)0.6~0.81kg/株、磷(PzOs)0.3kg/株、施钾(O.3kg/株),其中氮素组分为无机氮素60%+有机氮素40%,磷肥、钾肥和有机氮肥40%在萌芽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无机氮素60%在第一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最高产量施氮量为0.84k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胎果 PYRUS sinkjorgensis 氮肥用 施肥时期 施肥效益 养分累积量
原文传递
镁锰硼钼供应水平对莴苣植株体内养分含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小凤 《青海科技》 2005年第4期27-29,共3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营养液中镁、硼、锰、钼四种元素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营养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是莴笋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有显著影响;镁、钼的供应水平对锌、铜、铁...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营养液中镁、硼、锰、钼四种元素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营养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是莴笋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有显著影响;镁、钼的供应水平对锌、铜、铁、锰、钙等矿质元素的累积量影响不大,钼的供应水平仅对锰和铜在莴笋体内累积量有显著影响;钾、钙、镁等元素在莴笋植株中的含量受多种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缺硼时锌在植株内富集,含量远高于对照;莴笋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是累积量与生长量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培 莴笋 养分 养分累积量 供应水平 体内 缺硼 植株 营养元素含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盆栽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欢欢 刘浩 +3 位作者 庞婕 李双 崔永生 孙景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2-279,共8页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日光温室盆栽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灌溉水平(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50%、65%、80%,分别记为I1、I2和I3)和4种施氮水平(N和土壤质量比为0、0.13、0.27、0.40g/kg,分别记...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日光温室盆栽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灌溉水平(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50%、65%、80%,分别记为I1、I2和I3)和4种施氮水平(N和土壤质量比为0、0.13、0.27、0.40g/kg,分别记为N0、N1、N2和N3)对番茄生长发育、生物量、组织含水率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随施氮量的增大呈显著的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N1时各灌溉水平的生长指标均最优;茎和叶含水率在各处理间无明显规律,而果实含水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茎、叶和果实的干物质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极显著的增大,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N1最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水分胁迫(I1)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各组织对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吸收,且养分更多的用于生殖生长,各组织对养分吸收的施氮阈值为0.13g/kg(N1);地上组织N、P、K累积量与干物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对应的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N和K除外),与组织含水率的相关性不显著,且N累积量与P、K累积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故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番茄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促进对K的吸收。与N1I3处理相比,N1I2的果实干物质量、N累积量和K累积量分别下降了3.04%、10.67%和12.08%,但可节约用水25%,因而灌溉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5%(I2)和施氮水平为0.13g/kg(N1)为最优水氮组合模式,可实现节水、省肥功效,合理调控株型,为产量形成和品质的优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水氮互作 生长发育 生物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叶华 张松 +7 位作者 王帅 刘正兰 方林发 张学良 刘瑞 张建伟 张宇亭 石孝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55,共17页
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特征,旨在为绿肥种植和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 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特征,旨在为绿肥种植和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比较了几种主要绿肥在我国不同区域的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绿肥鲜草产量平均为38.0 t·hm-2(含水量平均81.0%)、变幅大(0.7~186.7 t·hm-2),其中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平均产量>42.5 t·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绿肥种类。17种常见绿肥的平均含氮量为28.0 g·kg-1(干基计),箭筈豌豆、苕子、苜蓿、金花菜和白三叶等豆科绿肥含氮量均在30.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磷量为7.0 g·kg-1,苕子和二月兰含磷量最高,均在8.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钾量为25.3 g·kg-1,二月兰和紫云英含钾量最高,均在32.0 g·kg-1以上。常见绿肥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平均为214.4 kg·hm-2、48.4 kg·hm-2和165.1 kg·hm-2,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氮(N)、磷(P2O5)和钾(K2O)累积量最高,分别在250.0 kg·hm-2、50.0 kg·hm-2和191.7 kg·hm-2以上。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绿肥养分累积状况发现,紫云英最适宜种植于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箭筈豌豆适宜种植于东北粮草(肥)轮作区和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苕子最适宜种植于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苜蓿最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白/红三叶最适宜种植于西南山地丘陵粮肥(草)复间套种区;而黑麦草更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和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根据不同区域主要豆科绿肥产量、固氮量及种植面积进行固氮潜力评估表明,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在绿肥生产过程中,应针对本区域适应性强的绿肥进行重点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区域性 养分累积量 替代氮肥潜力
下载PDF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晓红 曹雄 +2 位作者 张瑞栋 刘静 王爱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184,共11页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高粱大豆产量、土地生产力、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高粱的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与单作高粱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的结荚数在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2G1∶2D、2G2∶2D、2G1∶4D、2G2∶4D间作处理大豆的结荚数分别降低37.89%,32.16%,22.46%,21.51%;高粱与大豆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在氮累积量的增加;2G1∶2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2D间作处理提高8.91%,8.30%,4.56%,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4D间作处理提高10.17%,9.14%,4.35%,在晋杂22大豆间作体系下,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2G1∶2D和2G1∶3D间作处理。高粱与大豆间作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力、水分及氮素养分利用优势;高秆高粱晋杂22与大豆间作比矮秆高粱晋杂34与大豆间作优势明显;2G1∶4D间作处理是最适宜的高粱和大豆间作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大豆 间作 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不同形态聚磷酸铵种肥同播对大豆、小麦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依彬 陈小娟 +1 位作者 邓兰生 张承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52-5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的聚磷酸铵作为种肥在石灰性土壤上对大豆、小麦苗期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施肥作对照,磷酸一铵(MAP)、不同形态聚磷酸铵(液体型简称APPL,固体型简称APPS)作为种肥,探讨不同磷源对大豆...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的聚磷酸铵作为种肥在石灰性土壤上对大豆、小麦苗期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施肥作对照,磷酸一铵(MAP)、不同形态聚磷酸铵(液体型简称APPL,固体型简称APPS)作为种肥,探讨不同磷源对大豆、小麦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液体聚磷酸铵(APPL)处理明显促进大豆生长,其地上部干重较固体聚磷酸铵(APPS)处理显著增加48.2%,固体聚磷酸铵(APPS)处理则对小麦生长效果最好,其地上部干重较APPL处理增加34.9%;APPL处理大豆地上部磷累积量最大,显著高出APPS处理38.8%;不同形态磷肥条件下,APPS处理对小麦的生物量以及对磷、钙、镁养分的吸收量最高,APPL处理次之,MAP处理效果最差,APPS处理地上部磷累积量较APPL处理高18.7%,是MAP处理的2.5倍。【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MAP处理作对照,APPL处理大豆肥效最佳,地上部干重是对照的2倍多;APPS处理小麦肥效最好,其地上部干重较对照显著增加7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一铵 聚磷酸铵 大豆 小麦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适宜施氮量提高棉花氮磷钾养分积累和皮棉产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卫娜 郑苍松 +4 位作者 李小飞 孙淼 邵晶晶 李鹏程 董合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63-2273,共11页
【目的】棉花是喜磷喜钾作物,适宜的施氮量不仅可以保证棉花的营养生长,还会促进磷、钾的吸收。为此我们研究了中熟和中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施氮量。【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河南安阳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7个施氮量:0... 【目的】棉花是喜磷喜钾作物,适宜的施氮量不仅可以保证棉花的营养生长,还会促进磷、钾的吸收。为此我们研究了中熟和中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施氮量。【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河南安阳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7个施氮量:0、60、120、180、240、300、360 kg/hm^(2),依次记为N0、N60、N120、N180、N240、N300、N360;副区为黄河流域两个主栽棉花品种冀棉228(中熟)和鲁棉研28号(中早熟)。在棉花采收期,测定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氮、磷、钾含量,计算氮、磷、钾累积量和皮棉生产效率。【结果】与N0相比,中熟品种冀棉228地上部生物量在施氮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生物量不再显著增加;而中早熟品种鲁棉研28号地上部生物量在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就不再显著增加。施氮显著增加了冀棉228和鲁棉研28号地上部的氮、磷、钾累积量,冀棉228分别增加了37.5%、23.5%、29.2%,鲁棉研28号分别增加了47.2%、34.0%、35.5%。鲁棉研28号提高的幅度大于冀棉228。棉花氮、磷、钾积累量的增加65.9%~82.4%是由于地上部生物量的增加,17.6%~34.1%是由于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增加。冀棉228的单株成铃数和鲁棉研28号的单铃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通过线性加平台模拟得到的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80和188 kg/hm^(2),对应的皮棉产量分别为1661和1538 kg/hm^(2)。氮、磷、钾皮棉生产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磷素、钾素皮棉生产效率与氮素皮棉生产效率呈正相关。产量收获指数与氮、磷、钾的累积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肥料利用效率的间接选择指标。【结论】适宜的施氮量可有效提高棉花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二者的增加共同提高了棉铃和地上部的氮磷钾累积量,生物量增加对提高氮磷钾积累量的贡献率为65.9%~82.4%,氮、磷、钾含量增加的贡献率为17.6%~34.1%。氮素皮棉生产效率与磷素、钾素的皮棉生产效率呈正相关。综上,氮素吸收可促进棉花对磷、钾素的吸收,本试验条件下,冀棉228和鲁棉研28号皮棉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均较高的施氮量分别为180和18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熟棉花 中早熟棉花 施氮 养分 养分累积量 皮棉生产效率
下载PDF
海藻复合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金萍 刘艳丽 +4 位作者 邵雨晴 李银辉 王修康 薛韧 李成亮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29-434,共6页
为明确新型海藻复合肥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以不施用氮磷钾肥、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等养分量、减量10%、20%和30%的海藻复合肥对夏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养分量海藻复合肥可促... 为明确新型海藻复合肥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以不施用氮磷钾肥、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等养分量、减量10%、20%和30%的海藻复合肥对夏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养分量海藻复合肥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15.27%,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29.17%、57.89%、84.21%。海藻复合肥减少10%仍可确保夏玉米稳产,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1.06%、15.52%。等养分量海藻复合肥具有较好增产效果、肥料利用率较高,减量10%仍能够维持夏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具有减施增效效果,可在夏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复合肥 减施增效 夏玉米 养分累积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氮磷钾用量对西兰花产量、质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15
作者 陈千财 佀国涵 +5 位作者 谢媛圆 夏贤格 袁家富 汪新胜 赵书军 徐大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4期46-50,121,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用量对西兰花产量、质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240~480 kg/hm^2)的增加,西兰花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330~405 kg/hm^2施氮量最高。当氮、磷、钾用...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用量对西兰花产量、质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240~480 kg/hm^2)的增加,西兰花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330~405 kg/hm^2施氮量最高。当氮、磷、钾用量分别超过330、135和255 kg/hm^2时,对产量的增加效果有限。330~405 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磷、钾累积量,磷、钾用量分别超过135和255 kg/hm^2时会降低植株氮素累积量,但对磷、钾累积量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为240~40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3.10%~47.66%和16.25~16.72 kg/kg。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西兰花硝酸盐的累积,但是降低维生素C含量,而糖酸比和灰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之,在磷、钾用量分别为135和255 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为330~405 kg/hm^2时,西兰花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质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营养配施对木薯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16
作者 张蒙 张怀方 +2 位作者 陈新 王文泉 曾长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5,共10页
为了探讨氮钾钙铁锌5种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木薯产量、养分含量及5种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氢氰酸含量较低的食用型木薯品种SC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与田间2种栽培条件下,设计N、K、Ca、Fe、Zn五因素两水平施肥配比... 为了探讨氮钾钙铁锌5种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木薯产量、养分含量及5种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氢氰酸含量较低的食用型木薯品种SC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与田间2种栽培条件下,设计N、K、Ca、Fe、Zn五因素两水平施肥配比的正交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间木薯产量、叶绿素含量、大中微量元素累积量的差异及5种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木薯N、K、Ca、Fe、Zn的最佳配施范围。结果显示:综合盆栽与大田下T5(N1K1Ca2Zn1Fe2)处理均能获得较高木薯产量。其中在盆栽条件下高氮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但施用高水平的大量元素会显著降低木薯产量,施用高水平的中微量元素则能提升木薯产量。在田间条件下高水平氮素既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又能提高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方面,盆栽下低氮、低钾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N、P、K、Ca、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高氮、高钾处理;高钙处理的块根3种元素(P、K、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钙处理;高锌处理的块根4种元素(N、K、Ca、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锌处理;高铁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P、K、Ca、Zn、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铁处理。基因表达方面,高水平氮、钾、铁肥处理上调MeNRT1、MeAKT1、MeVIT1、MeIRT1基因表达水平;而低水平钙、锌处理上调MeCBL7、MeCNGC14、MeZIP4基因表达水平。综上,不同施肥配比对木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块根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及养分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影响,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以及相对不平衡均不利于木薯的产量与质量,应注意合理配比施用才能发挥元素的最大功能。最终木薯盆栽试验适宜处理为T4或T6处理即肥料施用量为氮0.280~0.560 g/kg、钾0.210 g/kg、钙0.165~0.330 g/kg、锌0.081~0.163 g/kg、铁0.111 g/kg;田间试验适宜处理为T5处理即肥料施用量为尿素150 kg/hm^(2)、氯化钾86 kg/hm^(2)、氯化钙20 kg/hm^(2)、七水硫酸锌90 kg/hm^(2)、硫酸亚铁3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营养配施 叶绿素含 养分累积量 基因表达水平
下载PDF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营 同延安 +2 位作者 张树兰 梁锦秀 周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 水稻 地上部养分累积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砂质土壤pH对中性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浩 王正银 +2 位作者 董燕 李健娜 王根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2,45,共5页
采用连续恒温培养研究了30℃条件下砂质酸性、中性土壤对2种不同剂型中性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缓释复合肥的养分累积量、拟合动力学方程参数b值及养分平均释放相对百分率的变化趋势,受砂质土壤pH的影响基本... 采用连续恒温培养研究了30℃条件下砂质酸性、中性土壤对2种不同剂型中性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缓释复合肥的养分累积量、拟合动力学方程参数b值及养分平均释放相对百分率的变化趋势,受砂质土壤pH的影响基本一致。随砂质土壤pH升高,两种中性缓释复合肥氮素和磷素释放速率、累积量和相对百分率变大;砂质土壤pH降低,中性缓释复合肥钾素释放速率、累积量和相对百分率变大。两个中性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速率对于砂质土壤pH变化响应一致,均表现为:SRF1(有机无机型)<SRF2(无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养分累积量 动力学方程 养分释放相对百分率
下载PDF
氮钾锰硼的供应水平对莴笋植株累积矿质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田霄鸿 王朝辉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3-58,共6页
应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中氮、钾、锰和硼4种元素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某些矿质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条件下氮和硼是莴笋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二者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有显著影... 应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中氮、钾、锰和硼4种元素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某些矿质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条件下氮和硼是莴笋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二者的供应水平对莴笋体内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有显著影响;缺硼时锌在植株内富集,含量远高于对照;(2)植株内钾的含量和累积量随钾的供应水平的增加而成倍增加,但钾的供应水平对锌、铜、铁、锰、钙等矿质元素的累积量影响不大,锰的供应水平仅对锰和铜在莴笋体内累积量有显著影响;(3)莴笋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是累积量与生长量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综合考虑含量与累积量这两个因素才能判断它们之间存在何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培试验法 莴笋 养分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施肥水平对甘蔗/大豆间作体系中植株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巧英 黄莹 +4 位作者 敖俊华 陈迪文 周文灵 李奇伟 江永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4-57,共4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的影响以及间作优势。结果显示:间作大豆的各项植株指标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不施肥可以刺激单作和间作大豆根系的生长,增加大豆根瘤数和根瘤重,而间作甘蔗各项指标大多数显著低...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的影响以及间作优势。结果显示:间作大豆的各项植株指标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不施肥可以刺激单作和间作大豆根系的生长,增加大豆根瘤数和根瘤重,而间作甘蔗各项指标大多数显著低于单作甘蔗,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下降幅度加大,但总根长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间作甘蔗的氮、磷、钾积累量均小于单作的甘蔗,以钾的降低幅度最大,而间作大豆仅在不施肥的情况下磷、钾的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氮素在四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种施肥水平下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说明间作有明显的优势,并且间作的氮、磷、钾总养分累积量高于单作,由此可见甘蔗与大豆间作优势不是表现在个体上,而是表现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大豆 间作 植株生长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