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论视野下荀子的“养心致诚”思想
1
作者 冯硕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1-77,共7页
《不苟》的“养心致诚”思想和《中庸》论“致曲”文段相似,荀子对后者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改造,使之从德性品格转化为知性品格。荀子知性品格的致诚思想,其内核是以心知仁义为逻辑前提,强调在“志意”层面上加以诚笃和力行。《不苟》的... 《不苟》的“养心致诚”思想和《中庸》论“致曲”文段相似,荀子对后者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改造,使之从德性品格转化为知性品格。荀子知性品格的致诚思想,其内核是以心知仁义为逻辑前提,强调在“志意”层面上加以诚笃和力行。《不苟》的养心致诚理论是和其性恶善伪的人性论思想高度一致的,其中“虚壹而静”的工夫作用于“知道”,而《不苟》的养心致诚则作用于“可道”,两者共同构成了荀子道德工夫论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荀子的致诚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材朴之性,而材朴之性就在《性恶》篇中“善伪”二字中,这是此前所常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养心致诚 知性 情性 材朴之性 志意
下载PDF
论荀子德性修养三境界:学·诚·独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光连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2-18,共7页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的主张,在伦理史上第一次对德性修养问题作理论上的阐述。学,在荀子看来,要涵养德性,培养人格,就要把所学知识牢记于心,以一种坚定的意志对自己的本性在实践中加以改造,从而化恶为...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的主张,在伦理史上第一次对德性修养问题作理论上的阐述。学,在荀子看来,要涵养德性,培养人格,就要把所学知识牢记于心,以一种坚定的意志对自己的本性在实践中加以改造,从而化恶为善,形成理想人格;诚,即将"养心""致诚"便可视为培育道德知性——认识、把握道德观念、法则、秩序的客观知性能力与态度;独,是从知性的道德认识、判断、选择角度进行虚一而静的体道实践,以几为机理而实现诚向行的转换以及对于知的德性超越,学、诚、独,体现了道德积靡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修养境界,与荀子"长迁而不返其初"的知性性格和思维理路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学思省过 致诚 谨慎其独
下载PDF
荀子和谐伦理思想探微
3
作者 刘桂荣 钱广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26,共5页
和谐伦理是人类伦理智慧不断升华的结晶,是伦理的至高境界,是调节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共兴共荣的理念和价值标准。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蕴涵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 和谐伦理是人类伦理智慧不断升华的结晶,是伦理的至高境界,是调节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共兴共荣的理念和价值标准。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蕴涵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它包括养心致诚的身心和谐、天人相分的人与自然和谐、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彰显了荀子对传统天人关系的拷问与反思,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焦虑与探求,也为当下人走出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泥沼提供了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和谐伦理 养心致诚 天人相分 群居和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